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口技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口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
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
1、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默读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解疑答惑
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1、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2、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
1、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难课文内容。
2、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
朗读第2、3、 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⑴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⑵ 一家人醒而梦。
⑶ 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板书设计】
口技
善
正面
场景:梦中惊醒由醒入睡失火纷乱
声音:小──大──小──大
侧面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
听众
伸须侧目微笑默。
意少舒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口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富有魅力的民间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的一篇经典文章。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吠(狗叫)叱(大声责骂)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义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忽”、“忽然”:表示突然发生。“一时”:表示同时发生。
“既而”:表示相继发生。“是时”: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未几”: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应。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
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第二层次: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次:紧张救火的声响。(又夹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
(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
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让学生明确重点实词积累运用
活用词概念没有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讲了反而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
让学生明确文言现象,注意古今异义词
学生理解内容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容,背诵课文
以动衬静手法的运用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让学生用心体会
学生理解概括层次结构
材料紧紧围绕中心,从多个方面为中心服务
学生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口技
正面描写:梦中惊醒、渐入梦乡、失火场景
侧面描写:简单的道具、听众的反应
主题思想: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口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重点】
1、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3、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抽象的原则方法,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调动情绪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
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
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说明:如有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可千万别错过,以此调动学习情趣的机会。
二、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
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1、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形式不定,可默读、轻读、放声读。
2、根据注解掌握有关字词读音和释义,疏通文句内容,有疑即问。
四、教师指导学生落实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粗字词的读音:
犬吠 呓语 叱儿 意少舒 中间 曳屋 几欲 齁声
2、理释下列加粗字词的含义:
⑴ 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⑵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
⑶ 当是时
这个时候。
⑷ 以为妙绝
以为:认为。绝:极点。
⑸ 宾客意少舒
稍微,读shāo
⑹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⑺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用作动词。
⑻ 几欲先走
走:跑。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说明:教师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六、分析第一部分
1、齐读第1段。
2、学生口述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3、思考:
⑴ 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⑵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七、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
一、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2、3、4段
说明:应要求学生朗读得生动,有感情。
二、教师分发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完成
说明:鼓励学生讨论、商量。
┌────┬─────────┬────┬──────┬─────────┐
│场景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作者评论 │听众反应 │
├────┼─────────┼────┼──────┼─────────┤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吃请、│由远及近│众妙毕备 │伸颈,侧目,微笑,│
│ │大啼、妇呜、絮絮、│由外到内│ │默叹,以为妙绝 │
│ │大叱 │由小到大│ │ │
│ │(一时齐发) │ │ │ │
├────┼─────────┼────┼──────┼─────────┤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逐步变小│ │意少舒稍稍正坐 │
│ │鼠作作索索、倾盆器│ │ │ │
│ │(声) │ │ │ │
│ │咳嗽 │ │ │ │
│ │(以响衬静) │ │ │ │
├────┼─────────┼────┼──────┼─────────┤
│火起群乱│大呼、齐哭、 │突然变大│不能指其一端│变色离席 │
│ │百千大呼、齐哭、犬│由少而多│不能名其一处│奋袖出臂 │
│ │吠、力拉崩倒、火爆│由少而杂│ │两股战战 │
│ │声、风声、求救声、│ │ │几欲先走 │
│ │抢夺声、泼水声(无│ │ │ │
│ │所不有) │ │ │ │
└────┴─────────┴────┴──────┴─────────┘
三、讨论分析,理解描写上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1、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请进行简略概括?
说明: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三幅图画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2、请一位同学口述课文三个场景分别描写了哪些声音种类。思考: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齐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礼物 。
五、分析理解
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扭力。
六、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一。
七、布置作业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口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情感态度: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神奇妙。
教学重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之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切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口技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技艺,在我国明、清时较流行,由于表演者多隐身于布幔或屏风之后,又称“隔壁戏”。今天,我们就通过赏读林嗣环的《口技》一文来欣赏一场绝妙的口技表演。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
2、范读。
要求:学生听读时,用铅笔画出描写口技人表演时发出声音的句子。
播放课文朗读。
3、明确划线语句,即正面描写部分。学生齐读划线部分。
(三)赏析正面描写部分
1、刚才大家读的是口技人在一场口技表演中所发出的种种模拟的声音,在平时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口技呢?(欣赏一段口技)
2、思考:我们课文中的口技表演与之相比怎么样呢?好在哪里?
3、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这场口技表演精彩在什么地方?
引导归纳:
(1)声音模拟
第二段模拟四口之家由睡到醒的过程,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小渐大,由少而多,由单声到混声。第三段,一家人由醒入睡,声音由显而微。第四段“忽一人大呼火起”而“百千齐作”,声音由少而多,由弱而强,由缓而急。“崩倒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等多种混杂的声音,表现不可遏止的火势;“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了求救和救火的紧张、纷乱的情形,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互相交织。
声音不仅逼真,而且距离、速度、节奏、强弱、数量等反方面变化多端,显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变,毫无平板、呆滞之感。
(2)情节构思
口技人把这些声音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声音在规定的情景中,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以一个家庭为中心,表现了生活中的几个片段,按时间推移展现了“惊醒”→“入睡”→“大火”三个场面,内容有轻重缓急之势,千态万状,尽收眼底,让人应接不暇。
思考:为什么口技人在第一次小高潮过后,设计了一个再入睡的情节?第二个高潮时为什么突然煞住,不再表演大伙扑灭的情形?
口技人营造的气氛有紧有松,有张有弛。第二个高潮的到来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如平地一声雷,高潮到来时,观众如临其境,又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从口技人声音模拟的惟妙惟肖和情节构思的精巧来看,这真是个技艺高超的口技人。文中用一个字来赞扬他:“善”(善于、擅长)
(四)赏析侧面描写部分
1、刚才我们一起赏析的这些描写表现了口技者技艺的高超,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口技者技艺不凡呢?
2、学生探讨
提示:模拟如此千奇百怪、惊险万状的繁杂声响,表演者是通过哪些道具表演的呢?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此简单的道具在课文开头已作了交代,在结尾又进一步强调,这与那繁杂逼真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烘托表演者技艺的不凡。
作者不仅用道具的简单来侧面烘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还通过听众的反应来表现演出的效果,从而达到赞扬表演者的目的。(学生画出三次描写观众的语句,齐读。)
宾客们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完全被口技人的表演吸引了。他们的心情随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时而紧张,时而轻松,甚至以假为真,可见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观众,从侧面烘托了表演的戏剧效果,表现出口技人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
(五)小结
这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凡读过林嗣环《口技》的人无不为这位艺人的高超技艺所折服。是不是每一位欣赏过他的口技表演的人都能像林嗣环那样用文字作出精彩的描绘呢?(不是)看来,今天我们能如身临其境地欣赏这场表演,林嗣环功不可没。你能说说这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吗?
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2、运用了对比手法;
3、语言准确生动。
不仅如此,作者还极富想象力,他把听到的声音转化成画面,再把鲜明的画面呈现给读者。(举例:遥文5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口技者表现的只是几声犬吠和女人打哈欠之类的声音,那条幽深的街巷,那种伸懒腰的姿态却是作者创造给我们的。)
可见,发挥想象一画面表现声音,这是一种描写声音的好方法,也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六)指导朗读
好的文章如果朗读得好,那就更增色几分。相信大家一定也想通过自己的朗读让更多人知道这场精彩无比的口技表演。我们试试吧。
指导:根据情节的发展变化,朗读时语气由轻到重,节奏由慢到快。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向自己的家人或朋友讲述这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口技教学设计 篇5
口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口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