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优秀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愚公移山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愚公移山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质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按照“移山”问题的提出,移山的过程,移山的结果这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第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
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愚公与智叟两种不同的.态度,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智叟惧怕困难,而愚公有不怕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3、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老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
四、学生讨论
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
五、归纳通读全文
组织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暴风骤雨,但没有克服困难和智慧的勇气,目光短浅。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对愚公移山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七、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
2、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3、识字写字。认读本课生字。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形声字:霄、渤、痴、娥。 “寡”的写法。
愚公移山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2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应认识的生字。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情感目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好吗?(歌曲:愚公移山)
师:听完了这首歌,你知道歌曲中唱的是谁的故事吗?(愚公)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王屋、太行)
师:你说得太好了,说明你们认真倾听了,认真倾听是最好的习惯,不但可以获取知识,还表现了对别人的尊重,“有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重了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学会认真倾听。
师:“愚公移山”就是刚才咱们欣赏的这首歌的名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
师:谁知道“愚”是什么意思?(愚蠢、蠢笨、傻)
公又是什么意思?(对年老男子的尊称)
师:愚公又是什么意思?(愚蠢的老头)
师:同学们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听过)现在我们就到语文书中,看看课文中是如何写愚公移山的,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到100页,自由读课文,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用自己的办法学一学,然后把它多读几遍,(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查字典、工具书、问同桌、问老师)
师:同学们都学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了,这样真好,本课有多要求我们会认的字,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我们的识字成果好吗?(出示词语)
学生认读生字
师: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
三、精读课文
师: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
师:是的,“王屋、太行二山,方七万里,高万仞”就是说,王屋山和太行山面积有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给愚公他们带来了很多困难。
师:同学们想一想能带来哪些困难?(生:)
师:面对着他们的生活,劳动带来了很多困难的王屋与太行,凭借着一身肝胆,愚公作出了怎样的决定?(移山)
师:那么对于“移山”这件事,其他们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画出来。
(愚公、子孙、妻子、孩子、智叟)
愚公:提出并率领子孙们移山
师:愚公是一个90岁的老人,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
90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的?(生答)
师:90岁基本上经历了人的一辈子了,生活经验十分丰富,他提出了移山这件事,他的子孙们同意吗?(同意)你是从哪知道的?(3、4段)
师:移山的过程容易吗?(不容易)从哪儿能看出不容易呢?(8、9)
师:同学想在移山的过程中,愚公他们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生答)
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生:石头、土块往哪放?)
师:谁提出来的?(愚公的妻子)
师:愚公的妻子是怎样说的?(生:读妻子的话)
师:愚公的妻子是对移山这件事反对吗?(商量、建议)
师:是的妻子的话体现了她的细心,把移山中的困难考虑充分,事先做好准备。
师:愚公妻子对丈夫的话应该怎样说呢?(心平气和)是像你的妈妈对爸爸说话吗?那应该是像谁?(老奶奶对老爷爷)又该怎样读呢?(生读)
师:愚公是怎样回答的?(分角色读)
师:是啊,只凭着愚公一家人的力量,就要把两座大山移走真是太不容易了,同学们想,我们现在又现代化的劳动工具,要想移走一座大山容易吗?(不容易)那么愚公一家老小只靠着手提、肩挑就要把大山移走,真是太不容易了,但是“不怕无能就怕无恒”。听到了愚公和他的子孙挖山不止的消息,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帮忙了,都谁来帮忙了?(邻居孩子)
师:只有邻居孩子一个人吗?同学们看图想象一下还有谁来了?
师:大家每天都到山上去和愚公的家人们一起喊着号子进行劳动,刚开始只有愚公一家人,号子应是(嗨哟嗨哟)。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帮忙了,号子声应是(嗨哟嗨哟)。最后人们那坚定地信念,使他们的号子声惊天动地。(嗨哟嗨哟)
(13)师:多鼓劲的号子声啊,这声音惊天动地,这声音气壮山河,这声音表达了愚公任凭扁担把脊背压弯,也要把山移走的信心和决心。
(14)师:但是在愚公移山这件事中,有一个人他不仅没有提出参考意见,没有参与到劳动中来,而且对愚公的行为全是否定的态度,他是谁?
(15)师:读一读描写智叟的话,从中你知道智叟的态度如何?
(盛气凌人、嘲笑、自以为是)
师:谁能把这个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智叟的话活灵活现的再现出来?(生读智叟的话)
师:面对着智叟的嘲笑,愚公是怎样回答的'?
(生:读)
师:愚公的话共有两句,最后以感叹号结束,表现出了愚公什么样的精神?
教师引读。
(1)是啊,面对着满堂的儿孙,愚公要了却他心中的祈愿,所以他信心十足的告诉智叟:“生:……”
(2)面对着智叟的嘲笑,愚公移山的信念不改,所以他坚定不移的告诉智叟。生:……
(3)面对着后人,愚公的精神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所以他有理由斩钉截铁的告诉智叟。生:……
师:故事的结局怎样呢?山被移走了吗?请同学们齐读(14)段,
板书:夸娥氏的子孙,移走
师:这么说愚公还是无能的了,最后还是靠神的力量把山搬走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感动了玉帝)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愚公和智叟这两个老人,愚公真的很笨吗?
师:他已经是90岁的老人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吗?即使是山移走了,他能享受到移山之利吗?(不能)那他不是傻吗?(不是)用我们现在的观点说他是为了谁?(子孙后代)对呀!他是在为后代造福,从这个观点来看,他不仅不笨还很聪明,而且不是小聪明是(大智慧),有个成语叫大智若愚,就是说大智慧的人好像是很愚蠢,其实他深谋远虑,那些只能看见眼前利益的人,根本就不了解他,所以才说他很笨,就像是文中的“智叟”他很聪明吗?(不是)他只是小聪明而已,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我们可不能做这样的人。
师:同学们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连玉皇大帝都感动了,“无路难,开路更难,自有后来人,为你感叹!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
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课文,老师也感触颇深,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司汤达的名言与同学们共勉。
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的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司汤达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提出移山
子孙:同意移山
孩子:帮助移山
妻子:提出建议
智叟:反对移山
愚公移山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2、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3.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重难点】:
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身心准备
1、听歌:《愚公移山》
2、听故事《愚公移山》.
二、谈话引入、激趣。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三、了解作者及相关问题知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4、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惩()迂()焉()箕畚()
荷()叩()龀()匮()
亡()太行()惩山北之塞()雍()南
一厝()朔东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疏通文字。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并画出朗读有疑问的'地方。
2、听读。
要求,注意朗读有疑问的地方。(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
3、自读课文。
(同桌合作朗读,有问题的地方互相纠正)
4、指明读
师生共同评价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三、研读课文1——2自然段
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质疑。
学生提出疏通有困难的字、词、句。全班合作交流解决。
3、指名学生翻译
小组和其他同学补充。
四、归纳交流
指出这两段文字中的字、词、句中的特殊用法。
1、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2、一词多意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4、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字
五、小结
六、作业
1、背诵课文1、2自然段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愚公移山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各环节都应紧扣单元主题。课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所选课文都需师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学们已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作品,对这篇文章也饶有阅读兴趣。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执教这篇课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大意,积累词语,并悟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较强,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古诗文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词虚词感知能力,因此,我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智慧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感悟愚公精神为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教学难点
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点评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太行山美景图片)?
本环节设计思路为:学生通过在欣赏气势磅礴、景色优美的太行山图片,感知山的高大魁梧,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大山,有一位老人想把这座大山移走,究竟为何?让我们一共学习《愚公移山》。
二、反复诵读
1、学生齐读,教师仔细聆听,以便纠正字音。
2、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范读,边读边强调易错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强化整体感知。
4、同学之间互评,指出展示同学的优缺点,师生共同朗读相关内容,进一步体会语气、节奏、停连等细节。
三、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
1、通过阅读课文,快速抢答:
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散步的人物?(板书涉及到的人物)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是如何解决的?
2、将以上抢答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成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简洁、明了。
四、创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1、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关于本文的创作背景。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的背景。此环节意在让同学们感知如何选取素材来写作,创作背景有助于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多媒体展示)
1、分析文中提到的四个人物,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都是怎样的人?
师生互动,边交流边书写板书(详见板书)在赏析过程中,不断强化“读”的环节,反复朗读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归纳“幸福家庭秘诀”:尊重、体谅、信任、为他人着想、互敬互爱、不斤斤计较……正如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六、研读赏析,揣摩景物描写(多媒体展示)
此环节意在向学生渗透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为文中表现人物的形象起到烘托作用。请同学们朗读并赏析文中写景的句子,探讨景物描写的意义所在。请全体女同学用你们柔美、细腻的语气去演绎这美丽的春景。(女生齐读)
七、把握主旨,写法借鉴(多媒体展示)
本文内容较为浅显,此环节请学生归纳文章主旨,并自然地引出“以小见大”的写法,为写作课程做好铺垫。
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0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折射出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以小见大”地开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之深意。这种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八、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同学们,家是社会中的最小单位,但他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请全体男同学齐读第八自然段,用你们淳厚的嗓音,男子汉的气概去诠释中年人身上肩负的责任。
男生齐读,之后分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的深刻含义。
九、课后作业,感悟亲情(多媒体展示)
孩子们,对于孝敬长辈,绝不仅仅停留在作者的笔下,更不仅仅停留在今天这堂语文课上,学习语文的精髓要落实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今天的作业是,回家为你的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捶背、洗脚、洗衣、梳头、揉肩等),并将这一过程及自己的感受和长辈的反应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老师在这里期待着你们沉甸甸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