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读书心得
老地方整理的哲学与人生读书心得(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哲学与人生读书心得 篇1
在孟子看来,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保养本心”、善养“浩然之气”。孟子说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能够“塞于天地之间”,听起来似乎充满故弄玄虚的神秘色彩,实则仍以保养本性和加强仁义道德修养为旨归。纷繁世间,酒色财气,人生总是充满了欲望和诱惑,要想学做圣人就必须摆脱这些干扰。孟子认为,人们的差别不在于富贵贫贱,而在于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即做“仁人”。君子“以德服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抵御外在物欲干扰,保养良好天性,既需要好的环境,更需要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因此,孟子更强调个人的立志和坚持,强调君子必须“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反对的是大家都将“仁义”抛诸脑后而把眼睛紧盯在“利”上,反对“见利忘义”和“后义而先利”。他认为,如果人人都“怀利以相接”,“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那就会导致人们不顾廉耻、互相倾轧,天下大乱。因此他提倡君子应该做到“仁民而爱物”,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要舍利取义、“舍生取义”。
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相信即使暂时遇到挫折和困难,那不过是一些必经的考验,人要想成功,必须经风雨、见世面。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在面对困境时,“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以实现人生价值。
孟子还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典范——大丈夫人格。在孟子看来,保持自我和完善人格才是理想的人格即所谓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有人格独立自主才能“无为其所不为”,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仁人无敌于天下”,有了这样的修养和“浩然之气”,就能够无所畏惧。
哲学与人生读书心得 篇2
俗话说“人生处处是哲学”。在一些看起平凡、不起眼的生活小事中;在一些繁琐无聊的工作中,都会蕴含着人生的道理、哲学在其中,而我们只要在这些生活小事、工作琐事中学会其中的道理,那我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就能够改正的。所以,当我们处在无聊或无趣的生活状态时,我们要学会“苦”中作乐,要学会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学会其中的道理、哲学!
在这几天,我们并没有走出校门口,去外面调研,因为我们要收集的数据已经足够了。所以我们决定转移阵地:来到新闻组工作的地点,这也将是我们调研组工作的地点。在这里,我们对已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以此来完成调研报告,从而达成我们调研的目的。然而,就这样能够简简单单就能够说完的话,在其中却蕴含着巨大的工作量,比如说要分析数据、我们调研的实践过程、在调研过程中所体现的问题以及措施、访问具体的案例等等工作。并且,由于我们都是第一次接触这种调研报告,所以这些工作对我们而言是难上加难,无形当中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就比如说,在分析数据时,我们要对问卷里面的每一道题都要进行分析,它每一个选项中所选择的人数、比重,从而体现的问题、结论;对于学生在问卷中所描述的问题和调研中体现的问题,我们要进行讨论,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所以说,我们想要完成这些工作,还需要不短的时间才行。
更多的是,在我们分析数据时,需要坐在电脑前一整天的时间,这样的工作需要我们有一种耐心和坚持才能够完成的。如果是缺乏耐心和不能够坚持的人,就不一定能够完成这些工作,因为一整天都对着一部电脑,对着这些数据,就总是会让人产生一种烦闷的感觉。所以,在这些无聊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学会在调整自己,从而让我们的心情得到放松。所以在我们分析数据时,我们两个人一起合作,两个人可以一起讨论,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聊天方式,不是吗?我们以这样一边“聊天”,一边工作的方式,从而让我们在无趣的工作任务中得到另类的放松。
从这些繁琐的工作中,我知道了无论哪一种工作,其中都蕴含有人生的大道理在其中,而我们只要在这些繁琐的工作中认真地完成我们的工作,学会其中蕴含的'道理,那对我们而言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提升,从而能够弥补我们的不足。
哲学与人生读书心得 篇3
说来惭愧,自高中以来,就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一本好书。在毛概课上,听了孙老师的教诲,就决心读一点书。以前总是读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所以便买来《哲学与人生》,通过读哲,也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领会了很多。
西方有句谚语:“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学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学就好比蜂蜜,可以调味人生。我觉得,人生数十载,若没有哲学,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学,我们才能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傅佩荣老师说:“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闯或随俗沉浮者不多啊!”确实,哲学使我们活的有意义,活的有方向。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浅谈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人类天性之中都有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需要我们超越感性限制,发现真理,并积极印证,而这些的首要基础就是培养思考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明白了培养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习惯是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遇到事情都喜欢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而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以前就是一个极不爱思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学习,我才醒悟我学习只是因为我习惯地认为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从来没思考我能用学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发生了事情总是潜意识里看被别人的反应,读书时也总是立刻信以为真。而现在我明白没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学会思考,遇事冷静下来想清楚并在无疑处有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只是会思考也是不够的,人生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印证的。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哲学与人生读书心得 篇4
有一个假设的提问:如果你的母亲和老婆同时落水你先救谁?我打开百度看了一下,多数人选择先救母亲,能够这样回答的人都是好人,百事孝为先,这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许多人会感觉两难,觉得无法选择,手心手背都是肉,这样想的人当然也是好人,是重情有义的人;先救老婆而不顾母亲的人很少,顶多是先救起母亲然后与老婆一起死,能够这样做的人已经是人间至情了。
我相信参加讨论的都是些善良的年轻人,有一位网友说得好,“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宁愿我老公先救***妈,我只嫁给这样的人。”这句话真是义薄云天。那么做母亲的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我想起很久以前一位母亲在生死关头借《读者》杂志对她的儿子说:“不要管我,先救你的媳妇,先救你最爱的人,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母亲的回答。”
我曾经为了这个命题而困惑了许久,尽管遇到自己的母亲和老婆同时落水实际上概率极小,也许在我们的一生中都不会遇见,但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无数次地被人们堂而皇之的提出来,拷问人们的良知和勇气。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灵魂的挑战和思索,也是一种理智与情感的抉择。
其实这是一个极其简单明了的命题,因为写进人类宪法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一切。无论从人类法律还是从人的尊严来说,母亲和妻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一个是生你养你的人、一个是陪伴你最多时间的人,她们没有什么不同,是应该同样受到尊重和理解的,就像她们同样爱你理解你一样,我们不应该把他们区别开来,对于她们,我们只有深深的感恩。
芸芸众生中,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每个人的想法也不一样,在对待各种问题上,我们不能强求一致,事实上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不管怎么说,父母、妻子和孩子都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爱的源泉。母亲和老婆同时落水先救谁?这将永远都只是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而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危急关头,我们无法作出抉择,我们也无权作出抉择。
哲学与人生读书心得 篇5
有时候并不是一本书有多好才能给读者心灵上的激荡,而是读者终于在对的时间读了它。因为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我们能否在最需要的时候被点拨。一本好书,可能会在最恰当的时候为人生点亮航程!读着这本书,我一直都有想写读书笔记的冲动。我将点拨我的语句都摘下来,写写体会,相信可以加深我对他们的理解。
“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相反,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借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并且对人生的体验及对价值的掌握,也会越来越深刻而准确。”
——摘自第一章
是呀,现在我19岁,如果没有这19年的经历,我相信我对书中的一些精辟的语句也只是不知所云,云里雾里罢了,根本就不会产生共鸣,更不要提对这种体验理解的更加深刻。怀特海说,一定要等到你课本丢了,笔记都烧了,为了准备考试而记在心中的各种细目全部忘记时,剩下的东西,才是你所学到的。正如我们现在学的各种知识,为了考试而学习,考试之后不出半年,早已忘的一干二净。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为了考试不停地收集各种理论,记忆在脑中,可是从来没有想过这些种种的理论究竟是为何而产生。所以我们什么都没学到,当课本丢掉,笔记烧掉,我们一无所有。同样,我现在的这些体会也需要我在体验中一一印证,才会最终留在我心中,成为我在人生中可以运用的智慧。
“价值取向既然是一种选择,就一定要有所取舍,亦即,如果我选择了某些价值,那么势必要放弃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选择价值时是需要勇气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 ”
“人活在世间最可惜的,就是变成乡愿。”
“人生经由不断地抉择,而塑造出自己的风格。风格是指:一个人的言谈和行为有一定的原则,并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不会轻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知道自己言行背后的道理,就能够坚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