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2025/10/01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篇、荐、删、匪、沫、雅、诀、颠、洽、蕴、堪、楷。

2.新词:推荐、规范、受益非浅、隔岸观火、一丝不苟、身临其境、蜚声文坛、堪称楷模。

3.重点句:

(1)这不仅使我看到了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2)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读课文、抓重点句段、体会叶圣陶先生认真、质朴的,以及对学问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作者通过描写叶老先生院子里的爬山虎,暗指给作者以深刻印象的叶圣陶先生,表现了作者对这位人生导师的崇敬和怀念。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放方法

本文的重点是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来理解,使他们懂得不下苦功夫,不认真是写不好作文的;同时启发学生联系到其他事情,无论学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十分投入,下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用笔勾画出课文中的语句,联系课文,加深理解。

2.组织交流、理解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郎读课文。

5.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受益非浅”、“身临其境”造句。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生字中“删”是翘舌音、“篇”、“删”、“颠”、“蕴”、“堪”都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沫”和“味”字形相近,注意区别,右半部是“末”,不是“未”,不要写错。“荐”字下半部是“存”,不要错写成“在”。“诀”与“决”字形、字义都不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辨和正确使用。

理解词语

推荐:推举,介绍。

规范:标准,典范。

受益非浅:受益不浅。

隔岸观火:形容与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态度。

一丝不苟:一点也不马虎,形容非常认真。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蜚声文坛:在文坛上很有名气。蜚声,扬名,很有名望,文坛,指文艺界。

堪称楷模:可以称得上模范。堪,可以,能够,足以。

(2)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3)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学生自悟。

(1)导入语。

我们学习过《爬山虎的脚》一课的作者是谁?(叶圣陶)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一课的作者是谁呢?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是肖复兴,从叶圣陶先生对作文的评语可以看出来。)

(3)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

(主要是讲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的作文,还请肖复兴到他家做客。)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你们读过他写的哪些文章?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让学生自由背诵,教师酌情表扬鼓励。)

(4)讨论分段。

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

(从开头到“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是第一部分,讲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后面是第二部分,讲“我”在叶圣陶先生家里做客。)

第一段(1—4自然段)讲叶圣陶给“我”修改作文。

第二段(5—10自然段)讲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

第三段(11自然段)讲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1.看一看这篇课文中的生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些学生读读画出的句子,教师选择特别重要的,提醒大家都做上记号。)

3.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4.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5.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6.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作者不仅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7.贴出用大字抄写的部分修改稿。

(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

①“可却”用词重复,所以删去“却”字。

②“口里还不住地呐喊”,不真实。因为画面上是不会呐喊出声音来的,改为“从口里还吐出几个字”来就和画面一致了。

③“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不大符合上课时的实际情况。将“不停地”改为“悄悄地”就准确了。

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表达不准确,因为王老师不可能单单拿那张画,拿的只能是那本画着画的课本,所以把“画”改为“几何课本”

⑤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8.看了叶老先生修改,我们很受启发。肖复兴也很受启发。比较一下,是我们的感受深,还是肖复兴的感受深?(是肖复兴的感受深)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吗?(找出“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你们懂吗?(教师析书“受益非浅”,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观火”,比喻看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身临其境”是亲自经历那个事情的意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别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别深刻。)

9.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见面后,叶老先生给作者又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平易近人,从叶老让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在门口等候、握手、亲切的交谈可以看出。)

(2)勾画出课文中几次与叶老的'谈话和谈话的内容。

(共三次。第一次说:“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理科的书”第二次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第三次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3)请同学们谈谈对叶老的三次说话的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知识渊博。

第二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学好历史。

第三次,告诉作者写作要真实、要能反映现实的生活。)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是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10.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教师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8年20多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这也说明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2.读全文,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作业。

(1)读拼音,写词语:

(2)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

推(荐,存)融(洽,恰)(生,身)临其境典(型,形)

(3)作业答案

①颠倒 融洽 典雅 删掉 身临其境 缩短

②推荐 融洽 身临其境 典型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课文一共10个自然段,描述了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和邀请“我”做客两件事,作者对作品和人品都堪称楷模的叶先生的崇敬之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课文两次描写爬山虎,借景抒情,这是本课突出的特点。另外片尾提到“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又与题目遥相辉映。学习这篇课文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四年级学生应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

5、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烘托感情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2、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烘托感情的写法,选择一处景物写一写。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练习朗读,了解有关叶圣陶的生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生字的认读和书写,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懂得写好文章首先要学做人的道理”环节;第二课时完成“朗读感悟,拓展延伸,总结升华,小练笔”环节。本次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疑: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6课,看老师板书课题,请齐读。

(板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复习回顾:

①首先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

②(板书“楷模”)“楷模”这个词语怎么理解?谁来说说?(指名回答)

请找出课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并说说课文中提到的“楷模”指的是谁。(叶圣陶先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通过哪两件事表现出叶先生是“楷模”的?

(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故事。)

(板书:修改 谈话)

3、激疑:

文中的叶老我们都很熟悉熟悉,他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一生写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出示叶圣陶资料)

既然是写著名作家叶圣陶,课文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品读悟情

1、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写到了绿绿的`爬山虎?画出来,读一读,想想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在课文上圈划相关语句。

2、指名朗读作者第一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出示“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a、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感受到爬山虎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

b、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读出这种生机与活力。(指名读)

c、老师也想读一读。(范读)谁再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这的确是一幅美的画面。在这里,作者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对于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作者来说,爬山虎是一种很常见的植物,为什么唯独此刻他眼中的爬山虎格外美丽?

(作者心怀对叶先生的崇敬来到这里, 都是兴奋、激动,心情愉快,所以看到的爬山虎也是生机勃勃的。)

3、①在见到叶先生之前,通过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作者认识到叶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一丝不苟”)你从哪些语句能感受到叶先生的一丝不苟,划出来。

(学生默读,圈划句子)(指名回答)

②(出示修改稿图片)这就是叶先生帮我修改的稿子,看了这个修改稿,你想说什么?

(叶先生非常认真,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都作了修改。)

叶先生对这篇文章的修改具体到了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足以可见他的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作者和同学们的感受是一样的,所以作者说——

(出示“我虽然未见过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齐读)

a.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b.从哪些句子也可以知道叶先生批改的是那样认真?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③叶老不仅为我修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

(齐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如果说叶老的细致修改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④就是这样帮助我、鼓励我的大作家叶先生邀请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初中生去做客。此时的作者是怀着如此的激动、感动、不安和喜悦来到叶老家,一进门就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夏日的阳光照耀下,爬山虎绿的那么新鲜,绿的那么可爱。我们再来读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看看你能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4、在见到叶先生之后,通过与叶先生的谈话,作者了解到叶先生不但是一位对待作品一丝不苟的大作家,更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板书“平易近人”)

你能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叶先生的平易近人?

(出示:我们的交谈很融洽, 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于不知黄昏的到来。)

a. 什么叫“融洽”的谈话?(没有距离的谈话)

b.“融化”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呢?(叶先生说的话打动了我,说到我心里去了。)

写话:你觉得叶先生会对作者说些什么话呢,能让作者小小的心“融化”了?试着动笔写一写。

(出示:叶老先生亲切地跟我交谈着,他不断地鼓励我,还对我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说:______________。这一番亲切质朴的话,让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交流)

5、就是这样一位作品与人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让作者在十五岁那个夏天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作者带着激动、雀跃的心情来到叶老家,通过这样一番融洽的谈话,让作者有了沉甸甸的收获。此时,作者再一次写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

(出示: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这一次的爬山虎与刚才所见的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

(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作者已经有了深深的收获。)

(指名读,齐读)

6、作者借景抒情,那绿的沉郁,户户有生气的爬山虎饱含着作者沉甸甸的收获,叶老的人品和文品深深地影响着我。在课文的结尾处也写到了爬山虎。

(出示: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回答、交流)

预设:1、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机和活力。

2、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脑海中,叶老的教导使“我”明白了许多,叶老的教导一直激励我前进。

三、拓展升华

1、正因为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著名的作家。

(出示肖复兴资料:肖复兴,当代著名作家,当过大中小学教师,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3、总结:师恩难忘是每个学生的心声,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三十年过去了,一想起叶先生,就好像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他的生命中,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那片绿是一份永远抹不去的记忆。让我们带着这份记忆,再一次深情的朗读课题。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 一丝不苟

楷模

谈话 平易近人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3

一、谈话激趣,初步解题。

板书“虎”,指导书写“虎”,师生交流爬山虎的特点,板书“攀登”。区别 “绿的”和“绿绿的”,感悟叠词的妙用。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二)检测生词。用举例子的方法理解“动词”,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推荐”,指导书写“荐”。读准多音字“模”。

(三)略读课文,理清脉络。

略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师随机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知道这两件事和叶圣陶的关系。

三、品读6—10自然段,感悟“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等含义深刻句子。

(一)默读课文6—10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到叶老先生家做客的句子读一读。

(二)细读品味:“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等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感悟作者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了解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感悟描写爬山虎的意义。

1、画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利用想象画面法、走进作者心里的学习方法,指导朗读,渗透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突出爬山虎不畏艰险,不断攀登的特点。

2、再谈爬山虎的“绿”,引导学生感悟“绿”的深刻含义。

3、引发疑问:在作者的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1)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爬山虎的含义。

(2)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质疑:为何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4、整体感悟,教师引读几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次感悟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当我看到叶老先生给我批改的作文,树立了写作的信心,要见叶老先生时,心中充满欢快与激动,一进他家的院子,看到──(学生读)“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叶老先生的亲切、认真,叶老先生对我的殷切期望充满了我幼小的心,将要离开时我看到──(学生读)“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先生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想起叶老先生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所以说──(学生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子。

8.课堂练习

四、再读课题,感悟题目的含义。

9.作业安排

五、布置作业

(一)阅读课后资料袋中叶圣陶先生给肖复兴同学修改的作文,预习第二课时的内容──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推荐阅读叶圣陶和肖复兴的书籍。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内容和题目的关系,体会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质,懂得学作文应学会做人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品格,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课前准备】

肖复兴的生平资料和课文内容片断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谈话:

⑴ 我们前面学过《爬山虎的脚》那篇课文,还记得那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叶圣陶)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你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肖复兴)怎么知道的?(从叶圣陶的批语中知道的)想知道肖复兴是什么人吗?放投影片,介绍肖复兴。

⑵ 看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这位作家笔下的爬山虎是否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一样;这篇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一些什么情况)

2、导入: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课文到底写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读准字音,初步掌握生字新词。

⑵ 说说课文内容:

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本文讲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事。)

② 读后有什么初步感受?

(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做事的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人品。)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提问:

课文介绍了你想知道的内容了吗?你有什么发现?(课文没有重点介绍爬山虎,而重点在写人的事。)可课文却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知道为什么吗?为了弄清楚题目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理解课文所写的第一件事,看从这件事中我们会感受到什么。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事?围绕这一件事,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情况?

⑵ 回答以上问题。

(写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的事。分别写了为什么帮我修改,是怎么修改的,以及我的感受。)

⑶ 再读课文,讨论:

从这件事中,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感受到叶圣陶做事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品格和作者感激敬佩叶圣陶的感情。)学生边回答问题,边进行感情朗读练习。显示投影课件:

课件1: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课件2:

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课件3: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课件4:

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⑷ 分小组讨论:

你从中学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

⑸ 班上交流:

① 认真,一丝不苟;

② 修改用错的词,尽量使语言准确规范。

③ 删掉重复罗嗦的词句,使语言准确简练

四、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中写的第一件事。通过这件事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大作家叶圣陶的文品和人品,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敬佩和感激之情。那么课文内容和课题到底有什么联系,下节课再继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