《刺猬的优雅》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刺猬的优雅》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 篇1
actually,这是第一本我心里暗暗决定要看第二遍的书。虽然这并不是第一本我认为值得看第二遍的书,很多书我都认为值得看第二遍,或者说值得看很多遍,但是每次我这么认为的时候,心里同时觉得我一定不会看第二遍的,因为我实在不是一个有耐心细细咀嚼的人。红楼梦除外,红楼梦我真是看了很多遍,虽然只是小时候买的注音读本,但还是看得津津有味,虽然看过以后除了某些章节基本不记得。而且对里面过多的诗句实在缺乏耐心,好像都是直接跳过去的,中学的时候为了应付写作文和语文考试,还背过葬花来着,只是记忆力对葬花好像不好使。可惜的是我的注音读本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这几年几乎没看过。同时一起买的四大名著的另外几本早就不知道葬身何处。
看这本书的感觉有点类似苏菲的世界,但是稍微要好。虽然说苏菲的世界是哲学的入门读物,遗憾的是我并不能看懂。早些时候我还认为自己对哲学很感兴趣,但自从看不进去纯理性批判以后,我彻底认为我高估了自己,把哲学请出了我的兴趣爱好清单,前几天一个弟弟打电话说让我给他推荐几本有关哲学类的书,这是问得我哑口无言。但是这本书比苏菲的世界感觉要好,因为里面有情节穿起来。东野圭吾的书看多了以后,对日本社会的阴暗面愈感清晰,所以对书中主人公对日本的美好情感感到有些不可理解,也许是我没看过小津导演的电影。对于勒妮,我是喜欢的,我喜欢低调的人,她的死来得太突然,刚开始不能接受,但是后来又觉得这何尝不是她最好的归宿,对于一个一生都比较灰暗的人,对于一个躲在自己的世界怡然自得的人,太幸福太美好的生活显得那么遥远,当它真正来到面前的时候反而显得没有安全感和真实感,只适合于远观。对于小主人公,我不认为一个12岁的小孩具有如此深刻的思维,但是谁也没法理解小孩的世界,也许人们出生以后一直在退化也说不定。不过可能借小孩的口来说话会方便一些。文中很多主人公的独白和思维过程都值得细细品尝,遗憾的是,由于达不到勒妮的文学素养和本身的愚钝,不能完全理解这些思维过程的美妙,也许看第二遍的时候会好些。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 篇2
“孩子们都相信成年人的话,而当自己步入成人社会后,他们为了报复大人们的欺骗而继续自己的孩子。”
“人们相信追逐繁星会有回报,而最终却像鱼缸里的金鱼一般了结残生。”
“聪明头脑能使成功的滋味变得苦涩,而平庸才会让人生充满希望。”
“'想吃核桃,先要铺上桌布。'曼努埃拉说着从她的旧提包里拿出一个浅色木质小盒,胭脂红绸缎螺纹状花边点缀其中。小盒里装的是杏仁饼干,而我则煮了一壶只用来闻香气的咖啡,我们俩一边细品绿茶,一边咀嚼饼干。”
“'政治,'她对我说道,'不过是小富人们不借给其他人的玩具罢了。'”
“面对所有事物本身,有人能同时拥有天赋,并能同时很盲目么?”
“第一次因饥渴留下的伤痕既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启迪。”
“勒妮。那是在叫我。这是第一次有人对我说话时叫着我的名字。我的父母都是用手势或咆哮来跟我交流,这位女子叫着我的名字 和我一起进入我未曾体会过的亲密感。”
“如果要有认知能力,至少应该有一个名字。”
“因此,被比喻为卷毛狗的门房夫妇似乎失去了对爱情与希望这类激情的不懈追求,像卷毛狗图腾形象一样一生都是丑陋、愚蠢、服从和夸张。”
“人们宽恕没女的一切,哪怕是庸俗。智慧是大自然赋予穷孩子们的一种重新平衡,对于丑人来说,智慧并不是合适的补偿品。”
“我想要的是一个忠诚的妻子,一个善良的妻子,一个好母亲,和一个出色的持家主妇。我想要的是一个性格温和而又忠实可靠的伴侣,一个能一生一世陪伴我左右,能够时刻支持我,未来能与我白头偕老的女人。作为回报,我会给你一个工作认真的丈夫、一个安逸的家和一些适时的温柔。我不是一个坏人,而且,我也会尽量做个好丈夫。”
“明白人类成熟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人一开始只是求生存,然后又在一天晚上偶然体会到一种享乐的愉悦感,所有因这种欲望而带来的虚荣心随即而至,它使得人类对单纯而高尚的东西不再抱有最初的向往。再多说亦无用,在这个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世界上万物都在缓慢地、惊人地衰退,尽管如此,当人们体会到这种愉悦感和艺术的极度美丽时,才会明白感官是能够带来不可思议的快感的。”
“会做事的做事,不会做事的教书,不会教书的教教书的人,而不会教教书的人就搞政治吧。”
“人类是生活在由弱者统治的世界。这是对我们动物本性的一种侮辱、一种倒错,以及一种深刻的背离。”
“饶有兴趣的是,它的女主人想要把它变成一位绅士,它却固执地非要做条狗。”
“在这之前,知识分子只会从早到晚沉溺在高等教育中,而如今却能诸多思想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由此,真假文化的界限被无可救药地弄乱了。”
“我们带着忧郁和希望的复杂心情来照看植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我们害怕发生意外,但同时,做应该做的事情,并因能够尽到抚养者的责任而感到满意:我们感到放心,有一段时间我们是处在安全当中。妈妈就是这样看待人生:一系列驱魔的动作,跟喷洒水一样没有效果,却给人带来了这片刻的安全。”
“如果我们一起分享我们的不安全感的话,如果我们开始共同经历我们的内心,以便告诉自己,四季豆和维C,即使可以哺育生灵,却也照样不能拯救生命,更不能净化灵魂,这样的话,可能会好过些吧。”
“转瞬即逝但坚强有力的片刻永恒,使时间变得这般丰富多彩。”
“那么,还是喝一杯茶吧。”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 篇3
从外面看,满身都是刺,但里面有着刺猬一样的柔软。
书中不乏心灵鸡汤式的感慨,但是不可否认,角色在完成自我救赎后,还是让我的心为之一震。
因为不愿意受伤害而选择遁世的勒妮,在最后一刻挺身赴死,是一种救赎;因为格格不入而选择自杀的帕洛玛,最终决定发现曾经中的永远,是一种救赎。他们都因为别人实现了自我突破与成长,而这个别人,就是勒妮最后久久放不下的朋友们,甚至是陪伴她十年之久的列夫。
我们都在时光的走廊里大步流星地走着,也愿能成为他人的别人。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 篇4
这书我从高中到现在大概六年间读了大约三遍。
应该说称之为思辩集更为恰当。虽然法国人讲故事从来不按套路来,但此书的情节实在糟糕,以致到后来我就直接跳过了。
在哲学思辩方面有启迪作用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启迪终究是启迪,系统地学习哲学依然是庞大的工程。
有些地方不知道是否翻译问题,有点儿可笑,例如勒妮描写自己“我对他非常美地一笑”,先不去谈论中文是否有用美去修饰自己的笑这一说法,但从书里勒妮对自己的定位,就觉得这里真是非常的突兀。
再有后来格朗和勒妮吃饭时格朗反复说的那句“您不是您的姐姐”,我也是一直没明白是什么意思....
看短评有一些激动的评论,认为勒妮作为一个如此有文化素养的人,不该这般孤芳自赏,对自己的外貌感到如此的自卑,又或是一个听莫扎特的门房一点儿都不值得惊讶。
放下艺术为了对比所用的夸张手法不说,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问到“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深邃,在生活中显得幼稚?”我们可以理解,或许勒妮的确在思想上如她自己所说,是百战不败的女王,但或许她依然不知道怎么过好自己的生活。或许作者想要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个如我们每个人这般不完美的,矛盾的人。我们不能因为勒妮文学修养很高就忽略了这一点。
更何况书中亦有交代,勒妮对富人的厌恶心理,与她姐姐的经历有关系。
综合以上两个原因,我对那些激动的言论表示不敢苟同。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 篇5
读完了《刺猬的优雅》,就逼着自己写个读后感,可几次抬笔,几次又放下,不知道写什么,但还跟自己死磕,觉得你这么久除了教课书以为没读别的啥书,这回好不容易读了本,不该写点什么吗?可能是自己的感触变迟钝了,可能是概括能力退化了,最终总结不出个所以然,我觉得自己读个什么都想挖掘出个中心思想的毛病多半是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语文课里落下的。
可事实确实是我特别容易“无感”。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当下可能某些片段会引起我轻微的共鸣,但整体结束后,却似乎没产生多强的回响,没留下多深刻的印象,只求不要有“我的时间真是浪费了”的感觉就好。我觉得自己一味逼自己总结,是为了说服自己,我花时间读了这书是有收获的,我读的过程中是有思考的。但事实不一定是这样。我期待着翻开的每一本书都给我醍醐灌顶之感,将我的精神层次瞬间提升,这很功利,也不现实。所以转念一想,产生“无感”也实属正常。有那么几个视角让我觉着新鲜,有那么一两个片段让我感动,都算是收获了。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大部分人的作用,也只是为大脑提供缓冲罢了。
这本书我读的很快,一小篇一小篇的结构,读起来很轻松,节奏很好。有些许片段让我觉得挺有意思。
其中富人家的小女孩帕洛玛,厌恶资产阶级父母和姐姐的可耻的空虚,以及腐败的阶级观念。她的存在就是以强烈的形式打击他们,做坚硬的抵抗。却因围棋而受到启迪,改变自己的信条。“对于国际象棋,必须灭掉别人才能取胜,对于围棋,必须构建才能谋得生存。这是一个平衡的微妙游戏,一方面得到利益,另一方面却不要打垮对手。归根结底,生与死只是构建的好与坏的结果。于是,我将停止打垮,摧毁,我会开始构建。”
对于推门与滑门的美学比较也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书中说“没有什么比打开一扇门更丑陋的了。如果在这个门所在的房间看的话,这扇门像极了一条断裂带,或又像是外省的破坏空间整体感的障碍物。如果在隔壁房间里看的话,这扇门便像是形成了一个洼地。滑门,避免了障碍,美化了空间,不仅没有改变空间的平衡,而且使空间发生了变形。当滑门被拉开时,两个空间相互沟通,互不冒犯。当滑门被关上时,每个空间又恢复完整。此种分割和汇聚都无需僭越。”读这段的时候,让我产生一种感受,我仿佛看到开门的那个刹那,我的脸、发,我面前的空间与身后的空间,都呈现出类似被黑洞吸入时的拉伸扭曲感。
其他还有些片段也给我留下了特殊的印象。病重的吕西安选择在电影院与妻子勒尼共同欣赏一部电影来做最后的告别,为了让他们最后的共同记忆停留在幸福的感觉中。勒尼在拜访小津先生家使用洗手间的片段也非常诙谐,在崇拜的人的面前,反复措辞,只为优雅的表达对洗手间所在的询问,方便后慎重的选择冲水量,被冲水按钮所启动的《安魂曲》吓得不知所措,以为自己弄坏了小津先生家的洗手间。
但中文译本还是不可避免的在字句上让人觉得有些别扭,就像加工过的食品,内容概要基本得到了保留,但词句上单纯的语言美还是遗憾的流逝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