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猫》读书心得
老地方整理的《我是猫》读书心得(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是猫》读书心得 篇1
很久以前,看完太宰治《人间失格》,觉得那么现实忸怩的他,怎么会说“月色真美(我爱你)”,原来,是夏目漱石说的,于是我来了。
《我是猫》这本书我不是连着看的,而是暂停了两个月,看了一些别的书,再回来看,老实说,觉得太文绉绉,而且很平淡无奇,所以不能吸引我一直看下去,像当初看的《傅雷家书》一样,没有高潮,较乏味。
综英老师很喜欢猫,她说文人墨客都爱猫,因为猫比较安静,在他们进行写作时会默默陪伴,鲁迅也爱猫。
这本书的叙述者猫是具有人的思维能力和感情色彩的,全篇通过转述,用戏谑的方式,写了沙弥和他文人朋友之间的.故事,显得更客观且幽默。
里面有很多句子都很有道理,“人类从利己主义推出的“公平”原理,也许比猫的观念进步,但是,若论人的智慧,却比猫还不如”…关于公平,其实只是弱势力要求公平,但处在高位的人有了自己的利益后,谁又会想到公平呢?罢了罢了,今天看完《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电影,太压抑了,现在脑袋有点昏昏沉沉,我要冷静一下。
《我是猫》读书心得 篇2
手里面的这本《我是猫》,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版,译者是尤炳圻和胡雪,对于外国文学,我知道译者是很重要的,一直也很少看日本的文学,没什么原因,就是没有太大想看的冲动,不过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却有耳闻,知道是比较另类的一部作品,正赶上日语系的表妹买了几本日本的文学,就拿来看了。
说实话,读前两章的时候,是有些累心的,一方面当然源于夏目漱石本身对文字的游刃有余及过于学究气息的风格,使整部作品读起来有些晦涩艰拗,据说在日本,虽然《我是猫》很有名,但是读的人也并不多,换句话说,夏目濑石虽然在日本文坛上的地位显赫,但显然他的作品不如川端康成那样普及。另一方面,我一度认为是译者的问题,我不知道两位译者的分工是分章节翻译,还是共同合作,总之前面的章节翻译的让人有一些矫情的感觉,而后面却是渐入佳境,我试图猜想,译者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对夏目漱石的风格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之,到后面,我是越来越喜欢上了这部作品了。
首先《我是猫》的特别之处在于,作品的第一主人公是猫,作者让猫自说自话,以它的角度诠释人类社会,其实整个作品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猫的思想,它总是在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说着自己对人类的感想,其实说穿了,这部分就是作者思想的一个切面,作者借猫抒发自己的感想,就像很多文学名著的说教成份难免让人心烦一样,这一部分虽然换了主人公,但是如此大段冗长的描述,也略显沉闷,对于多数人来说可能不太接受这种枯燥的说教,但是好在表现手法比较新颖,再加上作者的语言文字功底极其深厚,所以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另一方面是猫眼中人的行为,主要集中在言谈上,这一段是极有趣的,也是我的最爱。对话的.地点,当然主要集中在主人的家里,猫对主人是有很多看不惯的地方的,在它的眼里,主人是一个迂腐的,思想守旧,而且有很多陋习的家伙,但是并不是说,主人就一无是处,随着作品的展开,猫也承认了主人身上的那种不为金钱所屈服的某种孤高的个性,这也必然直接导致了他与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的种种不融合,但是这一点在猫看来还是很欣赏的。主人有两个很不错的朋友,一个是迷亭先生,一个是寒月先生,在这里面,让人尤其印象深刻的,显然是迷亭先生,迷亭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家伙,说话从来不靠谱,谎话大话连篇,而且最绝的是,即便被人揭穿了,他也可以大义凛然的继续糊弄下去,好像胡说八道就是他人生最终极追求的目标,就像抽烟的人离不开烟一样,捉弄人成为了他生活的必需品,而这样玩世不恭的迷亭和一本正经的主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再做个比喻,就像相声一样,一个是捧哏的,一个逗哏的,在相声当中,捧哏的是假装装傻,而主人是真的很傻,据说这本书的写法,也有点日本落语的风格,落语就是日本人的相声,不过是一个人说的,听过一些,没感到很好笑,想来和民族语言文化不无关系,不过,这部作品的幽默却有某种共通之处,而迷亭的风格,一度让我想到郭德纲,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把他们两个重合,当然是舞台上的郭德纲,生活中他什么样,那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只要迷亭出场,你就会充满期待,这一段是足够引人入胜的。另一个人物是寒月,这个人物,只有在看完全书,才能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他不是很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说他的语言不太能展示他这个人物的性格,但是其实他也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但不同于主人的迂腐,他是比较单纯的那种人,所以在最后才会产生磨玻璃球的可笑事件,通观全文,再去回忆寒月的种种,才能在心中构建成寒月这个人物。而书中还涉及了充满文学追求的东风,说一套做一套的三平,拜金的金田夫人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一个小小庭院,为着一些琐事,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人生喜剧,也充满着讽刺的意味,如果说鲁迅在《阿Q正传》中的讽刺过于辛辣,那么夏目濑石在《我是猫》中的讽刺更多的是嘲弄,写出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种种不满与对现实弊端的种种认知。
总的来说,是比较喜欢这本书的,虽然是作者假借猫的口发了一番牢骚,揭露了社会的一些现状,但是并不枯燥乏味,表达的相当的巧妙,引人入胜,能让你在笑声中,体会一些很深刻的感悟,想来就是这本书独特的魅力,说来又是一种巧合,正在看《我的名字叫红》,看过前十章,感觉这部作品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写作的手法是占了很大一部分的,确实是一种新的突破,一种新的尝试,不过,从中也看出了一些《我是猫》的痕迹,比如我是树,我是狗,我是什么的时候,很多时候说话的语气与姿态,是跟《我是猫》有很大相似之处的,只不过,帕慕克的作品是在不断的转换主人公,想要表达的主题,也是不同的,关于《我的名字叫红》看过后再继续说吧,关于《我是猫》,不错的一部文学作品,有空的话,就找来看看吧。
《我是猫》读书心得 篇3
猫,或许只会令小部分人着迷,但尽管猫有多平凡,我也会对猫咪痴迷。既然有缘找到我的心声——《我是猫》,就买下吧!我回到家中,捧着书细细地看着,细细品味着。
这本书是一一位穷教师家中的猫为主人公,以这只被“拟人化”的猫的视觉来观察人类的心理,针砭现实生活中的市侩哲学。这是一直善思索,有见识,富于正义感又具有文人气质,但至死也没有学会捕捉老鼠的猫儿。
最令我难忘的是有一个人到那位穷老师家中偷东西,事后主人夫妇不厌其烦地列出被偷物品之量,还互相不断骂对方买的东西太贵,应……
这只猫儿发出极尽调侃的嘲弄和不屑,显示了人类的市侩,对金钱的`着重性。也许“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我们并不能发现自己的丑恶。从这只猫儿,我们可以知道尽管怎样善良的人,心中总有一丝恶念,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一恶念保存好,不让她併发出来。其实人类是如何分辨善于恶的呢?行为还是品行?内在还是外在?我想我们不过以对自己好或者有益处的人归分为善,而对自己不好或者没有益处的人归分为恶。人们总说外在不重要,其实外表乃是迈向成功的开始,形象不好便连开始也没有。例如有一天,有一个乞丐向你推荐自己做你家的清洁工,你会接受吗?大概只会给几元钱打发以下罢了。人类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做着一些小恶的事情,在不自觉中,戴上了“有色眼镜”——歧视别人。人类需要被大家针砭的地方还有许多许多,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谁能摆脱“天性”,突破“人性”的考验呢?
我愿意变成《我是猫》中的那一只猫,给人们无限启发,助人们扬长避短,开辟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
《我是猫》读书心得 篇4
《我是猫》是一部叙事非常平缓的小说,它的叙事节奏让我想起曹雪芹的《红楼梦》。如果你喜欢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我想你也会喜欢这部小说。如果你喜欢《指环王》而又对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无感,很可能会看不下去这部小说,会觉得它枯燥、絮叨。还有一种,如果你喜欢黑泽明的电影,喜欢在小说等艺术作品中寻找深刻,获得灵魂的洗涤升华,我觉得,也会看不下去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第一视觉与全知视觉交错进行叙述,迷亭、寒月、独仙等人物逐一登门拜访男主人家,并与之谈论,或谈时政,或谈社会,或谈文学典故,最后来一个大团聚,并以猫的溺死收尾。小说中没有吸引人的情节,没有深刻的人性揭露,但有对社会、对人性的批评,如“展望当今世界那些所谓‘大有作为’的人士,除了撒谎骗人,暗下毒手残害人,虚张声势吓唬人,以及设下圈套陷害人之外,似乎没什么其他能耐了。连中学里的那些少年们也照猫画虎,错误地以为不这样就吃不开,只有扬扬得意地干那种本应脸红的勾当,才称得上是未来的绅士。这哪里是什么‘有能耐的人’,简直是一帮无赖。”如此这般夹杂着作者观点的直白批评,在小说中也不止一处,然而并不多,更多时候,小说都在平淡地“拉家常”。
有人问李健:“什么是好的音乐?”李健回答说:“能够感动你的音乐就是好的音乐。”我觉得小说也可以这样子看待,不过还有一种小说就是能够让你觉得,小说居然还能够这样写。让你感觉佩服的小说,也是好小说。比如《我是猫》这部小说,它没有感动我,但让我非常敬佩。据柄谷行人所说,夏目漱石是一位反对西化,主张复古的小说家。而他的这种主张在《我是猫》中有明显的表达如“西方文明也许是积极的、进取的,但实际上是那些一生都不知足的人们创造出来的文明。相比之下,日本文明并不通过改变外界事物来求得满足。日本和西方文明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日本文明是在‘不许从根本改变周围环境’这一前提下发展起来的。”除此之外,他还在小说中大量引用日本的'俳句、能剧等传统文化元素,甚至也引用不少中国的古典诗词,使得整部小说极具日本特色与东方情怀。
夏目漱石的这部小说,即便放到当时的日本,其渊博的文化水平也是少有人写得出来的,故而能够一鸣惊人。《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成名作,他写出来时才三十多岁,《心》则是他后期的杰作。《心》是很现代的作品,讲求深刻性,探究人的心。这样的作品固然好,但似乎进入了现代社会,这样的作品有点泛滥,而像《我是猫》这种作品则极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