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现代诗》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代诗》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是诗人汪国真的作品。他的诗清新、美好,既有情感特色,又有人生哲理。全诗围绕“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这一主题,采用一种明白畅晓的表达方式,历数面对平坦、崎岖、幸福、不幸时采用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的纪念册上。那时的俄国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也让我们明白生命和幸福的本质就是苦乐共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体会诗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2、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得到启迪。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对“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
设计理念: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后没有生字。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
2、在朗读、自学第一首诗时,教师可随机点拨学生理解“平坦、崎岖”的深层含义。指导学生交流面对生活中的平坦、崎岖、幸福、不幸时,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那些乐观对待生活的人。
3、教授学生学习现代诗的方法,并在教师指导学第一首诗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首诗。
教具准备:画好的小河、大山、燕子、劲竹、笑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现代诗: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现代诗二首》,现代诗形式自由,内涵开放,写作手法上多运用修辞。像1课《在天晴了的时候》中,小草、小白菊、凤蝶儿、云等等,作者都赋予了人的灵性,让人读起来亲切、自然、美好、欢乐。
2、介绍学法:对于现代诗,我们怎样学习呢?我来告诉大家,第一步,多读,读出韵味来。第二步,多思,思考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第三步,多想像,想像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画面。
3、介绍作者:下面我们来学习汪国真的《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关于作者,你知道些什么?
(汪国真,祖籍福建,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二、配乐多种形式品读诗文。(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水边的阿狄丽娜》
1、下面请同学们随着优美的乐声朗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配乐读。
3、两人搭配读。
4、接龙读。(每人读一大句)
三、交流诗人的生活态度。
同学们读得很精彩,诗中写了哪几种方式的生活?(板书:平坦、崎岖、幸福、不幸)
1、什么是平坦?在诗中,“平坦”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贴小河图)
2、什么样是崎岖?诗中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贴大山图)
3、面对幸福、不幸,诗人采取了什么态度?(贴燕子图、劲竹图)
总结:生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平坦,我们要去欣赏与享受那份简单的快乐。面对崎岖也不必畏惧,庄严地思索、行进才是应有的.态度。幸福时就让我们随之欢舞,不幸时就挺胸迎战吧。这就是我们火热的生活。(板书:火热的生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现实问题,我们应怎样对待?(微笑、乐观、积极……)(贴笑脸图)
四、请同学们想想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面对不幸,积极进取的人呢?
(1意外中失去双臂的书法家和志刚;2身残志坚的张海迪,通过自学成为了硕士、作家;3全身只有三个手指能动的美国残疾人霍金,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了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4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成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5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创作出了闻名于世的《第九交响曲》……还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走向了成功。
五、写格言
1、同学们,你们觉得“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呢?”请你用一两句格言式的话写出来。
2、我们可以参照大屏幕上的格言:
人生格言:A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我用全身心的爱迎接今天。
B你给生活一缕阳光,生活会还你一个太阳。
C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D人生只有进取,满足就意味着死亡。
3、写完,配乐朗读。
4、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仿写诗文。(大屏幕出示仿写例文)
仿写例文: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生活报我以滋润吗?我是一泓永不断流的清泉,温柔清冽。
生活报我以干涩吗?我是一朵永不凋零的鲜花,绽放四季。
生活报我以甜蜜吗?我是一罐刚出炉的蜂蜜,甜蜜在心。
生活报我以痛苦吗?我是一片无忧无虑的云朵站在天际。
六、在歌声中结束本诗的学习。(歌曲: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谭辉军|谢若琳))
七配乐朗读第一、二诗,自学第二首诗。
1、了解诗人写诗背景。
2、了解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现代诗》教学设计 篇2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诗人以自己的一片赤诚的童心,描绘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儿童世界。
2、体会诗人依照儿童的心理,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丰富的想象描绘的儿童的奇思妙想。
过程与方法:
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朗读感受诗歌中的童真雅趣和奇思妙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体会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
二、学习重难点:
诗人怎样通过奇思妙想描绘儿童的天真和雅趣。
三、学习准备:
1、查阅资料:泰戈尔与《新月集》。
2、从语言、动作、思想等方面想象儿童的天性,并可用一些比喻句对儿童进行描绘。
四、学习活动过程:
活动一:用语言描绘儿童的天性
活动目的:课前蕴造气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儿童,了解儿童。
活动时间:7分钟
活动方法:小组比赛
活动步骤:
1、老师导入话题,并将班上同学分成四人为一组进行比赛。
2、两分钟后开始比赛,可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动作、思想等,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儿童,看谁说得精彩,对说得好的给以热烈的掌声。
3、小组比赛大约5分钟后,教师总结:同学们用了如此优美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描绘,靠的`是对儿童的热爱和丰富的想象,那么泰戈尔又是怎样描绘儿童的天真和充满幻想的呢?进入课文《纸船》的学习。
4、朗读《纸船》,勾出诗中对儿童描写精彩生动的地方。
活动二: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儿童的童真雅趣?
活动目的: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方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抢答,看谁找得准
活动步骤:
1、教师作活动说明: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认真思考诗中对儿童进行了哪些特有的描绘,说得正确的,将其姓名写在黑板上并在后面写上他(她)的寻找结果。
2、学生自我感悟,抢答,其余同学当裁判。
3、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作适当评价。
4、比赛结束后,教师点评:写事物要抓住特点。
五、自我测评:
1、《纸船》对儿童进行了哪些生动的描绘和想象?
① ② ③ ④
2、先是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想到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他期望什么?梦想什么?
4、小作文:以“儿童”为话题,抓住其特点,写一段话,文体不限 。
六、学习资源链接:
(1)泰戈尔
泰戈尔,即接宾特兰纳.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和封建鸶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乐文学奖。
《现代诗》教学设计 篇3
设计说明
《现代诗二首》安排了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两首小诗。“意象组合”“以形写意”是诗歌突出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诗歌教学要注重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去领悟《秋晚的江上》中“归鸟、斜阳、清江、芦苇”等所构成的五彩斑斓的景象,去感受“归巢、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动感十足、美丽的画面;去领悟《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活动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本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发挥略读课文的功能,注重诗歌类文本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略读的方法,积淀阅读的经验,提高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把握策略
1.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不朽的画卷,徜徉在诗歌的王国里,你会忘情于她的波澜壮阔,流连于她的诗情画意,感应她内心的召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现代诗,去领略这两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说说以前学过哪些诗歌,古代的、现代的都可以说,并且说说是怎样学习诗歌的。(引导学生初步归纳诗歌阅读的基本策略,如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熟读成诵等。)
4.这篇课文的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重要的学习任务,而这个学习任务也是学习这两首诗歌的重要方法。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5.课文提出了哪三个重要的任务?(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反复朗读;了解景物;想象画面。)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不是第一次学习诗歌,已经积淀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是怎样学习诗歌的,意在建立语用知识的类比联结,建立起已有知识与当前阅读情境之间的联系,促进阅读经验的转化。
二、学习《秋晚的江上》
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说说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3)借助课文插图和诗歌内容,想象诗歌的画面意境,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2.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1)指名朗读诗歌,相机正音。随机学习生字“巢、苇”。
(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交流对诗歌内容的了解。
①诗歌描写的是秋天的傍晚,江上的景色。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利用课件或者用板贴画的方式呈现诗歌中的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
(4)交流对画面的想象,师生结合诗歌描写相机点评。可插入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归巢、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景色。(秋天的傍晚,一群倦游的鸟儿扇动着翅膀飞回巢里,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好像是鸟儿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它们双翅翻飞,江面上倒映着美丽的夕阳,这倒影就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3.过渡:从飞鸟的双翅到江面,到芦苇丛中,眼前的景物是一片金红色,构成秋天傍晚江上一幅迷人的画卷。你能通过朗读将这种迷人的画面传递给每一个同学吗?
4.熟读诗歌,积累语言。
(1)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小组内相互背诵。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学紧扣课文导读话题“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来展开,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回巢”“鸟翻双翅”“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画面,以此来领略诗歌背后令人思接千载的深远意境,还原诗歌教学的本来面目。
三、学习《花牛歌》
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思考:淘气的花牛在草地上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当时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借助老师提供的这几幅连环画(可以事先发给学生),张开想象的彩翼,来为我们描述一下,并在小组之间交流。
2.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1)指名朗读诗歌,相机正音。随机学习生字“罗、眠、霸、占”。
(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组织学生交流对诗歌意境的想象,师生结合诗歌描写相机点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文字转化成有形、有声、有色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一头可爱的肥肥的花牛,身上白一块、黑一块的,好像穿着花棉袄。它一屁股坐在草地里,重重的身体把一棵美丽的剪秋罗压扁了。花牛吃饱了,挺着圆鼓鼓的肚子,它打了个哈欠,躺在草地里睡大觉,它那雪白的大肚子占领了半个草地,就像天上的白云占领了半个天空。花牛睡醒了,便在草地里慢悠悠地行走,那小尾巴有节奏地晃悠着,左一下,右一下,真有趣。傍晚时分,花牛睡在草地里做起了美梦,这时太阳已经悄悄地从西山滑落下去了。)
3.多么富有诗意的情景啊,让我们带着画面来读一读这首优美的小诗。
4.仿照诗歌形式,尝试创作。
(1)分小组朗读诗歌,每组朗读一节,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趣,感受诗歌每小节起句的特点。
(2)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3)下面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你能模仿作者的这种句式,来创作一首小诗吗?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
(4)有感情地读读自己写的小诗。设计意图:在想象画面、感悟意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仿句式进行创作,充分发挥文本言语样式的“例子”功能,实现言语间的.相互迁移和内化,提升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四、总结课堂,课外拓展
1.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收获。(可以从内容角度总结,也可以从阅读诗歌的角度总结。)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现代诗,通过丰富的想象领悟了诗歌背后那一幅幅画面。读诗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富有,让我们的思维走得更远。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多走进诗歌的王国,去领悟诗歌的美。这里老师再推荐几首现代诗给大家阅读,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找几首来读读,读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下诗歌描绘的画面。
春天的手
春天的手,温暖轻柔。
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
大地一片新绿。
春天的手掠过小河,
小河唱起了快乐的歌。
春天的手拂过树梢,
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
春天的手拍着我们的肩膀,
小朋友个个活泼又健壮。
拉住春天的手,
春天就在你心头。
雁儿们
徐志摩
雁儿们在云空里飞,
晚霞在他们身上,
有时候银辉,
有时候金茫。
雁儿们在云空里面飞,
听他们歌唱,
有时候悲伤,
有时候欢畅。
设计意图:语言积累在一个人言语能力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环节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学生阅读诗歌的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
现代诗二首
反复朗读了解景物想象画面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归巢鸟儿坐压扁
驮着斜阳眠霸占
双翅一翻走甩尾
掉在江上梦偷渡
芦苇红颜
热爱大自然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一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旷远,奇异瑰丽,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创造出的是一种意趣丛生,情味绵绵,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花牛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花牛歌》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2.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秋晚的江上》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倦鸟、斜阳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
说到诗与画的关系,古人常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加以褒奖,这是因为诗有很强的画面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触,景语即情语,都可以让我们在读诗时产生种种幻象。而画又是有内涵的,画所表现的意境与诗意很贴近,这也就是诗与画的相映成趣。
4.总之,读诗要细致入微,不漏掉只言片语,而要紧紧地追踪着诗人的情感脉络。读诗,要引发感情的共鸣一首现代诗四小节,要激发想象力,要读出乐趣。读诗,还常常会引发并不相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轻浅,有的理解深邃,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这都是允许的。因为诗讲究含蓄,有字面的意义,有时还有隐含的意义。由于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不同,对诗的鉴赏也就有了差异。
古人说的“诗无达诂”,正是说明了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这给我们理解诗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也是读诗的一种乐趣。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两首现代诗的教学中,培养了读诗的乐趣,是一种审美的阅读,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更是画家的挥毫写意,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创造了新的意象,帮助了我们对诗的理解,同时,也帮助我们感受绘画的神韵。
三、不足之处
教学时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过多的让学生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老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但反过来想,如果孩子们热情高涨还不让说的话,不知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接着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结合重点词语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最后拓展延伸,发挥想象,自创一首现代诗。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二
《秋江的晚上》通过事物意象,描绘出了秋月黄昏的景象。《花牛歌》琅琅上口,充满童真童趣。这两首诗歌浅显易懂、韵味十足,学生在理解诗歌方面我觉得并不是难点,所以这篇课文我是以读代讲方式进行。
1.教学效果(思效)
诗歌这种形式具有诗歌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现代诗,读起来似乎通俗易懂,但是有这样一句话“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学习诗歌,必须注重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不是单纯的画面,也不是单纯的语境,而是学生熟读课文后脑中呈现出的“情景再现”。无论是《秋江的晚上》还是《花牛歌》,语言都是非常简单的。如何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诗歌?这是本节课我所做出的尝试。在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和我一起制作课件,简单点说就是制作ppt画面:除了诗歌的文字之外,配上精美的插图、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在共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面对课文学习,而且有着很强的参与感,并且学习更加深入。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对于诗歌背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一首诗?他为什么写得这么美?什么样的画面和音乐才能体现这种美?……真正体现了: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所谓“无诵不成诗”,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可千万不能忽视了阅读教学。“在朗读中的体会能达到用语言难以言传的心灵触动。”朗读是学生同文本进行对话的一个过程,也是最直截了当的学习诗歌的方式。熟读成诵,是我们这节课上最大的收获。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当堂模仿写诗歌就更好了。
2.教学收获(思得)
(1)用直观形象的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
一幅画展现在面前,学生语言描绘看到的画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简单的诗,简单的画,却能够引人入胜。学生对图片充满好奇,由兴趣引入,提高学生注意力。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主要是了解作者刘大白。让学生了解作者,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咬文嚼字学诗歌。一个“驮”字表达的是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用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深入诗歌,体会诗歌主旨。
3.不足之处(思失)
(1)两首如此简单易懂的诗读会了背会了,是不能算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朗读得不够,虽然读了很多遍,但是没有真正起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2)如果能够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时代背景,学生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学生课前多搜集资料就好了。
4.改进措施(思改)
其实,越是简单的课文越是不能小觑。《秋江的晚上》这篇课文的学习还需要老师对于时代背景进行讲述,尤其是20世纪初的中国现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为什么作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写出这样的诗?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内涵,走进诗人借景抒情的内心世界。
《现代诗》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是诗人汪国真的作品。全诗围绕“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这一主题,采用一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历数面对平坦、崎岖、幸福、不幸时采取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伟大诗人普希金的作品。这首诗写于他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在这样的处境下,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却表现出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将到来的精神。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体会诗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2、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得到启迪。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对“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用自读展示、分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用有感情的诵读来传递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2、借助课外资料,联系诗人的生活实际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3、查找关于作者更多的资料,推荐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作品,从中体会作品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所传递的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重难点分析:
教学时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由于两首诗所要传递的思想与情感都很清晰、明确,在教学中可以较多地采用自学、讨论等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汪国真和普希金的故事以及了解他们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两首诗的题目,看看发现了什么特点?(都与生活有关)
(二)出示课件,介绍现代诗的学习方法。
第一步,多读,读出韵味来。
第二步,多思,思考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第三步,多想象,想象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画面。
二、学习第一首,领悟诗歌韵味
(一)出示课件,介绍作者。
汪国真,祖籍福建,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边读边想,哪些语句让我们体会到诗人是微笑着走向生活?
交流预设:
什么是平坦?在诗中,“平坦”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面对平坦,我们要去欣赏与享受那份简单的快乐。
什么样是崎岖?诗中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生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崎岖也不必畏惧,庄严地思索、行进,才是应有的态度。
面对幸福、不幸,诗人采取了什么态度?幸福时就让我们随之欢舞,不幸时就挺胸迎战吧。
(三)品读诗句,体味诗情。
学生细读,勾画感受深刻的诗句,适当写下自己的感受。
(四)结合生活,理解诗句。
出示课件:面对生活的平坦与崎岖、幸福与不幸,作者选择的是微笑面对,你还知道哪些微笑面对生活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经历,学了这首诗,你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能不能也像诗人一样,拿起我们的笔,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我们的所思所想呢?
仿写练习:出示课件
生活报我以痛苦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快乐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甜蜜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酸楚吗?我会()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三、学习第二首,领悟诗歌韵味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出示课件
1、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
2、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3、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被喻为“诗歌的太阳”。
4、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二)出示课件,介绍作品创作背景。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默读全文,思考:出示课件
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们的?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学生默读,勾画,写出自己的感想,教师巡回指导。出示课件
(四)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四、情感升华
(一)这篇课文的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许多人把它们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完以后喜欢这两首诗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各抒己见。出示课件
(二)请把自己的想法用格言的形式写下来,与老师同学共勉。
(三)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尝试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