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2025/09/28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沙漠之舟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3、能将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培养学生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2、理解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描写骆驼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相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船)船在哪里航行?(江、河、湖、海)

沙漠里有船吗?(没有)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骆驼)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采用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解释文中生字新词。

3、教师出示词语,检查学生认读。

滚热的沙子 松软的沙子 陷进沙子里 宽广无边的沙漠

刮起卷着沙子的旋风 大风卷着沙粒飞滚 移来整座沙丘

说一说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描写沙漠的。)

请你根据自己对沙漠的了解,用上这些词语为大家描述一下沙漠的情景。

出示课件,感受沙漠,学生可以边看边说。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朗读,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三、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1、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

(1)学生自学。

①分组学习,在书中找出相关词句,画出来。

②边读边讨论:骆驼身体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跟骆驼在沙漠里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③填表

特殊生理构造 适合沙漠生活 成为交通工具

身高、脖子长望到很远的地方

嗅觉灵敏、找水源、避旋风

鼻子能张能闭 沙尘难以侵入 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

腿上有胼胝 不会烫伤

脚掌宽厚、脚趾分开不会陷入沙子里

背上有驼峰 储存养料

(2)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所填的表格。

用“由于……因此”、“因为……所以”、或“是因为”等词语将句子连起来。

例如:由于骆驼腿上有胼胝,因此不会被滚热的`沙子烫伤。

(3)学生补充介绍查找到的有关骆驼的资料。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5)讨论:骆驼身上的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顺序)

(6)小结:这一段除了第一句外,其他的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前半句介绍特点,后半句说明作用。

2、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1)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先读读课文2、3、4自然段,然后讨论,找出答案。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对。交流前提示:将骆驼的特殊本领和骆驼的特点相结合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

(骆驼身体高,脖子长,能望到很远的地方,能够为旅行的人带路;骆驼嗅觉灵敏,人们可以用它来预报气象;骆驼有宽厚的脚掌,腿上有胼胝,背上有驼峰,人们可以利用它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3)思考:沙漠和大海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大海和沙漠都是“宽广无边”茫茫一片;大海波涛起伏,沙漠里“到处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海上的风浪很大,沙漠里的大风“很可怕”,经常“卷着沙粒飞滚”。)

骆驼和船相似的地方?(船是海上重要的交通工具,骆驼是沙漠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4)指导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的本领及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作者抓住骆驼的特点,按顺序进行介绍,写得生动具体,有条有理。今后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进行评议。

2、“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课文从哪几方面来写它是“沙漠之舟”的?

(一是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二是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二、扩展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二:尝试把下面的资料做适当修改,插入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1)了解写作特点。

第一自然段是“总——分”结构,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

(2)了解内容之间的联系。

通过研究、讨论,知道骆驼独特的身体特点是适应沙漠生活的必备条件;沙漠独特的环境也为骆驼身体特点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二的提示,修改所给的资料,插入课文第一段。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

4、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及时肯定优点,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点拨。)

三、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比较“趾、脂、胝”的音形义,提醒学生注意“嗅”字的写法:不要丢了“大”上的点。

2、学生描红临写。

3、教师进行巡视,及时反馈学生书写情况,指出优缺点,进行强化练习。

4、欣赏佳作,教师进行讲评。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懂课文,获得知识。凡是学生能读懂的,都让学生自己去读,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每一次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教师起好点拨作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有限的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注重了对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篇2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沙漠之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篇3

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位于城郊,大部分学生视野较狭窄,对骆驼、沙漠不了解,但学校的教学设备先进,在教学时,不仅可以利用PPT课件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沙漠、骆驼的特点,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收集资料,从而获得更多的关于沙漠和骆驼的信息。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资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3、能将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4、认识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收集有关骆驼的资料写下来。 2、了解沙漠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舟”字。“舟”是什么意思?(船)船是在哪里航行的?(江、河、湖、海)

2、(出示沙漠的图片)板书:沙漠。沙漠里有船吗?(没有)

3、板书:之。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呢?我们今天来学习《沙漠之舟》。

二、自学生字

1、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词和问题,准备质疑。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出示词语:骆驼 嗅觉、胼胝、脚趾、脂肪、积蓄、缺乏、宽广无边、沙丘、

(指名读――齐读――比赛读――“开火车”读)

(3)质疑解难(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懂的词语)

用看图法理解“胼胝”、“驼峰”、“宽广无边”、“沙丘”等词语。

用近义词法理解“积蓄”、“缺乏”、“维持”等词语。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说说每一节写了什么? 2、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四、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了解沙漠特点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沙漠之舟。(齐读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沙漠吗?你在哪里见过?

2、播放沙漠风光片。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沙漠风光。欣赏了沙漠风光,你们觉得沙漠是怎样的?

二、了解骆驼的作用

1、是呀,沙漠宽广无边,炎热干旱,而且还经常刮旋风,一般的动物是很难生存的。那么沙漠之舟指的是谁呢?为什么骆驼是沙漠之舟呢?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请大家默读课文2―4段,找出关键词语,用“......”画下来。

2、谁来说说,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板书:带路 预报风沙 驮运货物

3、指导朗读2―4段。

(1)“宽广无边”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

(2)你能用“宽广无边”说一句话吗?

(3)(出示句子)沙漠里的大风是很可怕的,大风卷着沙粒飞滚,有时会移来整座沙丘,把人和牲口全埋在底下。

(4)你们见过沙漠里的大风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沙漠风沙图)

(5)看过沙漠风沙之后,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呢?(指名读―指导重音―男生读―齐读)

三、了解骆驼的特点

1、为什么骆驼能够生活在沙漠里呢?

2、(出示骆驼图)你见过骆驼吗?看一看图,能说说它的样子吗?(引导学生用上比喻句把骆驼的驼峰说生动些。)

3、那么,课文里是怎样描写骆驼的生理特点的呢? 请大家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下面的思考题: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本段的总起句。用横线画下来。

(2)骆驼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它适应沙漠环境有哪些作用?用波浪线画出关键词句。

4、指名学生汇报思考题,教师点拨。

5、指导朗读:这一段话该怎样读呢?对,这是一篇说明文,就是在向我们介绍骆驼。注意读说明文时,语气应该平一点。不过表现沙漠和骆驼的词语要读重一点,大家先准备准备,待会儿进行小组比赛。小组比赛读――评比。指名读――评议。(真像讲解员在讲解一样)――小组比赛读。

6、师:除了书上介绍的特点外,你还知道骆驼有哪些特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后资料或者是自己收集的资料,适当修改一下,来说说骆驼的其他特点。

四、拓展延伸

1、正因为骆驼有这么多适应沙漠生活的特点,所以他才能在沙漠中畅通无阻,给人们带路、预报风沙、驮运物品,才能被称为沙漠之舟。骆驼明明是一种动物,作者却把它说成沙漠之舟,那么,课题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2、你能用比喻的手法来称谓其他动物吗?

3、刚才同学们讲到了许多动物,那么你能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作方法说一句总起句吗?

4、你准备介绍青蛙哪些特点?

结语:今天,我们学习了沙漠之舟,知道了骆驼有许多适应沙漠生活的特点,我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要征服沙漠,一定不会只靠骆驼来帮忙,一定会有更好的方法,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去征服沙漠。

总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沙漠之舟》虽然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但教师能够正确处理科学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关系,使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了读写能力。具体体现有以下两点:

一、有侧重地进行读的训练。读是培养语感最好的途径,是理解语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方法。这节课,教师十分重视读的训练,始终以读为主,读的形式多样。《沙漠之舟》是一篇说明文,教师能够根据说明文的特点,精心选择最有价值的语言进行朗读的指导,在朗读前,教师能提出要求,朗读中能有侧重地进行朗读指导,朗读后教师还进行了鼓励性的评价。如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时,教师是这样指导的 “这是一篇说明文,就是在向我们介绍骆驼。注意读说明文时,语气应该平一点”,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掌握了朗读说明文的方法。在指导学生读课文的2―4段时,教师恰当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展现了沙漠风沙四起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在直观感受之下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层次的进行读写结合。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北师大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这节课的教学教师在读写结合上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设计了一定的坡度,体现了层次性。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总起句,使学生掌握总分段的结构特点,接着让学生仿照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修改有关骆驼的资料,插入课文中,这样可以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体会第一段的表达手法。在学生领会了课文写法的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仿写,从命题到内容的安排,教师都紧紧的联系了课文,做到了循序渐进。

从教学效果来看,因为学生的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有一部分孩子对青蛙、猫等动物的特点不够了解,以至于上课时参与不够积极,写起文章来也很不具体。

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篇4

本课教材分析:

《沙漠之舟》是第8单“舟船”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课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这篇文章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内容的不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主要讲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课文在介绍骆驼适应环境的独特身体特点的过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广阔无垠、干旱炎热、缺少水草、风大沙烫、沙地松软的特点。

第二部分是第2―4自然段,主要介绍骆驼成为沙漠之舟的原因。这三个自然段从不同方面(给人带路,预报大风,驮运货物)介绍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人们把它看作是沙漠之海里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两部分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骆驼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能在沙漠中畅通无阻,所以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沙漠之舟”。

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已初步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和文中的词语,查找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学生对这篇课文很有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3、能将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骆驼生理特点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沙漠之舟》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P65,快速地读一遍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生读课文)

谁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我读懂了文章中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它能为人们服务,做事。)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生理特点做事

2、请你分别找一找这两部分内容在课文中的哪些段落?说给大家听。

(文章第1自然段写了骆驼的生理特点,文章的第2―4自然段写了骆驼为人们做事。)

3、你读书很认真,说得非常准确。我们就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先来深入地学习第1自然段。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学,谁来读读学习提示?(出示课件:学习提示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用“”画出骆驼的生理特点,用“?n?n”画出它的作用。3、试着填表(用简练的词语)。

沙漠环境 骆驼的生理特点 作用

宽广无边 身体很高,脖子很长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风沙大 鼻孔能紧闭 防风沙

沙子滚烫 腿上有胼胝 不会烫伤

沙子松软 脚掌又宽又厚,脚趾分开 不会陷进沙子里

缺少水草 驼峰把养料变成脂肪 用积蓄维持生命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及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表扬能按课文介绍的顺序进行填表)

下面我们来汇报学习的情况。

(课件:表格)

(1)我们在汇报时,尽量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来说。学生汇报:缺水嗅觉找水源

你能找出写这一特点的句子来读一读吗?学生读句子。

风沙鼻孔紧闭防风沙

骆驼的鼻孔闭起来是什么样子,想不想看看?(课件:图片)

鼻孔里面有个能自动关闭的瓣膜。觉得有意思吗?我们继续往下谈。

滚热胼胝不会烫伤

请你给大家读一读。指导朗读“就是……也”(2―3人)及时鼓励学生。

松软脚掌不会陷进去

我们来看看骆驼的脚掌吧!(课件:图片)

骆驼还有一种很神奇的生理特点,谁知道?

缺水草驼峰维持生命

①我们先来看看骆驼的驼峰。(课件:图片)

②驼峰有什么神奇的?谁来读读书上是怎样说的。

③猜一猜,骆驼能多长时间不喝水?学生说课后的资料。

(半个月不喝水,而且在50度高温下,缺水的时候还能坚持行走45天。要是有青饲料吃,大家再猜猜,它能多长时间不喝水?二个月滴水不沾。)

④它为什么这么神奇?生:它的驼峰里藏着脂肪,我查了资料,这些脂肪能转化成水分供给身体需要,它是“固体水库”。

你们谈得真好,说到这儿,有什么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骆驼和驼峰多神奇呀!要是没有驼峰,骆驼真的很难适应沙漠缺少水草的环境。谁愿意把描写驼峰的几句话读给大家听听。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正因为它具备这些特点,所以才能适应沙漠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板书:适应环境

谁愿意完整地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

(3)谁能说说下面的句子怎样填写?(课件:句子)

把句子补充完整。

①因为骆驼的'脚掌又宽又厚,走路的时候,两个脚趾分开,所以。

②因为骆驼_______,所以趴在被太阳晒得滚热的沙子上,也不会烫伤。

③骆驼之所以能找到水源,是因为。

象这样因果关系的句子以后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句子说理非常的清晰。

4、我们通过自学、交流的方式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知道了骆驼的生理特点,能适应沙漠的环境,正因如此,它才能为人们做事。骆驼 对于人们在沙漠中的活动都有哪些帮助呢?自己轻声地读一遍2、3、4自然段。你对哪一点印象最深就来谈哪一点。

学生说:(1)骆驼能给人们带路。读原文,说体会。板书:带路

(2)报警。骆驼长期生活在沙漠中,对沙漠环境非常熟悉,练就了本领。读原文。板书:报警(3)驮东西。读原文,说一说。板书:驮东西

小结:骆驼能为人们带路、报警、驮东西,是因为它自身的生理特点能适应环境,所以才能为人们做那么多的事,人们称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板书:交通工具

5、课文学到这里,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你能给课文换个题目吗?

三、拓展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们喜欢骆驼吗?有一首小诗送给同学们,能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骆驼。(课件:诗)四腿长长脖子弯,背上驮着两座山。/ 膝盖上面带软垫,大脚掌儿分两半。/ 眼睛外面挂窗帘,鼻孔有门能开关。/ 冬天翻穿大皮袄,夏天又把单衣换。/ 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 担上重担走沙漠,不怕烈日和风寒。/ 它的名字叫骆驼,外号“沙漠里的船”。

板书: 沙漠之舟

带路

生理特点→适应环境→做事报警交通工具

驮东西

总评:

本课的设计层次清楚。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安排学生自学,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后的资料和自己在课下查找的资料,自己探索问题(表格),归纳好语言,填写表格。这一学习活动的安排,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查找、分析资料的能力,整理归纳语言的能力。

这与课标的精神是相符合的。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其中骆驼的生理特点与适应环境的内在关系是学生难于明白的,这节课老师重点让学生体会骆驼的生理特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学习能水到渠成。本课在教学时,若能让学生充分谈论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和不懂的问题,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些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