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教学设计方案

2025/09/28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指导读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中等生)

2.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桑娜和渔夫有那些特点?举出课文中的具体例子说一说。

3.教师总结:桑娜的特点突出她的勤劳、善良。

渔夫的特点是勇敢、坚强、善良。(乐于助人)

表现渔夫和桑娜的特点上,课文有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1)细致的心理描写。

(2)人物的.语言个性鲜明。

(3)用词造句的准确。

朗读并体会共用词造句之妙。

指导续编:

1.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令人感动,我们能否按照我们对这两位人物的理解,把《穷人》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呢?该怎样编呢?

2.编写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⑴小组讨论,练习编写。⑵大组讨论交流。⑶教师适时点拨。

三、作业:

1.编《穷人》,用二、三百字写下来,注意想象要合理。(必做)

2.有感情朗读课文。(选做)

板书设计

等待渔夫

桑娜探望西蒙勤劳、善良

穷人抱回孩子乐于助人

渔夫侥幸回来勇敢、坚强

能熬过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十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说说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课前准备

了解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的状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神圣”

1、说说在周围生活中,神圣一般多用来形容什么?

在印第安人的眼里,他们生活的地方是神圣的。他们会自豪地告诉每一个光临那片土地的人──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神圣”

1、土地可以用肥沃、贫瘠来形容,还可以用宽广来形容,却很少有人用神圣来赞美。那么印第安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它呢?让我们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

2、介绍文章背景知识。(印第安人首领西雅图写给白人领袖的一封信)

3、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三、梳理内容,定位“神圣”

1、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2、文章哪些自然段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四、研读语句,理解“神圣”

1、自由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呈现怎样的画面?

(1)抓住“圣洁”,理解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1、2自然段。

2、如此神圣的一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就显得如此珍贵,如此重要?自由读第3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大地和我们的关系。(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等)

(2)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这片家园的家园。

五、悟“神圣”,探究段落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留住这片圣洁呢?

自由读文,找相关语句,在旁边写感受和体会。

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句子:

(1)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2)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为什么说要照管好它?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因为没有了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呼吸、生物的生长,影响到生命的存在)

(3)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4)你们要像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重点理解“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如果家园受到破坏,我们不能及时补救,那么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如果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

六、明“神圣”,凝聚情感

因为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因此为了子孙后代,你们需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七、读全文,背诵语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八、巧拓展,提升认识

读课后“选做题”,根据课前了解的情况,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分析:

《水的浮力》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自然常识》第四册第4课。本课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三维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水中浮着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浮在水面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橡皮、铁钉、钥匙、积木、弹簧秤、皮筋、空塑料瓶、铁块、橡皮泥等。

2.ppt动画出示各种水的浮力应用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2、出示课件,学生观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

3、教师演示浮、沉的图片 引出:浮 沉

4、学会手语“浮、沉”。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1、引导做实验1,研究物体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

(1)请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材料,并介绍。

(2)实验前要求: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添在实验记录表里,实验完毕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3)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组讨论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下沉?

(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2、做实验2,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来研究泡沫塑料为什么浮在水面上。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a、将泡沫塑料放入水中,反复轻按,感受手有什么感觉?

b、将泡沫塑料等压到水底,手一松,有什么现象发生?

(3)汇报实验结果。

(4)交流讨论:手的感觉及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叫浮力。(板书课题:水的浮力)

三、作业P13的学说话。

1、课件显示。

2、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四、小结

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会浮在水面上;有的会沉在水低。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收到水的浮力。

五、拓展思考

用弹簧秤分别称物体在水中和空气中的重量,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水的浮力

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