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心得
老地方整理的初中语文教育心得(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教育心得 篇1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有十几年的时间,我深深的感受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我认为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主学习”有赖于学识的储备、生活的积累、阅历的增长,它的合适学龄段起马要到高中阶段。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也不是学习者瞎子摸象,原地打转,而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的引导下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见解和真正意义上的相得益彰。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了,这时每位语文老师都需要仔细思索的,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
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
米开朗基罗在被视为平常的大理石中发现“大卫”,牛顿在苹果落地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卞和在执著信念中发现和氏璧。要想让学生能发现美,除非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眼睛。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运用自己眼睛感知生活中真善美。这里有母亲的呵护,朋友的问候,老师的关心,一丝一缕中都寓含浓浓深情。
朱自清在《背影》中发现浓浓的父爱,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感受到爱的温馨。
培养学生深刻思考意识
感觉于世界丰富多彩,体会生活绚丽缤纷,要能学会思考。创造人的是自然,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要能感动于社会中事、物、人,并且能激荡内心的扬善溢美的'思想情感。
学会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对生命意义感悟,对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的真谛。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生存的环境变得愈来愈恶化,矛盾愈来愈尖锐,竞争愈来愈激烈,节奏愈来愈紧张,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这一切,都给人,也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
要宽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不斤斤计较他们的过错,更不能和自己的学生斗气,如果老师能宽容他们,能唤回学生内心深处善良的本性,学生会更快的改正错误。
要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好学生的表率。我们不能在自己心情好,工作顺利时,就对学生和蔼可亲;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自己心境不佳,情绪低落时,就把不愉快的情绪发泄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自己的出气筒。这种对学生忽冷忽热的态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到不把情绪带进课堂,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努力使自己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对学生热情、耐心。
初中语文教育心得 篇2
新课程要求一线的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这个要求对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具有重要价值,并且可以使语文教学更科学更合理,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有必要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首先,对德育渗透的贯彻不到位。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其次,弱化写作环节。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最后,考试分析过于简单。教学中,我们往往考试过后只是简单的评讲试卷,关注正确答案是怎么样的,忽视了系统的考试分析环节,考试分析应当涉及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试题特点,学生答题情况,反思与对策。这就需要教师肯下功夫去研究,去发现,才能有所提高。
初中语文教育心得 篇3
初中生的心里与身体都处在发育状态,他们刚刚结束了小学的稚嫩阶段迈向成熟的阶段,而且初中阶段的孩子心智尚属幼稚他们的很多行为自己本身分不出好坏,因此金钥匙教育中心教育专家结合多年的经验整理出一些育子心得供各位家长分享。
1、注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教育子女的责任,要由父母共同承担,哪一位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同时,父亲和母亲要为对方承担教育责任创造条件,在教育孩子上有分工有合作,不应单方独揽"大权";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力和谐互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2、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多给孩子欣赏的目光,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质,有利于增强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多给孩子以欣赏的目光,就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看到她的一点点进步,肯定她,坚持鼓励她,耐心引导她,平和看待她,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她,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这一点是很必要的.。
3、加强与班主任及老师的沟通和联系。主动向班主任介绍孩子的情况。比如我们在刚开学时就向班主任重点表明:孩子胆小、老实,请老师给予关照。之后,经常向班主任及老师了解情况,坚持每天看一看联系本、并签字,将孩子的点点进步向班主任及老师汇报,这样便于和班主任及时沟通。衡量一个老师的能力不单单是她的教学质量,更应该看她是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及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方式。孩子是否能顺利成长,家长很重要,老师是关键。这一学期来,孩子进步很大,已经能自觉地积极主动举手发言,发言的声音也变得响亮了。孩子通过班主任及老师的培养,变得自信、开朗了,也在学校交了几个朋友。在这方面,作为家长感到十分欣慰。
4、注重与孩子日常交流,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我们非常注重与孩子的交流,让她说同学的优缺点,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比如我们的女儿好犯粗心大意的毛病,总是把加法当减法,减法当加法。我们就设计一些作业,其中有许多粗心大意的错误,故意请她当"老师"批改。反复训练几次,在这方面的错误明显减少了。针对她吃饭慢的不良习惯,我们就想办法培养她做事快的习惯,给她讲明道理:只有把自己的事尽快做好了,才有时间玩或学别的东西。
5、不要轻易对孩子发火。我们觉得,经常对孩子发火。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她已经习以为常了,觉得你发火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二是会因为她胆小而惧怕你,使她对你望而却步。如果经常发火,她就会报喜不报忧,家长就了解不到孩子的真实情况,这样教育起来就会被动。教育孩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能慢慢来。
6、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并培养她学会休息和调整。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争强好胜是孩子成长的三大要素。因为一年级的孩子都比较小,天性好玩,在这方面就要保证孩子有充裕的机动时间去玩和放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孩子每天要上六节课,非常辛苦,每天回家都很累。在这方面,作为家长,一是为她做好各种后勤服务工作,加强补充营养,帮她解乏;二是教她自己学会休息和调整。比如听听音乐,闭目养养神、轻松活动一会儿等等(当然,最好是学校每个星期三下午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家学习,借此机会适当调整一下)。等疲惫过后马上是一个智力的高峰,在这个时段内,再要求她完成作业和阅读课外书籍。
初中语文教育心得 篇4
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实施德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是各科教学,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他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初中语文教学要和德育的渗透相结合
语文教材是民族文化的凝聚点,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的思想道德的丰富内涵。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感染,心灵得净化,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是非曲直与美丑善恶,并以此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就必须在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树立传统美德的教育意识,挖掘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且融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语文教学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必然的,“传美”教育应视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几乎大多数的课文都蕴含着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具可行性。翻开初中语文教材,体现崇高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美德的课文随处可见。有的教人尊老爱幼,严己宽人;有的教人立志报国,振兴中华;有的教人勤学苦读,立志成才;有的教人勤俭节俭,天下为公;有的教人爱国爱民,团结互助;有的教人诚实守信,学会做人……其内容之丰富,意义之深远,足以体现语文教材所具有的“传美”魅力。可见,语文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在教学过程中深化感情,渗透德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切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是简洁优美、情意深长的。文章中有些词语看似平常简单,但用得恰到好处,就格外传神,这也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关键所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深入剖析,领会词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通过分析,学生可以由字词的表面了解到文章的思想实质的认识过程,进而体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受到感染熏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境,指文中所描绘的具体图景、生动画面,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所阐明的深刻含义。教学时,教师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运用语言描述,以及图像渲染、摹拟表演、绘声绘色的朗读等多种方法,诱发学生想象,在他们头脑中再现鲜活的画面;也可以通过点拨,让学生在感情上发生共鸣,在思维上达到同步,从而理解蕴藏在文章内容中的深远思想意义,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如教学《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时,就要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写的情境之中,再抓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剖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效果会更好。这个诗句表面看起来是写“花”“鸟”,实际上是诗人揭示安史之乱时期山河破碎,人民惨遭不幸,面对大好春光,鸟语花香也不觉得美了,反而“溅泪”“惊心”,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正是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情境之上产生的,这也正是本诗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学生引入到文中的情景中去,挖出文章的“真味”,让学生能够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三、在对学生的评定中引导德育教育
作文、随笔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随笔和作文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教师则可通过评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开学伊始的一篇随笔中发现,班里一个女生因自己相貌平平而感到自卑,认为自己在班里低人一等,字里行间流露出苦闷的心情。我在给她的评语中这样写道:“如果说女孩是一本书,漂亮的女孩就如同一本封面很吸引人的书,但内容并不一定很好,而平凡的女孩虽没有漂亮的封面,却可以有充实的内容,同样独具魅力,知道吗?”后来,这个女生渐渐地改变了许多,变得开朗了,活泼了,并且在期末语文考试中取得了全年级第一的好成绩。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留意学生在随笔、作文中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也许我们的一句告诫,一声叮嘱,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四、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德育教育
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是教育部门的神圣义务和职责所在。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在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的基础上,要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注意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比比皆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也很多。语文教师应当深入理解新课标内涵,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发掘作品中的德育点,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德育情趣,真正造就德育观念健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