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尊重生命心得体会(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尊重生命心得体会 篇1
为什么风可以吹走一张白纸却吹不走一只小蝴蝶?——铭文
叔本华曾经说过:“尊重每一个人,无论他多么卑微可笑。”记住,活在每个人心里的都是和你一样的精神。所以,也是生命,所以动物不需要尊重?
有个新闻说,武汉一个动物园里,一个游客向大象扔石头。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大象会反弹石头,但会伤害游客。
就一个小弯,捡石头扔尊严——作为一个不尊重生命的人,不需要被尊重。大象扔出了同样的石头,却充满了对人类的指责,捍卫着自己的尊严。
生物课上,老师不止一次强调,人类作为自然界中最高的生物,是拥有最完美智慧的生物。
然而,我们往往不尊重其他生命作为更高的存在。似乎我们已经失去了作为高等生命的尊严,我们显然亵渎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生命。
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自己弱的人生就是这么微不足道。
但是在国外一次非常重要的网球公开赛上,一只鸟不小心被一只球意外击中而死亡。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运动员发球。从上菜到打死小鸟,再到举起手停下来,他飞快的跑向小鸟,然后跪下。他的动作真诚自然,毫不犹豫,动作迟缓。
观众被它感动了,喧闹的会场鸦雀无声。他尊重一只鸟,并赢得了其他人的尊重。
也许人们已经忘记了谁是胜利者,但是尊重弱者生命的运动员却被大家铭记。
风吹着白纸,却吹不出一只小蝴蝶。
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尊重,即使是弱小的生命,也值得世间万物的尊重。
尊重生命心得体会 篇2
解剖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科,是法医必备的课程,但就是因为需要。如果没有必要,谁愿意把一个死人开膛破肚?我也解剖过。但因为这次尸检,我后来感到了深深的愧疚。
那天,我和一个朋友在野外玩得很开心。突然,我们看见田野里有一只蜜蜂。不知道为什么,它尾巴上的针不知道去哪里,也不知道怎么飞走。它只是在地上爬行。
我和朋友抓到了,逗了一会。朋友突然说:“我解剖过很多蚊子,还没解剖过蜜蜂!要不要解剖一下?”我拍着手,兴高采烈地说:“好!”
我们立刻跑回家,拿了一点水,用来让他保持清醒,不至于晕倒。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活切,是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之一。我们把它压在桌子上,拿来一根棍子,压在它的一条腿上,然后用力拉,腿就被活生生地扯下来了。然后我们把它放进水里,再拿出来,用同样的方法把它的六条腿都扯下来。这时,它几乎要晕倒了,尾巴蜷曲着,整个尾巴由黄变红。它努力的翻着,逃避着,但是每一次要成功,又被我们翻了一遍。我们看着它挣扎,忍不住笑了。然后我们就把它的翅膀摘下来了,现在它完全失去了逃跑的能力。似乎知道它已经无法逃脱,也已经放弃了挣扎,但是它的身体却因为剧烈的疼痛而忍不住颤抖。它成千上万只眼睛中的每一只都流露出绝望,但它只能让我们发笑。
玩够了,我们用绳子把它绑起来,随着夕阳一起扔下去,似乎意味着它生命的终结。
后来,我不禁为此感到羞愧。难道他们没有任何意义吗?我觉得任何生命都值得尊重!
尊重生命心得体会 篇3
刚刚中考完,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乡下的外婆家。晚上,我就随姨妈到她家睡觉。
姨妈家有一只猫,刚一进门,只见它慵懒地躺在破瓦罐旁,眼睛半眯着,身上的毛都略显棕色,不,准确地说是类似于铁锈那种红棕色,书上说:如果猫的毛发发黄说明它营养不良,也许是因为小主人回来了,猫也起了身,径直向我的小侄子跑去,蹭了蹭他又白又嫩的小腿。侄子已经3岁了,可走起路来还是跌跌撞撞的。他先轻轻抚摸了一下猫,接着他蹲下身子,猫也躺下,它的尾巴在地上扫来扫去,侄子也不知怎地竟觉得好玩,慢慢伸向它的尾巴,轻轻捏住,接着使劲掐,猫自然很疼,惊声尖叫,它瞪着侄子,始终没有下口去咬他,见此情景,我有点触动,姨妈说,这只猫对侄子似乎存在特殊的情感,陪着他玩,也不咬他,于是我冲到侄子面前,抓住他那只"作案"的手,轻轻拍了一下,说:"疼吗?",他摇头,我加大力气,掐了他一下,又问:"疼吗?"他点点头,"那么小猫咪,也会疼,你明白?”我接着说,他点点头。“你就别说他了,过一会儿他马上就会忘掉,总要等到猫咬伤他了,才知道这种畜牲不能惹。”姨妈看着我们说。看着姨妈轻描淡写的样子,我心中竟生出了一丝鄙夷。猫虚弱地起了身,我轻轻揉了揉它受伤的尾巴,那毛发都是粗糙的,我摸的一点也不像毛。它似乎有灵性,会意地看了看我,那眼神里透漏着一份感激,同时也是一份悲伤。我忽然想起外婆家的猫,一个个养得珠圆玉润的,肥嘟嘟的,它们的毛发柔软而黑亮,其中的一只还是邻居家的,后来不知怎的就住在了外婆家,再也不肯回它原来的家。再看看这只猫,我忽然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带它离开这儿。
甭说是动物了,就连在国外植物的生命也是受到尊重的。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一个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在海外买了属于自己的别墅,花园很大,但是也很空旷,到了夜晚,就黑漆漆的一片,于是这个人就准备在自己的花园里装上一些灯,这样既能够观赏到窗外的美景,也能方便外出。第二天,他就去小区的电路管理处申请电路,那些人专门带了仪器,进行精密的测量,测量完毕以后,那些人说申请无效,那个中国人很好奇,那些人告诉他,小草也需要休息的空间,你不能够因装灯,而影响到小草的生活。
弗洛姆曾经说过: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正所谓生命诚可贵,我们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更加要善待别的生命。
尊重生命心得体会 篇4
昔之寰宇,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田园荒芜,途有饿殍;今之中华,太平盛世,百姓安居,富丽繁华,物资充盈。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拜金主义冲击思想的时代,人们对“生命”这个话题显得有些无所适从。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命?窃以为我们每个人都应对生命抱一颗尊重之心。
对生命的尊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苟死”,二是“不苟活”。
“不苟死”,就是不能随随便便放弃生命,是对生命低层次的尊重。这其中又分三个方面。
一曰“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也有义务了解自己的生命,认知自己的生命历程。古今中外,“传记文化”一直很受大众追捧。不少智者在晚年总会细细回味自己的一生,追忆来路上的点点滴滴,通个人之变,成一家之言。正如沈复著《浮生六记》、杨绛撰《我们仨》一样,了解梳理,是人们对崇高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二曰“珍惜”。珍惜,即为不挥霍。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必须好好珍惜它。让人心痛的是,当今社会,有人沉迷于种种诱惑,肆意挥霍美好的年华;有人“厌倦了这个世界”,轻率地结束了自己还没走到终点的人生。这些都是对生命莫大的不敬。还有一些人,虽然罹患绝症,但依然笑对人生,以乐观的态度,坚强地活下去,在这同时,还能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赢得了其他人的敬意。尊重生命,就是要珍惜生命,不虚度年华,任何时候不放弃希望。
三曰“升华”。有哲人曾言:“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即便延年益寿也终有一死,但是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生命有价值,给自己来过的世界留下一点儿什么,这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太史公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有些人,为了区区的小事,随随便便地死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为了未竟的事业,忍辱负重地活着,在历史的迷雾中成为一座高耸的塔。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他们在穷途末路没有选择死,而选择在历史浪潮中踽踽独行,用背影照亮我们民族的正面。还有太史公,面对死和腐刑,他选择了后者,为了尚未完成的《史记》,在不真、不善、不美的夜晚,他把真、善、美熔炼在油灯下,炼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巨著。历史中少了一位死谏之臣,而多了一位文史巨匠。无论是太史公,还是他所记述的人,都用自己的选择诠释了生命价值的含义,让自己的生命得到了升华。
“不苟活”,即不苟且偷生。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冲突,当人格和生命尊严受到践踏的时候,有些人以死抗争。这不是不珍惜生命,而是对生命最崇高的尊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不是戏言,也不是轻佻。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自己崇高的理想舍生忘死;风云变幻,又有多少忠贞之人以死捍卫自己生命的尊严?当李清照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当谭嗣同吼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当秋瑾高喊“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他们的眼中只有尊严与理想,他们愿意为之献出宝贵的生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了理想和尊严而死的人,生命也会为他喝彩。
世间潮起潮落,人生云卷云舒。如若我们都能怀着一颗对生命的.尊重之心,方能让生命绽放出最美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