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有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人生》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人生》有感 篇1
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灯,为你照亮前进的路;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座标,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理想是人生道路上行驶的动力,为你补满前进的信心。
前几日,受推荐,我与《理想点亮人生》这本让人读后受益匪浅的书籍来了一次邂逅。
书中讲的是一些关于名人的故事:从小病魔缠身却不放下的张海迪;身高仅150厘米却获得150余枚国内外奖章的邓亚萍;听不到美妙音乐却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邰丽华;立志为祖国造结实的大桥的茅以升;毕生梦想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都为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拿其中一个来说吧!
邓亚萍身高仅及乒乓球台的她,多次因身高被乒乓球馆的教练拒绝,但是邓亚萍却从不气馁,一向苦练,据统计,她一天接球打球要重复一万多次!汗水浸湿了她的训练服,只好不停地换,一天下来,她至少换了8-10件训练服。皇天不负有心人,身高虽为150厘米的`邓亚萍,先后获得了150余枚国内外乒乓球比赛奖章!
是什么使她不断坚持下去?是什么使她拥有如此坚强的毅力?是什么使她越来越努力的训练?是理想!是理想!理想,就是我们的那盏灯!点燃理想之灯,我们就有了前进的勇气。再大的风,再大的雨,我们都能迎着风雨前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追求理想的道路不会是一马平川,而是充满着坎坷与荆棘。孤独,寂寞,挫折,打击更可能常伴你左右。但是没有血的历练不能成为真正的将军。同样没有各种苦难的磨练又怎样能有潜力的提升。一颗坚定的,勇往直前的,无所畏惧的心,能够支持你披荆斩棘,走向成功的终点。理想信念就是激励我们向着既定的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我们如果有了坚定的理想,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
此刻的我渐渐长大,我的理想也越来越清晰明朗。对于人生,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追求,理想不必须要伟大。我期望能在自我的岗位上出类拔率,倾尽全力来回报为我付出了千辛万苦的父母,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我期望我的家人因为我的成功而感到骄傲和幸福。这就是我的理想,很平凡,但却不卑微。
过去的光阴再也不会回来,我为以后的人生点亮了一盏明灯,它指引我去奋斗和创造,没有人能够帮我,除了为理想战斗,我没有其他的选取。对于我来说,没有理想就等于没有黎明在回望那些曾为理想艰苦打拼的人们,心中的敬佩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我要向他们一样,用心血浇开人生绚烂的花。记住:仰望星空是我们捕捉理想的开始,脚踏实地是我们让理想成真的真正途径!
人生的路,因为有了这盏灯便不再黑暗,生活,因为有了这盏灯而不再单调,再黑,再远,再难的走路我们都不会胆怯了!我们的青春会因理想而更加精彩,给自我点亮那盏理想之灯吧!
读《人生》有感 篇2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心情是复杂的。
全书围绕着主角高加林,讲述了他高中毕业后的人生。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就在县城上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可惜没几年,他们村的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高中毕业了,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托干部马占胜走了个后门,让三星顶了高加林的位置,而高加林只好灰头土脸的回到农村。但高加林是一个有才的人,心中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不甘心一辈子守着黄土,做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农民。刚开始,他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几天,就觉得着实对不起父母,于是尝试下田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与他们村二能人刘立本的女儿刘巧珍相爱了。巧珍是一个有着白杨般的身材和出众相貌的农村女孩,却遗憾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高加林和巧珍每天晚上都悄悄地出来见面,是巧珍让他在困难时期感受到了爱与温暖。没过多久,高加林的叔父高玉智回乡当了劳动局局长,官很大,高明楼和马占胜怕高加林把那件事告诉他叔父,就再次走后门,为高加林在县城上找了一个体面的记者工作,于是高加林就这样走了。
这是本书的上篇。先说说主人公高加林吧。他是个才子,能力强,悟性高,却被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随便开玩笑。他的'父母亲一生为农民,没权没势,只能受当时社会环境的欺凌,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他无力反抗,只能听天由命。我认为他是可怜的,在当时的旧社会中,虽然他有学问,可别人总是不平等的对待他,就好像他父母的高度就决定了他的高度一样,他的理想和命运也任凭别人摆布。作为和他年龄差不多的我来说,这简直就是灾难。你有这个能力,也干着一份你能力范围内,能用于施展你的才华的工作,却要因别人的插入而停止,这是我绝不能忍受的。在我们这个年龄,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却三番五次被人践踏,瞧不起,这也是我难以接受的。但高加林对待感情却很坚决,他敢勇敢地当着大家的面,承认他对巧珍的爱,尽管所有人都反对,他还是一如既往。再说说这个爱高加林如命的女孩。巧珍淳朴,善良,大方,唯一的缺点就是没上过学,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她没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后悔一辈子。当她得知高加林要再次去县城工作,她又高兴又悲痛,高兴是为了她的加林哥哥可以再次走出农村去追求他的梦想而为他高兴,被悲痛为他们要分开而悲痛。虽然巧珍没读过书,但我认为却十分的善解人意,她爱他,也懂他,永远默默地支持着他,非常伟大。
来到县城的高加林,很快进入了工作,在城市里,他尽情地施展他写作与技术的才能,在城市中立刻受到了全县人的瞩目,同时也受到了他高中同学黄亚萍的关注。他们在高中时期就是很好的同学,所以有很多共同话题。他们经常讨论国家大事,谈论时政新闻,不久就互相喜欢了。可高加林的内心是矛盾的,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巧珍。突然,有个和黄亚萍去大城市南京发展的机会给到了高加林,在前途与爱情面前,他选择了前途。于是狠下心来跟巧珍分了手,巧珍难过极了,只好嫁给农民马铨。黄亚萍也跟自己的现任男友张克南分开了,但张克南妈妈却气不过,查出了高加林是走后门进的城,并告发了他。这下谁也报不了他了,马占胜和高明楼被撤职,高加林又回到了农村。
这是本书的下篇。小人终将受到惩罚,善良的巧珍没能和他心爱的人在一起。黄亚萍同时也爱着高加林,它代表了资产阶级,学历高见识广,同样也高傲自私,不顾及他人感受。她实在是太放肆了,不换位思考,做事过于果断,但她确实又令人羡慕。巧珍的结局真的很让人心疼,以后的一辈子就要和她不爱的男人过着农民的生活。她们这样的农村女孩,连努力的机会也没有,他们一生下来就被定义了农民的身份,被田地栓死。高加林则有走出去的机会,可他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自己真正爱的人是谁。我认为他想走出去,去更大的地方发展,展示自己是积极的,好的,可当他选择伴侣时却没有遵从自己的内心,只是从物质上来衡量其中的利弊,巧珍一无所有,当然输给黄亚萍。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走的每一步都要遵从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心中的想法,别给自己后悔的机会。
读《人生》有感 篇3
在仔细阅读了由张松辉写的人生儒释道后,发现自己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古代人文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该庆幸我们的先辈给我们留下了这些不朽的永恒的思想,让我们在生活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采用不同的思想,灵活运用,调节自己的心态,做到让自己更加平和地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
《人生儒释道》这本书的绪论阐述了儒释道三家各自的基本人生观。儒家的基本观点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佛家是磨砖成镜;道家是逍遥适意。综合起来看,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文人都会有一种共同的心理。
要有一种虔诚的信仰,随遇而安,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正如书中作者所说虔诚的信仰会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十分的充实和自信,比欲望四溢的世俗人少却了多少烦恼和痛苦。我很同意作者部分观点,一个人有了信仰,才有了坚定不移的心,才能朝自己的目标奋进。
随遇而安,是一种豁达,风轻云淡,是我们可遇不可求的。但是,过分的禁欲却是我不能认同的。有欲望才能有追求,如果一个人真无欲无求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禁欲在我的理解里其实是一种逃避,是不敢直视自己的表现。
作者在书中写到,命运是先天条件、后天努力和客观机遇的结合品。我很同意这个观点,都说种的什么花就结什么果,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天才是由99%的汗水和1%的天赋构成的,结合我们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大学生涯里你不去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那么你想找一个好工作也只是纸上谈兵。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投机取巧注定失败。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我们的未来都是自己决定的,也许幸运之神不会总是眷顾你,但你要时刻做好准备。当机遇降临你却没有能力抓住时,再懊悔就为时已晚了。
书中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就是佛家提出的烦恼即菩提了。关于这个观点的内容解释就连佛家内部也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佛法的智慧就是智慧,然而,世俗的愚昧就只是愚昧,将愚昧和智慧区分的特别明确,小乘佛教的人都抱有这种观点。
但是,大乘佛教的观点却恰恰相反,在他们的眼里,万物都是没有区别的,浑然一体。因此,智慧和愚昧也应该是一样的。这就达到了庄子所说的万物一齐的境界。实际上,他们超越了是非的.界线,当没有了是非,善恶的纠缠后,就达到了物我皆忘的状态,即使深陷于烦恼的泥潭中也不会感觉到烦恼。
这就充分证明你得到了佛家的智慧,本身就没有烦恼了。书中说另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先后做过神秀、惠能弟子的神会。在我看来,他的意思就是,虽然事物的形状,颜色,状态会发生改变,但其本质是不会变的。不管天空是黑暗的还是明亮的,天空就在那里,还是那片天空不会有丝毫改变。
同理,人性有愚昧的也有聪明的,但人性还是那个人性。当一个人呱呱坠地时,是没有思想的一张白纸,要想摆脱愚昧,就要接受后天的学习,是非善恶的区分也要通过价值观的灌输来明了。是非善恶是有界线的,同时又是无界线的。
没有了是非善恶,怎么能区别好人和坏人,这个社会的伦理道德也会被扭曲;不能怀疑的是是非善恶都是人的本性体现,属于同一性质。人的本性放在那,是非善恶,愚昧与否只是他的一种外化的形式。物我皆忘的境界正是看透了烦恼即菩提的本质,运用佛家的智慧使自己处于烦恼之外,脱离烦恼就会有更加和谐的人生了。
作者说:我未生之前,天地万物确实存在,但对我来说存在等于不存在;我死之后,天地万物也确实存在,但对我来说,存在同样等于不存在。只有我的生命存在时,天地才开阔,万物才鲜活,一切才赋予了和价值。这个观点不难理解,其实就是以自己作为主体,是万物的主宰,当你认为他在,他就在:你认为他已灭亡,他就不复存在。万物只存在于自己的心里,你的内心控制了一切,心外无物。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琢磨研究的,当我们去读这些古代文人留下的思想时,会有很多体会的。有的会启发我们,有的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得落后愚昧,我们需要有一颗明辨是非曲折的心,从实际出发,从书中得到更多人生哲理。
读《人生》有感 篇4
我是在初次听我的语文老师介绍路遥先生的《人生》之后,便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说不定我读了之后也会有所进步呢,抱着这个想法,开始了阅读... ...
每个人都有一段遥远而又漫长路要走。而这就是人生。《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先前是一位民办教师,但因学校减员,被一位叫三星的人顶替了。此后,他沮丧了一段时间。中途,遇见了死对头刘立本的二女儿刘巧珍,因机缘巧合在一起。
这时,高加林意识到还能找到工作,放弃当农民。给叔父写了一封信,长期在外从军的叔父知道后,回信说会一段时间后回去。
过了许久,叔父回来后,给高加林找了一份工作。可好日子不长,有了工作,领导说他走后门,把他工作给辞了。和黄亚萍要远走高飞。当他听说被自己抛弃的巧珍和别人结婚了,跑回了村,伤心欲绝。 之后,一位老汉对他说民办教师有希望时,他十分感恩德顺老汉。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
人生的道路虽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人生很遥远,有时失去的`东西还可以拿回。
命运若不公,不给你想要的,那就改变命运或人生,总能得到一些回报。同时也激励着我们一直努力,为人生的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