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掌握将组合图形通过分割和添补的方法探讨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学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掌握将组合图形通过分割和添补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正确运用分割法和添补法的策略,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具准备】
七巧板、答题纸、每小组一张例题一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激趣,认识图形
1、课件激趣:猜一猜,这个盒子里到底藏了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图形从盒子里跑出来)复习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学生动手拼一拼:拿出准备好的七巧板,一分钟竞赛,在一分钟内拼出有趣图形。
3、展示学生作品:这些图形和基本图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揭示组合图形的概念:基本图形拼成的图形叫组合图形。
4、生活中哪里还有组合图形?(学生说;课件展示。)
5、练眼力:看看这个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学生试着分一分,老师总结:可见,几个基本图形组合在一起就是组合图形,同样的,一个组合图形也可以分成几个基本图形。运用这样的思想,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二、情景出示,体验探索
1、课件出示情境: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客厅平面图如下)。大家能帮小华计算一下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吗?7m 4m 6m 3m 2、客厅平面图,要铺地砖需要知道什么?
3、面积如何求?小组一起研究,在老师发的平面图纸上试一试,寻找计算办法,并计算出得数。(小组内研究、计算)
4、在黑板上展示不同的计算办法,让小组代表讲解本组解决思路和办法。
前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板书:分割法)
第四种方法有什么特点?(板书:添补法)
5、如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呢?引导学生总结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解决问题,强化应用
1、请大家运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大队辅导解决一个问题:中队旗到底有多大?
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计算结果,教学反思《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2、出示零件平面图,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对比。 54mm 20mm 30mm 10mm 27mm 3、一块草坪,如下图。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现在有两家公司联系,A公司说种一平方米草要5元,B公司说种同样的草一共需要2500元。如果让你决定,你会选择哪家公司?
4、还有两幅组合图形,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面积吗?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
四、 小结
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习了那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要根据图形本身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分割法或添补法)。
五、趣味思考题
学校校园里有一块长方形的地,想种上红花、黄花和绿草。一种设计方案如图。你能分别算出红花、黄花、绿草的种植面积吗?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分割法添补法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突出了转化思想,能够结合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加强了数学的乐趣。
一、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辨一辨,认识组合图形的特点。
学生用七巧板动手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本事这个类似游戏的活动就充满了挑战和趣味,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学生把不同的基本图形拼在一起,就是经历了组合图形形成的过程,对于组合图形的特点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把组合图形分割成不同的基本图形打好了基础。在认识了组合图形后,又以游戏的形式做“练眼力”一题,让学生把七巧板拼好的作品分成不同的基本图形,这是为新课情境的解决办法做提示,也是为抽象的数学图形的分割做好基础。
二、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在同伴的合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
教师设置情境,请学生四人一小组帮助小华计算客厅的面积。 7m 4m 6m 3m每个小组都可以在平面图上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然后选出不同的做法展示全班展示,让小组代表解释本组的思路和方法。当时黑板上展出的学生的做法共有六种,经过学生的讲解分析和判断,大家一致拿掉了非常复杂的两种分割方法,并阐明了理由。这个过程很好地把“分割法”和“添补法”进行了展示,并且在不好的展示范例中发现了分割越简单越好计算为上策,以及不论采取什么方法,只要能找到相关数据才是对的办法的结论。这些教学中的重难点都不是老师传授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计算、体验和对比得到的,是学生自己经历了学习的过程,效果较好。
三、课堂练习紧扣生活实际,并注重教学难点的进一步实践。
随后出现的课堂练习,均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来。首先队旗的面积计算,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引起他们的计算热情。同时中队旗这个组合图形可以用分割法或者添补法转化成不同的基本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组合图形计算的多样性。接着计算的零件的面积,则是学生体会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练习的第三题则设置了哪个公司的报价划算的情境,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其后跟着的两道练习,都是不断加强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注重学生的实际问题的解答能力。
本节课没有得到很好突破的,正是在教学难点部分。老师没有吃透教材,对于学生真正的难点心中并不明确。学生用分割法或者添补法转化成基本图形并不存在困难,而是选择了某种分割法或者添补法后能够找到相关的数据来进行计算,这才是突破的重点。首先老师在思想上认识不够,所以在课堂上强调不够;同时教学环节的而设计上就没有注意突出这一点。如果在练习中加入错题分析,以学生的错来引出难点突破,或者加入一道:看分割好的组合图形你需要找到哪些数据的练习,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这样显得重难点突破,集中力量突破,数学课堂的效率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 篇2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实践操作、讨论等活动过程,使学生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经过想象与推测,拼摆出这一组立体图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和形状;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与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拼搭、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根据从一个方位看到的平面图形能拼摆出多种不同位置关系和形状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能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经过想象与推测,拼摆出这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三、教学准备
正方体实物,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引入
1.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题目:下面图形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已经分两次学习了有关“观察物体”的知识,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观察物体时要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去观察。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理小学阶段有关“观察物体”的知识与要求,一方面是为了复习旧知,另一方面也为系统地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操作体验,理解运用
1.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学习例1(1)(课件出示题目要求)。
①教师:想一想,可以怎样摆呢?
教师课件演示教材中的两种摆法。
课件出示问题:还可以怎样摆?
教师:请大家拿出4个小正方体,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摆完看一看,你们所摆的小正方体从正面看是不是符合要求的图形(注意:摆小正方体时,要面靠面地摆)。
②同桌合作操作,教师巡视。
③反馈交流,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摆的图形。
④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只要一行摆三个,另外一个可以放在这三个小正方体前面或后面的任意位置,或者如下图所示:
前后每行各摆两个(课件出示摆法)。
(2)学习例1(2)(课件出示题目要求)。
教师:请大家先静静地想一想,想好了再摆一摆,摆完后请同桌互相验证,看一看从正面看到的形状究竟有没有变。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操作。
②同桌互相验证,如发现有问题的请你帮助同桌纠正错误。
③反馈交流,展示多种摆法。
先把3个小正方体摆成一行。另外两个小正方体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中的任意两个的前面或后面;另外两个小正方体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中的任意一个的前面或后面(可以把一个摆在前面,一个摆在后面)。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只要一行摆三个,另外两个可以放在后面或前面的任意位置(课件出示多种摆法)。
(3)想一想: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可以怎样摆?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多种摆法。
③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④概括总结:
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拼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例1时,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拼摆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到“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拼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2.教学教材第2页例2。
(1)出示例2(课件出示教材插图)。
(2)教师:刚才我们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能拼摆出多种不同的立体图形,现在根据兰兰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这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你能摆出她所观察的立体图形吗?请你尝试着摆一摆。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拼摆,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能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吗?
你发现了什么?
(5)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6)教师:根据这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你能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概括得出: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拼摆立体图形,结果只有一种。
(7)尝试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充分放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独立思考──尝试拼摆验证”的方法,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拼摆出原来的立体图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2题。
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像这样只根据一个方向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拼摆成的立体图形是不确定的(结果不只一种),只有根据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拼摆的立体图形才是确定的。
3.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3题。
4.小明搭了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左下图,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右下图。搭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小明最少需要()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个小正方体。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要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体现从易到难的层次性。通过练习让学生再次认识到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拼摆出的立体图形是不确定的,从三个方向观察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应用了数学中概括总结的学习方法,同时深化了所学知识。
2.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4题。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7页的整理与反思和98-99页练习与实践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进一步认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能比较熟练地量角和画指定大小的角。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系统整理,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将对小学里学过的几何初步知识进行系统复习,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在画一画中复习线和角,在围一围中复习平面图形,在比一比中复习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先用画一画的方法复习线和角。
二、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用两点画线:根据已知的两点,你能画怎样的线?看看你画的线有什么特点?
(先独立画线,然后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发现再填在表格里)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完成练习与实践2、3。
三、复习角
刚才,我们用画一画、说一说、填一填的方法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知识,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复习角。
1、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让学生过一点画两条射线,说一说这两条射线组成了什么?(板书:角)
你能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吗?(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
提问: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指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追问: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