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名师讲堂心得体会

2025/09/30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名师讲堂心得体会(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师讲堂心得体会 篇1

2014 年10月18日至20日,我很有幸参加了在无锡举行的第五期“全国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活动。本次大会由教育部语用所指导,由语文出版社主办,以媒体推广、专家引领、交流互动、培训提高等多种形式来展示语文名师和名校的典型经验,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从而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自我发展。

三天紧张而充实的培训,让我有机会与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名师、教授等零距离接触。我钦佩于他们那渊博的学识和辉煌的成就;感动于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坚守;惊叹于他们敢于创新开拓的勇气;陶醉于他们流畅跌宕的演讲???聆听了他们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权威理念和真知灼见;更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对语文的那份深沉博大的爱! 参加这样高档次,大规模的语文高端盛会,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更让我从政策层面提高了对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不仅提升了我的语文教育理论水平,更为我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此次无锡之行,领略语文名师名家的风采,使我获得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欣喜极,思索至深,意义至大!

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永福、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吕同舟,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编委会副主任徐功明,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室副主任时俊卿、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教授李芒、语文特级教师陈琴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代表三百多人齐聚一堂,碰撞思想,交流优秀的教育理念,分享成功的智慧和经验,激励调动后起之秀。这里有着一群语文的朝圣者,这里真是一次学术的盛会啊!

18日上午9点,大讲堂在郭永福会长的致辞中拉开了帷幕,他做了“有效科研与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简短报告,指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师的一项最高能力,参加科研的出发点、目的和功用定位,强调从本校改革和发展中选取科研课题。接着吕同舟所长致辞,他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经历谈“教研”,谈到区分”有效教研和无效教研“的话题,尤其指出”一场高效有价值的教研活动“必须做到”五个一“的'教学设计和”三个实现“的教学目的。

接下来是由备受尊敬的语文泰斗李吉林老师为老师们做《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三部曲”实践与研究的八个台阶》的学术报告,她的讲座滋润心灵,荡涤心扉,留给我的感动也最为深刻。李老师结合自己五十多年的教坛生涯,回顾了在人生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为我们讲述了她如何在36年里执着于一个课题的研究,怎样将课题由“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最后到“儿童情境学习”的实践研究一步步深入。李老师一路探索,不断开拓,持之不懈,润物无声,硕果累累,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新方向,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流派,赢得世人的瞩目。她是中国教育的一面旗帜!她那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着实可嘉!她那种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的胸怀令人感动;她那种不懈的韧劲和研究精神令人钦佩!从李吉林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师德”、什么叫“师爱”,她用行动完美地诠释了“教师”这一伟大的称呼,她真不愧是“中国教育的脊梁”!

10月19日上午,来自北师大的李芒教授为大家做了《教学策略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他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指出该怎样去搞“教改”、“教学”,反对从上而下的一味盲从,批判了当下教育上的一些弊端,演讲发人深省。风趣生动、犀利深刻的演讲不仅博得热烈的掌声,更使与会老师产生强烈的共鸣。接着

是中国“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陈琴老师做了《我的母语如歌》的精彩讲座。她先对“素读”课程作简介“不追求所读内容的深刻含义,只是纯粹地读,目的是求记诵,求熟练读,适合诵读经典作品”,她率先把“经典素读“的理念引入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她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用经典去浸润孩子们的心灵夯实语文素养,她强调“吟诵”的重要性,讲授基本的吟诵规则,并结合大量的经典诗词和古籍,指导诵读方法,亲自示范吟诵。她的诵读曲韵婉转,如歌如诉,似春风拂面,似珠落玉盘,让人耳目一新,不禁连连叫绝!

这次的研修学习使我的内心受到深深地震撼。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名师们内心真挚深沉的语文情怀;感受到了他们为中国教育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学然后知不足!今后的教坛生涯中,我会张开双臂,迎接挑战,追随名师的足迹,更多一份虔诚,更多一份钻研,更多一份韧劲,在语文的田地中辛勤耕耘,用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去努力做好这一份美丽的事业!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人应有的姿态!

名师讲堂心得体会 篇2

春风送暖,杨柳依依,在这放飞希望的季节,我有幸参加了由陕西省教育学会名师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西安当代名师教育研究院承办的“当代名师大讲堂——全国名校长高端论坛和全国中小学名师与陕西优秀教师‘同课异构’高效课堂教学展示研讨会”学习活动。

在这次学习活动中,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专家和名师,会聚陕西西安,他们既有理论讲座,又有课堂教学实例,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专家们的联袂“演绎”,把本次活动装点得精彩纷呈。引领我们在现场进行智慧火花的碰撞、思考和争鸣,让我们领略了各位专家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对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

首先,观摩了几位名师的课堂精彩展示,每个老师都在最短的时间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课前几分钟,他们都展示了自己超前的亲和力,短短几分钟的交流就和素未谋面的孩子们建立起和谐的学习关系。虽然是很细小的细节,但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虞大明老师幽默的虞氏自我介绍法,给学习的老师和学生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相信若干年后,这些孩子们都会记得这一课。这样的开课方式,最大程度的吸引力孩子们的注意力,使整节课堂事半功倍。这些吸引学生的目光非常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各位名师的教学风格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能迅速激发学生听课激情,提高学生听课注意力,使学生能快速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去。都能把讲解看成是对话的过程,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体会”、“品味”还给了学生。同时,在他们的教学中肯定性评价体现出尊重、鼓励的原则,充分给予学生个人空间,在科学的引导下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挥想象。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让学生用心灵去倾听来把握教材,让学生体会感情,最后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

来自陕西师范大学附小的王林波老师执教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一课。王老师注重方法的引领,关注文本的特点,长文短教,实现了语文教学从教课文到教方法的华丽转身。课堂紧扣课程标准,同时又有自己鲜明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课后的说课,更多的像一次交流、座谈,我个人从中收获颇多——学会抓住教材的关键点,把零零碎碎的总也讲不完的语文知识简单化、重点化。 这也是我自己教学过程中目前出现的最大的问题,讲不完,讲到自己累,孩子疲。我觉得这节课会对我以后的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帮助。

来自北京的王文丽老师教学风格纯美、清新、细腻,加上柔美的声音,端庄的形象,京味十足的普通话,听她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有种百听不厌的感觉,她人如其名,就像一朵盛开的茉莉花,清香淡雅,温文秀丽。 整节课堂的节奏不紧不慢,但任务内容一点没落下,训练项目面面俱到,让我真正理解了高效课堂的真谛。直至时隔一个多月后的今天,我依然能想起她那富有感染力的爽朗的笑声。

而来自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戴建荣老师的吟诵教学气盖全场,带动了整个会场的几百名老师一齐动口吟诵中华传统文化,依字行腔的诵读教学方式独树一帜。后面的讲座与其说是讲座,不如说是表演,是演讲。从这些优秀教育者的身上,我也看到了我们许多人身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站在老师的位置,高高在上,一直放不下自己的尊严和身段,这样如何和学生融为一体,平等交流?放下,放开,可能很多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最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陆志平老师做了《探索建立语文课堂的新常态》的专题报告。陆老师的对教育方法深入浅出的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语文课堂建设这些一直一知半解的问题有了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对语文课堂建立新的构筑模式有了全新的概念,也让我明白了语文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课堂上,更是融于我们的生活中,意识里。

此次学习活动,让我收获到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使我得到了思想上的洗礼,让我对语文有了更足的热情。我愿生活在语文之中,让语文美化我的生活!

名师讲堂心得体会 篇3

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安排下,20xx年5月12——13日,我到贞丰中学参加了浙江小学语文名师团的“名师讲堂”培训会。亲眼目睹了专家、名师的教学风采,让我受益匪浅。体会到了“教育”二字的真正含义,改变了我对教育的肤浅认识。现谈谈自己的认识及收获:深入解读文本,是实施好每个教学环节的前提和保障。解读文本是教师与作者、作品中的社会生活──人、事、景、物的对话,解读语言、思想、成文法则的复杂过程。文本之文为语言文字;文本之质为思想内容;连接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之间的是文本之道。文本之道是文本之构成法则,例如:文言文、诗歌、童话、散文是不一样的体裁,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也不应是相同的,解读文本要解读出不同体裁的文本特色。

要准确把握文本所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适当渗透文章背景,深入解读文本;给学生以感悟的空间,鼓励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老师要深入钻研文本,从而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由词得言,由言会境,由境悟情,由情品味,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神韵美和魅力。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悄然的过度,迁移拓展,使学生出乎其外,启发学生走出课本,实现文本解读的再创造,把课内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运用,为学生终生学习、运用语文打下坚实基础。

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起点,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对大纲、教材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教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教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应作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会学生学会看书。教案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希望。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告诉学生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师预设的学习提纲,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也要促使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与自主合作,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的同时,应积极地参与其中,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形成师生间双向的、能动的交流,从而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及时地、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学习信息,为确定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随机性,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主要帮助学生分析和解答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理解和认识;适当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或学生需要的、感兴趣的知识等。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尽力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再分析、再讨论、再归纳,使学生逐步登上最后一个台阶,得出正确的结论,最终自我解决问题。

只有正确的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地加以利用,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校活动,才能使课堂真正彰显生命活力,才能把孩子们引领到我们真正想让他们去的地方。

名师讲堂心得体会 篇4

其实,早就知道名师工作室的存在,可是却一直没有过分关注,听到名师就要讲课的消息,心中窃喜,雀跃着想看看名师的高明之处。期间,我有幸聆听了xx,xx,xx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收获不小。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仅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课堂上老师们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变化多端的多媒体课件,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从中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听课体会:

一、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xx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一边听老师激情讲解,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情感。xx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xx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

二、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xx老师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xx老师的课亲切、自然,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三、活泼的课堂气氛。

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特别是名师们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名师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本次听课赞叹、感慨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如何才能像时老师、何老师、范老师……那样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如何才能让课堂有如此的魅力,让学生轻松度过还意犹未尽?如何让学生乐此不疲、有说的欲望?通过此次听课与评课,我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1、充分调动学生资源,让学生互学。

2、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说,教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得有条理。

3、吃透教材,深入研读教材,了解所教课文内容与背景。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自己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5、在课堂上多设计互动的成分,让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真正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