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
老地方整理的《墨迹(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墨迹 篇1
利用长长的假期,我读完了《墨迹——留在生命和记忆中》一书,感触颇深。书中那个美丽的、坚定的、有着巨大能量的女孩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当她的同学正为高考焦头烂额,她已因“总分永远第一”获得了保送中国人民大学的资格;当梦想留学美国的本科生、硕士生们向托福600分冲刺时,18岁的她以660分的骄人成绩获得了北京市第一;当同窗们还在忍受着枯燥的课程,她已持全额奖学金踏入美国常春藤名校;当哈佛女孩刘亦婷还在哈佛门口徘徊,她已当之无愧成为华尔街的明星;当在摩根斯坦利的事业似乎已达到顶峰,她又毅然决定投身凤凰卫视追寻梦想的真正生活;“我不想用自己的生命,去点亮别人照在我头上的光环”是她留给我们的耐人寻味的话语……
《墨迹——留在生命和记忆中》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的自传,真实地记录了这个初谙世事的中国女孩由懵懂无知到学富五车、由文静懦弱到大方自信的成长历程,还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她四年的达特茅斯大学生活。清新秀丽的词藻使人读来感到美不胜收,精彩的情节环环相扣,读着,读着,我就像是进入了一种超自然的平和的环境中,感受不到一丝尘世的喧嚣,我想,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吧。正因为曾子墨的书让我读来觉得十分亲切,毫无一丝距离感,所以我亲热地称呼曾子墨为姐姐。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子墨姐姐考“托福”的那段经历。报名时,所有工作人员都不信,这样一个皮肤黝黑、小巧玲珑的女孩,会有勇气参加“托福”的考试,其中一个身着蓝色工作服的更是趾高气昂:“现在的小孩真不得了!没事儿别在这儿凑热闹!”强忍着不满的子墨姐姐报名后,从书店抱回一堆有关托福的书,还给自己制定了周密的“60”天计划。非常不巧,一场突如其来的腮腺炎却使她一病不起,脸颊肿得像馒头。在她饱受了高烧和疼痛的煎熬、等到痊愈可以开始复习时,计划中的60天只剩30天了。一半的时间,相同的工作量,意味着她要比别人多付出一倍的精力。但子墨姐姐没有气馁,她本来就是怀着轻松的心态参加考试的,再说,备考时间的减少,并不代表你已经失败!于是,子墨姐姐奋起直追,用认真踏实的态度和100%的效率弥补客观原因所造成的不足。从此,在人大图书馆的研究生阅读室里,多了一个勤劳的小“托派”的身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18岁的她以660分的骄人成绩获得了北京第一!看到这里,我对子墨姐姐的喜爱首次转化为了敬佩和仰慕。敬佩她的锲而不舍、孜孜不倦,仰慕她的.勤奋刻苦、聪颖好学!
而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蓝衣服’眼里,我第一次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尊重。这让我的内心在平静之余,多了一些成就感和满足感。不过,那时的我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个仅仅是为了练习英语而无意间取得的分数,竟然让我在短短的一年之后,就远赴异国他乡,开始了甘苦交织的留学生活。”是啊,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其他人的成见,这样取得的胜利一定是别有意义、有滋有味的。对别人世俗的偏见充耳不闻,将其当作前进的动力,做一个自尊、自强、奋进的人,也是我们应当追求的。在你第一次以自己的方式让那流言蜚语自生自灭、不攻自破时,多年后再来细细回忆,一定别有情趣吧?
《墨迹 篇2
在妈妈推荐下,我读了《墨迹》这本书。
《墨迹》是现任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的一本自传,叙述了她在美国长春藤大学达特茅斯学院毕业后转入美国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在事业最辉煌时又辞职加盟凤凰卫视的传奇故事。
从金融到媒体,从华尔街到凤凰卫视,这巨大的转变让我匪疑所思,觉得曾子墨真是有点傻,居然放弃了那个在常人看来比登天还难的职业,而惟一的理由只是不喜欢。
我苦苦思索着,希望可以找出问题的答案,但终未如愿,直到遇见了她。
她,是我阿姨旧时的挚友。她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一心想在退休时让她接替自己的位置,那是一个让无数人可望而不可求的。那一年,就在人们认为她要继位时,她却同样因为不喜欢而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去非洲做志愿者。这一点似乎与曾子墨有些相似,因此,我试图从她身上找出答案。
当听了我的疑问后,她只是淡淡一笑,说“从小,我就被灌输着这样的观念:在家里要做好孩子,在学校要做好学生,长大以后要接替父亲的岗位。我的命运似乎是被安排好的,但我却从未真正动脑筋去想一想什么才是‘好’?是别人都认为好的才算‘好’?不,只有能让自己快乐的才好。如果你的工作只让你苦恼,那干吗还要再做下去,工作不只是因为想要创造幸福吗?”
在那一刻,我大彻大悟,我终于明白曾子墨为什么要转入凤凰,也明白了她为何要去那充满了苦难的非洲。
毕竟,生活是自己的。
《墨迹 篇3
国庆放假期间,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墨迹》这本221页的书。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奇怪的书名呢?因为书的作者是一个年轻人,叫曾子墨,书中记录的是她留在记忆中的真实的足迹。这本书语言平实流畅,内容自然清新,读来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特别值得青年人一读。
曾子墨,一个出生在北京知识分子家庭的女孩,高中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入学后不久,她便远涉重洋,到美国求学,而后求职。陌生、包容的美国文化接纳了她也改变了她,而她也在世界顶级的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的工作表现中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女孩的看法。她参与完成了大约700亿美元的并购和融资项目,其中包括我们都知道的新浪上市。六年后,正当她的事业似乎已在世界顶峰时,她却做出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毅然辞职。理由是"我不想用自己的生命,去点亮别人罩在我头上的光环"。2000年,她又加盟凤凰卫视担任主持人,先后主持过《财经点对点》《凤凰正点播报》等节目,现担任《社会能见度》的主持人。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曾子墨是一个聪明、漂亮,不仅媚雅,而且媚俗,贪图享受,而又勇于进取的一个了不起的现代女孩。
我们不缺乏曾子墨的头脑,也不缺乏她的刻苦和努力,当然缺乏她的基础,但更缺乏的是她那美国式的自信,敢于推销自己,敢于展示自己的优点,敢于迎接各种各样挑战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对新时代的人又是多么的重要。
《墨迹 篇4
对曾子墨最早的认识是看了凤凰卫视的《社会能见度》,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她,已经被她的才能和智慧深深折服了,看了她的自传《墨迹》后,更佩服曾子墨那么流光溢彩的传奇经历。
从中国人民大学的报送生到美国达特茅斯(常青藤盟校之一),从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到凤凰卫视主持人,她的每一步都那么光彩耀人,对常人来说都是一个难以到达的高峰,而曾子墨对此只是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太幸运”了。
看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曾子墨在华尔街求职中遇到的一件小事,在她披荆斩棘到达摩根士丹利最后一轮面试时,在子墨完美地回答完关于两种工资的支付选择时,面试官突然闻到了到时的实际利率是多少,这个问题子墨并不懂,但她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很诚实的回答自己并不知道,如果有需要的话会回去查到后再告诉他,我想这份真诚是吸引面试官德一个重要因素,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该保持着真诚。
此外,曾子墨在华尔街做的风生水起时却毅然选择了放弃这份别人求之不得的高薪,体面的工作,因为她认为“我不想用自己的生命,去点亮别人罩在我头上的光环。”人面对选择是可谓是艰难的,这份果断不禁让人起敬,因为放弃后我们都不知道以后我们面对的会是什么,会不会后悔。很明显曾子墨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加入凤凰卫视开始了她另一段崭新又精彩的旅程。
看完了这本自传,觉得人与人之间其实是有很大距离的,也许周边的环境也起了些少作用,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每个人手中的。尽管也沮丧过我们的起点已经相差太远,但每次重温这本书,但是受了很大的鼓励,一直能给我力量去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