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2025/09/28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文化上的,其中我们经常见到“古诗”就是这遗产宝库中一块无价之宝。

同学们:我们以前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学习过哪些古诗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回忆一下,现在请同学们背诵一下自己最喜爱的古诗。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记得,本学期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陆游的诗,《示儿》,谁来背一下,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指名说一下,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陆游写给儿子的诗:揭示课题:《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课题)

2、简介陆游。指名读一下陆游的个人简历,在让大家一起读一下。

教师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一生爱国,作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诗人。

3、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这里要引导学生根据“示”组词)譬如:指示、训示、表示、显示、示众等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说“示”的意思,进而说说诗题的'意思)这里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体会。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再次范读,学生跟着读

2、布置自读要求:(指名读一下)

要求:(1)学生自己读这首古诗几遍,要求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

学生明确要求后自己认真的练习朗读。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要求富有感情的朗读,

检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等等。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作及时的评价指导。

四、学习理解

我们读好了这首诗,是否还想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呢?

1、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第一行,说说关键词并理解一下:如: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留多余的力。换句话说就是“用尽全部的力气”。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读书学习)是不遗留多余的力气的。或者古人学习总是竭尽全力的。十分的努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指名读第二行诗,说说关键词:少壮:年轻的时候;工夫:花了工夫始:才

指名连起来说一下这行诗的意思: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做到及时复习巩固。

2、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行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终:终究、到底、毕竟。(可以通过组词理解如;终于、终究等等,通过比较说出终究比较合适)

浅:肤浅、浅显。同样可以通过组词找出合适的答案。

指名读读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很肤浅的。

(2)理解第四行诗的意思。

指名读读,说说关键词:绝:表示程度深,知:知道了解(两者和起来就是“绝知”:理解得透彻、深入地理解)

此事: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

躬行:亲身去实践(“躬”也可以通过组词解决如:从“躬”字字型去理解,再通过查字典解决)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理解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读说说意思。

(4)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思考:三、四行有什么关系?指名说说

师总结: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五、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读深入体会一下

2、读了这么几遍,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从中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写下下来。学生自己写几句话,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这首诗告诉我们:

(1)读书学习必须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2)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学问的人。

相机出示板书

六、指导背诵,默写。

七、板书设计:

书本知识

冬夜读书示子聿真正的学者

实践经验

八、作业

1、完成补充教材上的练习。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联系具体的事例讲出自己的理解。

3、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朗读诗句、联系大量历史故事、成语、名言等进行交流,感悟“无遗力”、“老始成”所蕴涵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及体会诗人陆游对小儿子子聿所寄予的一片深情。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本课的教学内容也是要着重让学生认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预设时增加了两次联想,让学生联系自己所学到的大量历史故事、成语、名言等进行交流,既复习了旧知,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不至于让“无遗力”、“老始成”这两个教学重难点流于空洞的说教,因为有了以具体的事例为依托,教学中学生均能建立起丰富、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问题。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本教学设计中除了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说说诗意之外,还增加了一个巩固性的练习:根据提供的材料,完善小剧本。这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说与写相配套,能使学生较好地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又复习了本册教科书第二单元中关于“剧本”的知识。

3、作业的设计,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分必选与自选题),又加强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制作作家小卡片)或读写结合的能力培养。

设计思路:

根据以上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三、自学古诗,初感诗意;四、深入理解,突破重难点;

五、总结全诗,提出希望;六、作业。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PPT课件;

2、学生:课外搜集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借助字典理解诗中有关字、词的意思;复习剧本,了解剧本常识。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不遗余力书本知识

做学问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相关内容:永生——读《爷爷的毡靴》有感《爱之链》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卢沟桥烽火练习课堂实录《顶碗少年》说课稿《荷塘旧事》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五习作》教案设计词二首(渔歌子如梦令)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持之以恒实践经验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学生诵读古诗(由学校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入手)。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到本学期学习的《示儿》一诗。

师追问:对于陆游,你还知道些什么?

2、谈话揭题:陆游一生热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是对子女的临终遗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也是写对子女的教育,并被世人津津乐道。(多媒体出示全诗,并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理解题意。

①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交流)

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个冬天的深夜。

这首诗是陆游写给小儿子聿的。

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的一些感想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

②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③再指导多角度读好诗歌题目。

过渡: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让我们一起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

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2、读熟诗歌。

①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过渡:学习古诗,除了会读之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

三、自学古诗,初感诗意。

1、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语的意思,哪些诗句的意思,你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明白,请在书上打个小问号,然后把你的收获和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学,并和同桌交流。

四、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1、教师:通过刚才自己的学习与同桌的讨论,我想大家对诗句一定有了初步的理解,下面我们把你读懂的来告诉大家。

①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a、教师:第一句诗读明白的举举手,看来真不少,指名交流诗意。

(古人读书﹑做学问时是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的。)

你是怎么读懂的啊?(因为我知道学问的意思是读书学习,也就是做学问,遗的意思是留,无遗力是指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b﹑教师: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c﹑教师:你说的真好,你是怎么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的?

(我是通过查字典、联系整句诗、请教别人来知道的)

教师:这些都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d、教师:请你举例说说古人追求学问是如何不遗余力的?

(古人学习的确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e﹑教师:你能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吗?

教师:听了这些,感觉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板书:不遗余力)

②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a、教师:第一句我们已经读明白了,那这第二句,你读明白了吗?

交流诗意:小时候用的工夫,要到年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

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在这句诗句中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始的意思是才,工夫是时间,成是成就)

b、教师点拨:在这句诗中,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找到了吗?从“少壮”到“老”,你读明白了什么?学习的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板书:持之以恒)

c、教师:做学问,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要花多少工夫啊!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d、多媒体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功夫

1.当初不会跳绳的这个一年级男生,仅下了一星期(),不仅学会了跳绳,而且一分钟还可以跳120多只。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3.时间不早了,明天有()再来玩吧!

4.李小龙的中国(),世界闻名。

e、教师: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日积月累,滴水穿石,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

f、教师点拨:同学们,想一想你知道有哪些人,也是“少壮工夫老始成”的?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老年才名动全国;

李时珍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本草纲目》;

谈迁——从小立志,晚年才编写成《国榷》……)

2、学法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句,你们发现了吗?如何来理解整句诗呢?(关键是要要抓住一些重点词语,从而来理解整句诗句的意思。)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接下来的两句。

③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教师:这两个句子中,你理解了哪些重点词语呢?

交流:“纸上”:书本知识。(相机板书:书本知识)“浅”:肤浅。“终”:毕竟。

“此事”:这些知识。即指书本上的知识。“躬(躬行)”:亲自实践。(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b、学生交流诗句意思: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深入透彻的了解这些书本知识,还要亲自去实践。

c﹑教师:同学们,看来,读书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在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章中,也有不少是讲到亲自参加实践,才取得成功的,或者是由于实践少,而失败的,请你说说有哪些?

d、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正面例子: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请教当地有农民;

李时珍编《本草纲目》请教当地的农民;……

反面例子:赵括《纸上谈兵》……)

e﹑教师: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钱泳

2、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俗语

3、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毛泽东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f、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g、教师:通过刚才的自学与交流,现在我们基本上已经把整首诗的意思弄明白了,看来你们很会学习。来,自己试着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h、教师:现在我们读懂了这首诗,我们再来读读,看看你能读好这首诗吗?要求: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好,读得有感情。

学生先自己练习读,然后交流读,最后齐读。

i、师述: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交流。

j、巩固练习(填空):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相机板书:做学问)

3、全诗熟读成诵。

教师:我们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认真地读,大声地读,用心地去读,并把他牢记于心﹞

教师:那我们也来像子聿一样来读读,并把它牢记在心。

记住了吗?我们来试试(齐背古诗)。

五、总结全诗,提出希望

教师:同学们,陆游写于1199年一个寒冬深夜的这首诗,虽然短短28个字,却饱含深意,囊括着许多生动的故事,许多家喻户晓的名言,真可谓是千言万语汇成4句话呀。他要告诉自己的儿子,做学问是艰辛不易的,要获得真知识,关键在于行,也就是实践出真知。这也给我们上了深深一课。老师希望你们牢记古人的训诫,从现在开始,做个踏踏实实、身体力行的学生。其实,陆游共写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那么陆游在其他几首中告诉了儿子什么呢?课后请同学选两到三首读一读。

六、作业

(一)必选题

1、抄写并背诵古诗;

2、选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其它几首。(见附二)

(二)自选题

3、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

4、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练习完善《冬夜读书示子聿》小剧本。(见附一)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我们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文化上的,其中我们经常学习的“唐诗宋词”就是这遗产宝库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2、我们以前在课堂上和课外学习过哪些古诗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哪位同学愿意来背诵一下自己最喜爱的古诗。

3、刚才大家背诵了《示儿》这首古诗,还记得作者是谁吗?(宋代诗人陆游)谁能给我们说说陆游?谁还有补充?同学们对陆游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很好!详细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资料袋”。(课件出示陆游资料)

4、老师结合“资料袋”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陆游一生爱国,作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是著名的多产诗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诗文,生读课题)

5、理解诗题。

①诗题中子聿是陆游的小儿子,谁能说说“示”的意思。(示:指示,训示)

②那么整个诗题连起来又是什么意思?(结合看图来理解)

(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③我们知道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的晚上,他正在书房里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子聿对他进行教育。那他教育儿子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先来明确学习要求。(课件出示)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初读指导。

①同学们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把全诗读通、读顺。

②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读一下全诗。(我们除了要把字音读准,把诗读通、读顺之外,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③教师范读。

④学生齐读。

2、细读解诗句。(自主合作,共同探讨,理解诗句)

①同学们自己读诗,多读几遍,看看自己理解了哪些关键词,在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交流合作)

②(课件出示关键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关键词的理解,然后全班共同探讨,理解诗句意思。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遗:即保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有竭尽全力之意。

师:做什么事竭尽全力?(做学问)(板书:做学问)做学问不遗余力,就是怎样的读书?(认真地、勤奋地、孜孜不倦地读书)(板书:孜孜不倦)“谁读书孜孜不倦?”(古人)“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故事吗?”(课件出示: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精神。)

“少壮工夫老始成”,工夫:作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始:才。(师指导:学习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习是一个漫长的旅途。现在都提倡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时间这么长,这期间还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可见做学问的艰难,是件苦差事。你想到哪些读书的名言警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我们要是认为做学问艰难、辛苦就不学了,放弃了,半途而废会不会取得成就?说明读书除了勤奋还需要什么?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持之以恒)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篇4

目标预设:

1、熟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古诗的文字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领悟知与行的关系,并受到深刻的教育。

设计思路: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二、解释题意,初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品悟主旨。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背诵第4课两首古诗。

2、《示儿》的作者是谁?

3、陆游不仅是一名爱国诗人,还是一个大学问家,他的一生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在一个冬季的夜晚,陆游读书时,忽有所悟,写下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写的是什么诗吗?

二、解释题意,初读古诗。

1、出示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

指名读,齐读。(正音:聿yu)

借助工具书与预习,你们理解题目中的哪些字词?

(预设:示:训示、教育。子:儿子。聿:即陆聿,陆游的小儿子。)

2、借助解释题意,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师:古诗因为有着固定的格式限制,诗人写诗时,往往选择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入诗,而次要的词语往往会被省略,我们在理解诗意时,一定要还原它们。题目中,你们认为诗人省略掉哪些内容?

出示:_______冬夜读书___________,示子聿。

师:谁能够帮助老师,将题目补充完整?

(预设: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未子聿。)

师:读了题目,你们心中产生了什么问题?

(预设:诗人心中生发了什么感想来教育小儿子陆聿?)

3、熟读古诗,感知大意。

三、理解诗意,品悟主旨。

1、师:下面,请同学们运用理解题目的方法,理解诗句的大意。

2、出示:请同学们将诗句补充完整。

古人________学问,无遗__________力,

少壮________工夫,________老始________成。

3、全班讨论交流,借助补充练习叙说诗句大意。

(预设:古人做学问,无遗余力,少壮时期花的工夫,到老始有成。)

4、师:为什么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努力钻研,一直到老年才会有成就呢?从中你受到什么启迪?

4、齐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借助工具书与课前预习,你理解了这句诗中哪些字词的意思?

(预设:终:毕竟、到底。浅:有限、肤浅。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出示:请同学们将诗句补充完整,叙说诗句大意。

________纸上得来________终觉浅,

________绝知此事______要躬行。

师:此事在诗句中代指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这句诗阐述了知与行之间有什么样的`辩证关系?

(预设: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5、师:陆游通过本首诗,告诉儿子什么样的哲理呢?

(预设: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练习背诵。

2、师: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所讲的道理,与另外一句名言差不多,谁能告诉大家?(预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作业:搜集陆游写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