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世界》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苏菲世界》心得体会(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菲世界》心得体会 篇1
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得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
——康德
记得刚刚上大二的时候,教我们现代大学英语的陆老师就曾给我们推荐过这本《苏菲的世界》。但因为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而且图书馆里当时只有英文版本,所以迟迟没看。寒假前,发现图书馆书架上有本中文版的《苏菲的世界》,所以抱着读读看的心态借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她在家门口的信箱里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信里只有两句话“————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在苏菲感到满头雾水的时候,又陆陆续续如此的匿名信。
在其中一封信中,有三个新的问题:
1、“万事万物是否由一种基本的物质组成?”
2、 “水能变成酒吗?”
3、 “泥土与水何以能制造出一只活生生的青蛙?”
早期的哲学家都相信,这些变化必定来自某种基本物质。他们相信,世上必定有某种“东西”,万物皆由此衍生,而且最终仍旧回归于此。
生活在这个大大的宇宙中的小小的我们,有太多未知未解的秘密。但是在人类尚且无法用知识解答的年代,人类只能相信是上帝的力量带给我们如此多的奇迹。
抬头仰望星空,看不到天的边界,假借伟大的科学设备,越是看到星际无穷得庞大,越是显得自身如此渺小;越是了解它多一分,越是对它多一份敬畏。这便是哲学的魅力么?亲爱的人类,你们感受到了么?
《苏菲的世界》,是充满新奇事物的世界,是饱含哲学家智慧的世界。在这本书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对生命、对人生的好奇,以及对各种疑问的解答。通过读这本书,我也养成了对新鲜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且不断研究探索,知道解开疑问。
就我而言,哲学是晦涩且枯燥的。因为太过于高深,所以每每提到哲学问题,我都没有兴趣进行探讨。但是《苏菲的世界》却不一样。它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我们阐述哲学思想。这是这本具有哲学意味的`书所有的独特之处。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时间的发展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从远古罗马时代开始,作者突出讲述一些北欧神话如何来解释人们无法用知识解释的自然现象。中间经历了希腊苏格拉底、帕拉图等哲学家的理论,再到亚里士多德。之后又先后历经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在这段历史长河中,又出现了很多哲学家。最后到现代人们所面临的社会是什么样,书中都为我们清晰阐述。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永远有未被人类揭完的秘密。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苏菲世界》心得体会 篇2
这个故事开始于一封一封信。当一封一封莫名其妙的信落入少女苏菲家的邮箱时,她的思索开始了,这本书也开始了——
“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接着她认识了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开始了她的奇妙之旅。
少女苏菲与艾伯特沿着时间线谈论了哲学,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讲到马克思、达尔文等等,这是主线,而少校却总是寄给苏菲有关席德的卡片,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让她常常摸不着头脑,这便是暗线。
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点是:当苏菲与艾伯特知道自己只是别人虚构出来的角色时,甚至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时,他们的选择不是自暴自弃,任人摆布,也不是得过且过,而是一起逃离这个世界,是的,他们成功了。
有个书评里曾说到:《苏菲的世界》中,最值得领会的,不是它的内容,也不是西方哲学,最值得领会的是“好奇心”及“思考的方式。”因为好奇心,会激发我们的求知欲,而正确的思考方式则能让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保持该有的理智。是的,他们勇敢地逃离了自己的舒适圈,去寻找那个“可以控制他们命运的人”,那个类似于“上帝”的人,他们本不过是两个上校送给席德的礼物书中的人物罢了,最后却来到了上校的世界。
可席德与上校也是作者乔斯坦?贾德书中的人物,那么,我们会不会也是某个上帝创造出来的呢?只不过我们还被蒙在鼓中罢了。
“那轰然一响,我们也是星尘。”
这句话听起来很美好,“星尘”的'“尘”字也被翻译成“辰”。他想表达的也许是:我们和星尘一样,在旷远的宇宙中孤独而不可重现的存在着我们渺小无力却也改变着什么。当苏菲来到另一个世界中时,她有点伤心,因为她什么都做不了,甚至拿不起一瓶可乐,但她还是举起扳钳砸到席德的额头上,还是松开了船绳。席德感觉被牛蝇咬了一下也发现船绳松了,显然,苏菲再次成功了。
那么,你有没有做过什么,有没有勇敢地跳出过舒适圈?有没有朝着梦想、朝着光亮那方努力过?有没有说出过心底的声音?或许在我们看不到星火的漫天黑夜里,那跋涉千里的星光终于到达地球,而发出光芒的星辰,或许已经泯灭。或许我们终将变为星尘,又或许,我们原本就是星辰呢?
《苏菲世界》心得体会 篇3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苏菲的世界》,书中有一句话——“宇宙就好想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兔子毛皮深处的寄生虫。我们都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服的躺着,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我们比哲人们缺少的.只是一颗好奇心,一颗智慧的头脑。
这本书中主要讲了:苏菲收了两封信,信中分别写了两句话,“你是谁” “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苏菲收到的陌生来信带她走进了一个她几乎从未接触过的世界,引导她的思维走进了人类更深、更本质的思考。
就像我小时候一样,见到一盏灯,妈妈就告诉我那是灯,会亮。但是我知道那是灯会亮后,没有更深的去理解为什么会亮。这就和兔子皮毛深处的寄生虫一样只满足于现在,并没有去探索。世间的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有规律的循环跟意义。我要从现在开始做起,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并从中得道想要的结果和正确的理论道理。我想也是我看后的真实感想。现在我们还小对哲学的理解有限的,希望我们以后要好奇哲学家的一些理论知识,多发现宇宙的一些奇特奥密。比如地球是圆的为什么?亚洲人头发是黑色,等等,多看看与哲学之类的书籍。
其实哲学并不陌生。
《苏菲世界》心得体会 篇4
青灯黄卷。我缓缓捻起书页,思考着生命的命题,思绪随着月色渐飘渐远,化成无垠的惆怅。用哲学的眼光审视生活,直抵其核心。
苏菲的世界》一书以跌宕起伏的侦探情节为背景,穿插着描述了世界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从德谟克利特到笛卡尔……细致入微地表述了自古以来全人类的哲学信仰,带我洞见了人类正在不断变化的世界观与自我价值取向。宗教信仰、自然宇宙、人类生命,世间万物的各种事物不断冲击与交融,形成了当今现代社会的主流趋势。
如果说人类哲学史是一条车轨,那么文艺复兴时期就是一个最大的转折点。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得一样:“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对于之前完全迷信宗教的观念,在那个时代有所作为的哲学家身上已经荡然无存。他们开始怀疑,提出泛神论的学说,提出上帝即自然的观点,对后来柏拉图提出理想型世界的理论影响深远。介于时代背景的取向,有一部分人受到了教会的残害。他们在这个时代的缝隙中踌躇独行,他们的肉体亡于当代,而思想却盛于千秋。
纵观全书,从古至今人类都在试着诠释着同一个命题——生命哲学,在这一主干下有若干分支。拥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则用这一宗教的学说与方式解释着对生命的看法。显而易见,他们从同一起点出发,走过不同的道路,但最终都抵达同一个终点。这就是哲学的妙处。我们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框架定义某个学科,因为每一样智慧都是相通的。依我拙见,所有的学科皆是哲学的分支,而他们的所有最终都要上升到哲学层面。
书中令我印象颇为深刻之处有三。
首先是公元前四百年的雅典神秘哲学家苏格拉底。他对于人类最高智慧的认知一改前朝主流,提出最聪明的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的人。这种观点与我国古代的“大智若愚”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对人类本身自我认知的一大提升。他还指出,每个人只要运用自己的常识,都可以了解历史。这对于当今对未来有无限憧憬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同时也正面表述出历史与哲学的相互交融。
二是柏拉图回归灵魂的渴望。他执着于关注永恒不变的事物和流动的事物。而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常量,也关心人类道德与社会中永恒不变的真善美。他将世界分成两部分:感官世界和理型世界。他主张用理性去观察万物,而非一味依赖感官。这避免了进入形而上学的误区,也奠定了后世以理性研究哲学的基础。
三是犬儒学派对于生命幸福的追求。现在对于“犬儒”的定义与苏格拉底学派下犬儒学的意义所指大相径庭。记得犬儒学者戴奥基尼斯的故事,据说他住在一个木桶里,除了一袭斗篷,一支棍子与一袋面包之外,什么也没有。有一天他坐在木桶旁,舒服的晒太阳时,亚历山大大帝前来探望他。亚历山大站在他的前面,告诉他只要他想要任何东西,他都可以赐予他。戴奥基尼斯答道:“我希望你闪到旁边,让我可以晒到太阳。”就这样,戴奥基尼斯证明自己比亚历山大这样伟大的将军更富裕,也更加快乐。对于该学派的学者,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部环境上的,真正的幸福从不依赖稍纵即逝的物质,而是在精神层面上如鱼得水,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
哲学是一个极大的范畴,且不能直接落实于纸笔间。关于哲学的思考完全是在意识与认知中完成的,缥缈而神秘,抓不住、吹不散。在生命命题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寻求不同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幸福。每当我回望往事,以前总在追逐诗和远方,执着于那种怡然自得的生活,但从未两者兼得。如今放下执念,细细感受生活的乐趣与闲适,才发现诗和远方就在身旁。哲学也是如此,越是死死抓住越无法触摸,唯有在赤裸面对灵魂之时,才能感受到淡淡一抹余韵。
柏拉图说:“每一种生物都是理型世界中永恒不变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但在理性中掺杂感性,人类的完美就因为其自身的不完美。这种命题中思想的摩擦碰撞,看似矛盾实则合理,相辅相成,我想这就叫做辩证。
都说哲学有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深以为然。但同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哲学?”如果没有哲学,人类就不会有历史。哲学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体现,是人类自身对于理型世界追求的方式,也是实现人类文明螺旋式上升的指示。人类生活在自然中,必体现哲学,只是主体自身有无意识到而已。哲学是所有学科的最高级,同时也渗透在各种事物中。在哲学国度,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是与非,每一种思想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人类之所以称之为人类,是因为其会思考。倘若人一生都沉醉在物质中追寻纸醉金迷、灯影摇红,那么其一生必是麻木而无意义的。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人类真正存在的意义不是活过走过,而是想过思考过。我们是人类,只有思考才会找到出路。且将新火试新茶,就让这团哲学之火熊熊燃烧,传承人类的思想文明;让当代的少年打破民族冲突的桎梏,探索人类未来的最高智慧,诗酒趁年华!
《苏菲世界》心得体会 篇5
《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苏菲的世界是将艺术与学术完善联合,路程经过过程熟悉的载体转达咱们生疏的信息。好像又回到了古希腊,凝听苏格拉底的教育;如同处身于中世纪的城堡,见证平明前的暗中。恣意洗澡文艺再起的温暖太阳光,沉浸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气氛之中。忘怀了凡尘的喧嚣,只觉真理的巨大以及艺术的魅力。随即,穿梭频繁于资产阶层革命的硝烟中,仔细体会现代哲学的曙光。面临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连着串现代哲学的开山祖师始祖,咱们还不遑表达心里的崇拜之情,发蒙运动的前驱便闯进了汗青的大戏台。飞速度完成长的工业鞭策着汗青的车轮驶入了极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培养了更多的哲学伟人。
黑格尔、康德承袭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阐扬到了及至。尔后马克思的'《本钱论》、达尔文的《高级演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剖析》三位伟人、三部着作掀起了3个范畴的革命巨浪,开创了1个全新的世界。祖先把1个又1个不解的哲学出题目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流传到后世佳品赐赉咱们。哲人用艺术的口气辅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传染魂灵。咱们的祖先在残留名贵精力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贵重的检定之玄门授于世。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
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