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灯光》的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语文《灯光》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灯光》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理解郝副营长这一人物形象。
3、把自己在灯光下学习时所想到的写下来。
【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2.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教学策略】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本文作者去对灯光有着特殊的感受,因为在他的经历中,围绕着灯光,发生过一个感人的故事。在教授本课时我们主要要让学生认真体会课文中几次出现的“多好啊!”明确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是,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从而体会郝副营长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灯光”之题目:
提问: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初步学习了《灯光》这篇课文,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灯光》。
二、细读课文,理解“灯光”之内容: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画出了课文的思维导图,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传阅思维导图,挑选出优秀作品参加班级的展示。
生:小组范围内传阅思维导图,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准备参加班级的展示。
师:请一名学生展讲思维导图。
(生展讲,老师记分,其余学生评价,质疑和补充。)
生1:我想评价一下他画的思维导图:思路清晰,线条流畅,我很喜欢他写的心得体会,把本课的中心都罗列出来了。
师:你的评价很精准,说明你看得仔细,听得认真。
生2:我要质疑:请问,课文开头和结尾描写天安门前的灯光是为了什么?
师:你真是一个大胆质疑的孩子,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3:我觉得是看到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路人才会说“多好啊”,才会引起作者的回忆。
生4:现在我们能够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了,而且还有这么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的愿望实现了。
师:这种写法就是首尾呼应,其实我在平时的习作也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生5:我还有一个问题:文章几次写了“多好啊”作用是什么?谁能帮我解答?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
生6:“多好啊”出现了3次。第一次: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看到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引起“我”的回忆。第二次:“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憧憬着自己也能用上电灯。第三次: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师:你真是我们班同学学习的榜样,回答问题具体全面。
师小结:刚才老师听到了你们精彩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看到了你们思维的碰撞,你们太厉害了。
三、品读体会,感悟“灯光”之内涵: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灯光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接下来我们继续研读。
教师质疑:结合课文体会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学法指导:
1、学生自己读课文,把想法写在学习单上;
2、组长组织组员在小组内讨论;
3、班级展示。
(1)用有感情的朗诵展示画出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体会。
交流过程:
1、①展示的小组学生朗读:
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②师: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组的学生一个个都是朗读高手,读得如此投入。通过读你还能了解什么?(我们知道了这是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他热爱读书)(板书:热爱读书)
③带着感受集体读一读这段话。(重点理解郝副营长对读书的热爱)
2、?出示,学生齐读。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②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孩子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热爱孩子)
3、生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生1:这句话是动作描写,可以看出郝副营长不怕牺牲的精神。(板书:不怕牺牲)
师:你真了不起,不仅说出了描写方法,而且说出了人物的品质。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展示我们知道了一位热爱读书,热爱生活,热爱孩子,不怕牺牲的郝副营长。正是因为有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我们才有了今天如此美好的生活。
四、抒写内心,提升“灯光”之境界:
教师激趣:为了胜利,为了新中国,为了无数的同胞,为了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一位又一位英雄前赴后继英勇就义。
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让我们能在电灯下学习。如今,我们每天晚上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看到这灯光,你会想到什么呢?请你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吧。
1、学生构思,动笔,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展示。
3、学生评价。
五、作业超市,延伸“灯光”之外延:
1、讲一讲:把本课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2、演一演: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表演本篇课文;
3、写一写:把自己知道的关于灯光的故事写下来。
(任选一题完成)
语文《灯光》的教学设计 篇2
课程资源分析
本课是《爱在人间》单元最后一篇课文,通过前面四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正确解读单元主题这篇课文属于自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表达的主题思想明确,教学上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爱的主题,通过寻找、朗读、感受、体会对比点感悟人间真情,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教法选用
文章内容和主题比较浅显,大多数学生基本能够读懂但是我们的学生常常不会表达、不愿表达;还有在表现手法上可能没有老师的启发,他们或许不能主动发现所以教学时候力求能够做到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能够表达,并且浅文深教:引导学生怎样很好地运用对比手法表情达意所以在教法上主要采用自主阅读、问题引读、同伴研读、读悟交流、质疑促读、以读导写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寻找课文对比点,体会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的美好情感
3、能够恰当运用对比手法表情达意
学习重点
发现对比点,感受、体会它的作用
学习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谈谈对生活的认识或者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地抄写词语并造句;朗读课文23遍
教学实施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四篇课文,都是在讲述爱在人间的故事,我们一起再次点燃感悟之火,用“有了爱就有了”说出自己的体会今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一个爱的故事
小组内交流后回答
既是温习感悟,也是训练学生提炼能力
问题引读
整体感知
请大家朗读课文,思考交流:
1、文章讲述一个什么故事?
2、说说文章中让你感动的地方,并读出来
3、你怎样理解“哦!冬夜的灯光”这个标题?
朗读、交流、表达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主要内容以及内涵
同伴研读品味探究
这个故事在叙述的时候能让你很鲜明的感受到真情、关爱、友谊等,你能发现这种叙述的很突出的特点吗?请圈划、交流
预设:从自然环境看这个小镇有什么特点?小镇上的人的表现让我和我的'妻子有怎样的感受呢?
寻找、圈划、交流
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探究内容,对本课运用的对比手法有鲜明的认识和理解
读悟交流
反馈运用
请大家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一样事物或者两样事物注意要体现对比的表达作用,要有一个突出的中心
写作、表达
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体验运用对比手法之妙
质疑促读
以读导写
到第十段,文章可以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还要用诗句结尾呢?试着给本文换一个结尾
朗读、写作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奉献你的爱心,你就会得到无限爱心点亮心中爱的灯光,照亮自己、照亮别人,让爱的灯光伴随我们成长
我们一起用充满爱意的眼光观察我们周围的一切,选一个能够感动自己的故事运用对比手法描叙下来,与大家分享
语文《灯光》的教学设计 篇3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的写法,能了解“对比”这种写作手法在表达文章中心及语言情感抒发中的作用,积累精美语段。
3、整体感悟课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文章运用的对比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2、学习难点:体会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继续训练学生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并且通过朗读、小组探究合作的方法让学生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分析理解课文。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
五、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1、播放《爱的奉献》,可以在课前作为背景音乐。
2、“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最质朴的话语道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在英国作家莫里斯吉布森的作品里,就有一位医生,他与小镇上的人们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作品《冬夜的灯光》。
3、出示学习目标。听多媒体课件的音乐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为课文的学习作铺垫。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地自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读完这个故事你感动吗?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请学生在文中圈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相关语句的旁边进行批注。
5、概括课文的主题内容。(通过“我”冒着生命危险出诊,沿途农舍的灯为“我”指路,反映了小镇居民邻里和睦团结、急人所急、互帮互助的友爱,及对“我”医生冒险出诊的.敬意和感谢之情,使“我”感受到了这里居民的乐观温情和友谊。)
1、自读课文
2、扫除文字障碍(容易写错和读错的字词):偏僻,提防,引擎,熄灭,辽阔无垠,穹窿,猝不及防,婉言谢绝等。
3、谈感受
4、圈划
感动理由可能会有:
一、平时一入夜,荒野漆黑一片,当医生半夜开车去求医的人家时,沿途农家灯全部打开了;
二、平时农家用灯很节约,但给医生引路,他们把灯全部打开;
三、当医生给孩子看完病开车回家时,沿途农家的灯仍然开着,人们用自己的灯光护送医生,医生的车每驶过一家,灯光随后就熄灭了,而前面的灯光还闪亮着;
四、平时,医生不管多么晚也肯出诊;
五、医生在给孩子看完病后完全可以留下来,等天亮再回去,但是他没有,他心里想的是:说不定还会有病家来求诊。在朗读的基础上,扫除文字障碍,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圈划、批注,使学生更好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品读质疑,小组交流你在阅读时,对文中哪些地方产生过疑惑?请写出你所质疑的问题,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有的疑惑:
1、文章第四小节具体写病家告诉“我”他的家怎么走,而且病家认为很容易找,“我”却给他搞得糊里糊涂,路真的容易找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不容易,表明去农家的路难认,突出灯光的作用。)
2、文章第八节为什么要写“平时一入夜,荒野总是漆黑一片,因为那时侯的农家夜里用灯是很节约的?”(用农家平时用电的节约更能突出西部农家的互助、温暖、友谊。)
3、文章第十小节
中写到:“我就发现我的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句中的“恐惧”和“忧虑”分别指什么?(“恐惧”指外面已经下大雪了;“忧虑”指复杂的乡村,乡路,不认得路回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在自我感知、体验的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问题。
小组成员合作,筛选信息,集体探究1、每个学习小组筛选出最具价值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参与小组的讨论,注意提醒学生多从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方面筛选问题。
2、教师可以预设以下问题:
(1)为什么偏僻、寒冷、荒凉的小镇在“我和我的妻子”心中充满了温暖、友谊和乐观?
(2)文章最后引用阿瑟查普曼的诗,有什么作用?
(3)文章以“冬夜的灯光”为题,有着怎样的含义?
(4)细读文章描写小镇和冬夜的语句,分组讨论:这些描写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外,还有怎样的作用?
(5)对比手法的感知作用分析。思考:
①故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两种颜色是什么?这两种色彩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这篇故事当中所蕴含的温暖感觉我们可以从这样的一种色彩的强烈的对比当中感受到。接下来我再请同学们仔细的把文章看一遍。再找出一些文章当中的对比之处,色彩对比也好,环境的对比也好,我前后感受对比也好等等。同时考虑一下设置这样的对比又怎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学生可能有的疑惑:
1、为什么偏僻、寒冷、荒凉的小镇在“我和我的妻子”心中充满了温暖、友谊和乐观?(加拿大西部的小镇虽然荒凉、偏僻,天气寒冷,却拥有淳朴而真挚的情意,这情意让荒凉的小镇和寒冷的冬夜洋溢着无限的温馨和暖意,让读者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美好和温暖。)
2、作者在文章结尾处用阿瑟查普曼的诗,其用意是什么?(从内容上说,阿瑟查普曼的这几句诗,截取了“握手”与“笑容”两个意象,非常简洁、有力的传达出了西部地区人们品质的善良与淳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支持与关爱。从结构上说,诗中所说的笑容的“长久”,握手的“有力”,与第一段中“这里有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一脉相承。
从表达效果上说,文章至此戛然而止,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思考。
3、文章以“冬夜的灯光”为题,有着怎样的含义?(本文以“冬夜的灯光”为标题,蕴含两方面意义:一是指在一个风雪冬夜,农家们为医生出诊指路照明的一盏盏灯光;“冬夜”又喻指黑暗、寒冷,“灯光”象征光明、温暖。在那个荒凉、偏僻的小镇,真诚、淳朴、关爱的友情,深深打动了寒夜里出诊的医生,驱走了冬夜的黑暗、寒冷,让人由衷地发出感叹:哦!温暖、明亮的冬夜灯光。)
4、细读文章描写小镇和冬夜的语句,分组讨论:这些描写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外,还有怎样的作用?(文章写小镇的荒凉,实际是为了和小镇上人们的热情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文章的主题。本文对环境的描写主要是突出环境的“冷”与人情的“热”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暗”又更加突出了深夜中灯光的“亮”。)
5、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参与从学习小组中筛选出来的最具价值的问题,在集体中进行讨论。
再次朗读,加深体验请学生自由朗读文中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加深情感体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精彩语段。进一步体验文字表面和文字里面的含义。
拓展能力训练在我们的身边,每天也都在演绎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请大家一起来说说最感动你的身边的人是谁?为什么?在教师以“爱”为主题的背景音乐下,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使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感悟身边的美。
课后作业
1、请在课外查找、收集有关“爱”的歌曲,“爱”的诗歌,“爱”的故事。
2、自选题:
(1)发现身边的“感人”故事,并把它写下来,作交流。
(2)悄悄为他人做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并把它写下来,作交流。按照要求,自行选择完成作业,实现阅读和实践相融合。发现“爱”,感受“爱”,“传递”爱。
语文《灯光》的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灿烂的阳光,背着书包快乐的去上学时;当我们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温暖宁静的母爱时;当我们面对丰盛的餐桌,尽情的享用佳肴时;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我们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2、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用鲜血筑就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王愿坚同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读,感悟多好啊
1、通过课前预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
a、默读课文,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标出相关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崇高美好的理想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同时关注作者善于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写结合,深化多好啊
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
2、伟大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换来了这盏照亮黑夜的灯,可是仅仅是照亮黑暗的灯吗?(实际上是照亮我们新中国的灯)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多好啊为题写一写,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段随想,可以是心灵的独白
4、集体交流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前后呼应、以一句话贯穿全文、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等表达方式。)
五、延伸课外,提升情感
1、找一两本革命题材的书读一读
2、出一期缅怀革命先烈的小报。
语文《灯光》的教学设计 篇5
一、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领略人间美好情感:温暖、友谊和乐观,理解并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2、体会文中的景物描写,尤其对比的写法,对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对比手法的作用。
2、学习难点: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授课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具体方法:自主阅读,圈划美句,做好批注,筛选信息,小组质疑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爱心歌曲:爱的奉献)
听歌,生说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莫里斯吉布森的《冬夜的灯光》。(板书课题、作者)出示目标:
二)检查字词。
【字词积累】
1、穹qióng、兆zhào、猝cù、擎qíng
2、容易写错的字:偏僻、厉害、引擎、熄灭
3、积累卡片:广阔无边、猝不及防、漆黑一片、婉言谢绝
【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朗读、默读均可。
【初读感悟】是那个不管何时都出诊的医生使你感动,还是雪夜农家门前依次亮起的灯光使你激动?用一、两句话,谈谈读后的感受。
【圈读品味】文中哪些语句、场景吸引感动了你?请圈划出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学生找出的能被感动的语句可能会有:
①医生“不管多么晚也肯出诊”。
②“平时一入夜,荒野总是漆黑一片,因为那时侯的农家夜里用灯是很节约的。”可是当医生半夜开车出诊时,为了给医生引路,“沿途农家全部把灯开亮了。”
③当医生给孩子看完病开车回家时,“沿途农家的灯都仍然开着,……人们用他们的灯光送我前行。我的汽车每驶过一家,灯光随后就熄灭,而前面的灯光还闪亮着,在等待着我”。
④医生看完病后,急着“赶回去”,他心里想的是:“说不定深夜还会有人来求诊。”)
【筛选信息】对于自己在圈划、批注中产生的困惑,可以在同学中进行质疑,然后筛选信息,把最具价值的质疑写下来。
【小组质疑】把在学习小组中讨论的最具价值的质疑,在集体中进行讨论,师生共同参与
1、第一段,“偏僻、寒冷、荒凉”与“温暖、友谊和乐观”为什么不矛盾?
(文章写小镇的荒凉,实际是为了和小镇上人们的热情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文章的主题。本文对环境的描写主要是突出环境的“冷”与人情的“热”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暗”又更加突出了深夜中灯光的“亮”。)
2、第四段,具体写病家告诉“我”他的家怎么走,而且病家认为很容易找,“我”却给他搞得糊里糊涂,路真的容易找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表明去农家的路不容易找。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灯光的作用。)
3、第八段,为什么要写“平时一入夜,荒野总是漆黑一片,因为那时侯的农家夜里用灯是很节约的”?
(用农家平时用电的节约,更能突出农家的互助、温暖、友谊。)
4、第十段,“我的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句中“恐惧”和“忧虑”分别指什么?
(“恐惧”指外面已经下大雪了;“忧虑”指乡路复杂,“我”不熟悉。)
5、文章结尾用阿瑟查普曼诗的用意是什么?
(从内容上说,阿瑟查普曼的'这几句诗,截取“握手”与“笑容”两个意象,非常简洁、有力传达出人们品质的善良与淳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支持与关爱。
从结构上说,诗中所说的笑容的“长久”,握手的“有力”,与第一段中“这里有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一脉相承。
从表达效果上说,文章至此戛然而止,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思考。)
6、文章以“哦!冬夜的灯光”为题,有怎样的含义?
(蕴含两方面意义:一方面,指一个风雪冬夜,农家为医生出诊指路照明的一盏盏灯光;另一方面,“冬夜”喻指黑暗、寒冷,“灯光”象征光明、温暖。在那个荒凉、偏僻的小镇,真诚、淳朴、关爱的友情,深深打动了寒夜出诊的医生,驱走了冬夜的黑暗、寒冷,让人由衷地发出感叹:哦!温暖、明亮的冬夜灯光。)
7、请收集有关“爱”的歌曲、“爱”的诗歌、“爱”的故事。
8、发现身边的美,感悟身边的美。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感人故事。
9、感受爱,传递爱。悄悄为他人做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并把它写下来。
10、在你成长的道路上经历过“冬夜”吗?是谁为你点亮了“心灯”?“冬夜”里的这片“灯光”,在你成长中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寒冷
冬、医德高尚、内容美
夜、黑暗
的
灯(对比)、写法美
光
光明、指路
温暖、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