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看海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青蛙看海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蛙看海教学设计 篇1
教学模式:
(1)激情导课——创设情境,重在激发学习动机;
(2)民主导学——熟读课文,理解大意,学习字词;
(3)检测导结——强化生字的识记,课文知识点的掌握。
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提倡一些新型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构建平等、民主、合作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希望学生始终处于探索和发展的状态,通过观察、质疑、思考、联系生活,主动认识生字,学习课文,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登字头,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顶点。
重点、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写汉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顶点。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登、善、展“,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识记生字“登、善、展“。
学习过程:课前准备:师:书、生字本、铅笔盒整齐地摆放在书桌上。准备好了吗?用行动来告诉老师。
一、激情导课
1、猜谜语:
导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长长舌头阔嘴巴,水塘边上叫呱呱,游泳跳高好本领,专吃害虫人人夸。打一动物(青蛙)(随机出示幻灯片:青蛙图片)
2、导入、揭示课题:
这只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是什么样子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青蛙看海》
抬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9、青蛙看海(强调字要一笔一划认真写)
写好后,齐读课题。
3、据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青蛙看到海了吗?青蛙是怎么看到海的?……)
过渡:这些问题老师也想知道,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民主导学
1、初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圈出的生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3分钟时间你能读几遍就读几遍。(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认读生字词:
(1)、小青蛙想要看大海,必须登上高山。我们要想读顺课文,必须先把山中的生字词都认识了,记住了。(出示幻灯片)
hē dēng jiē jí
喝 登 石阶 一级一级
shàn shī xī
青蛙看海教学设计 篇2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知道了青蛙只有登上一座高山,才能看到大海。
设计理念及思路:
1、在本课的教学中,读演结合,通过学生的精读和自演以及教师精到的指导,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
2、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其主动阅读的愿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表演、情境的创设等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读懂了课文,受到了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能分角色表演4——11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读演结合,以读为主,以演为辅,以演促读,以演促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精读感悟,使学生懂得只有不怕困难、努力想办法去解决并能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的道理,激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想办法去克服困难。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第二自然段及大海图片)。
2、课前安排学生收集与勤奋努力、战胜困难有关的成语、谚语或名言。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青蛙看海》这篇课文,你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难”。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同时引出登山之难。)
二、精读感悟:
(一)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为什么青蛙觉得看海很难?
2、交流:
(1)山高:
①为什么青蛙觉得看海很难?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想象:山会有多高?
③你能读出山的高吗?指名读,齐读。
④“青蛙吸了口凉气”,动作体会“吸凉气”,学青蛙先吸口凉气,再说一说山的高。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呢?
(2)青蛙没有有力的.翅膀和善跑的长腿。
①交流。
②认真听老师读这句话,思考: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③指导读:读好“没有、也没有、怎么”以突出青蛙登山之难。
练读、指名读。
3、连起来读青蛙的话,突出青蛙登山之难。
指名读(提醒学生注意吸凉气动作)、齐读
过渡: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青蛙要想登山看海,的确很难,可通过读后面的课文,我们却知道青蛙登上了山,看到了大海(板书看到海),那它是如何登上山的呢?(板书?)
(设计意图:围绕“登山之难”精读此段,读、想象相结合,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登山确实难,为后面的明理打下铺垫。)
(二)演读4——11自然段:
1、读4——11自然段,思考:青蛙是如何登上山的?把有关句子在课文中画出来。
2、交流,动作体会“跟着跳”。
3、以第四自然段为例,指导表演。
4、同桌读4——11自然段,讨论该怎样演。
5、同桌互演。
6、指名演、评。
7、再演明理:
①生表演至小青蛙累时,让小青蛙说感觉。
②小青蛙和松鼠歇息,其他学生想象青蛙登山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③青蛙、松鼠继续跳,其他学生为其鼓励或加油。
8、小青蛙到达山顶看到大海(出示大海图),你有什么想法?(相机擦去“?”,改为努力)
(设计意图:演读此段,以读为主,以演为辅,通过表演促使学生朗读课文,又通过表演检查学生是否读懂课文,演、读结合,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青蛙为了看海而付出的努力,受到启发。)
三、总结升华:
1、印邦宇介绍自己虽然脚伤,但仍然坚持学习的事。
2、教师介绍黄鑫同学因爷爷中风住院克服无人照料的困难,生活自理的事。
3、学生说听后或学课文后的想法,想对谁说就对谁说,相机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通过对身边的典型事例说想法,激起学生学榜样的愿望,从而使努力克服困难的要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板书:
9、青蛙看海
努力
难———→看到海
疑惑
我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前年,有幸聆听了高林生的讲座,记住了“凤凰语文”这个响亮的名字,从此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使我认识了许多热心的朋友,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些许的进步,更让我体会到交流与学习的重要,这次,在扬中市举行的课改教学节系列之一——各校“开放周”中我有幸经过领导的精心指导上了《青蛙看海》的公开课,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下了我的教学故事——《青蛙看海》出炉记和《青蛙看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渴望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然而,今晨,以“丑小鸭”之名申请了帐号"z" ,发现可以进入网站,却无法进入论坛,不知是何原因?急需答复。另外,由于,以前虽经常光临论坛,却不知如何发表文章,恳请答复!越快越好!!!!!!!
青蛙看海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表演及朗读课文。
2、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欣赏课文、高山、海景、课文最后一幅插图)
投影片三张(鹰、两段话)头饰(青蛙、苍鹰、松鼠)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看动画度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都知道,青蛙生活在?有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想去看大海,它能看到吗?我们来看一个动画片好吗?
二、欣赏课文课件
三、进入情境,倾情朗读
1、引导品读第1——3自然段。
(1)、过渡:青蛙一开始很想去看大海时,可是看大海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青蛙可遇到困难了。
(2)、自读1——3自然段,看看青蛙遇到了什么困难呀?
(3)、指名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A、青蛙遇到困难了,别担心,有了,它的好朋友谁来了?苍鹰怎么告诉青蛙的?
“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
反复读。点名读,指导(“喏”要轻,加上动作,注意语气),生练读,再点名读。边读边表演做动作。
B、过渡:对于苍鹰来说,登上山顶太容易了,简直是小菜一碟,可是青蛙却认为这山简直是——(太高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天哪,这么高的山!”)
·*指导看高山插图。
*指导学生模仿青蛙的口吻,惊叹山的高,感受任务的艰巨。
假如你是这只青蛙,看了这么高的'山,你怎么说?引导把课文的句子读出来.
C、过渡:说着,青蛙还——
“青蛙吸了口凉气……”
*指名表演“吸了口凉气”,说说青蛙为什么要吸一口凉气?
(4)导读第三自然段:苍鹰是怎么回答青蛙的?
(5)学生先独自扮演不同角色读第1——3自然段,再在小组里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相互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小组派代表在班上带头饰分角色朗读,读后评一评苍鹰、青蛙说话的语气是否到位。
2、品读第4——12自然段
(1)过渡:青蛙没有良好的自身条件,可是苍鹰告诉它,不登上山顶,怎么能看到大海呢?怎么办呢?
(2)自读第4——11节,思考:青蛙是怎么看到大海的呢?
(3)谁帮助了它?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青蛙言语的体会。见过青蛙跳吗?见过青蛙登山吗?试着做青蛙跳台阶的样子,跳一跳。
(4)分角色赛读松鼠与青蛙的对话。小组练读、戴头饰读
说话:你说松鼠凭什么说青蛙一定能看到大海?
(5)青蛙是怎样跳到山顶的?画出句子,读一读。
“就这样……”
*你认为小青蛙怎样?
*试一试怎样读才能让人知道青蛙登山的艰难,再把句子读给同学听。
(6)经过这么艰辛的过程,最后他们终于——?课文怎么说的?
*读:啊!大海就展现在他们面前!
四、感悟内涵,表现美感
1、伴着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启发说话:青蛙和松鼠在山顶上将会看到什么?
·说话:它们又会说些什么?指名表演,集体评议。
说话:如果苍鹰看到了,它会说什么?
3、自由组合,分角色美读课文。
五、作业
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后反思;
1 以边读边表演感受情境。教学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带着头饰表演课文描叙的情景:松鼠(老师)带着青蛙(学生)来到了山脚下,不畏辛苦地一级一级地登上山顶,最后终于看到了大海。这就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带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内心体验。学生的兴趣很浓,思维很活跃,表演和朗读都挺到位。表演是在熟读了课文后进行的,属巩固性的实践活动。表演后,伴随着热烈的情绪,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也体会出登上山顶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走,表演方面我觉得师生都做的不错。激发了他们的表演欲。
2、画面再现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挂图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山的高大雄伟和海的壮阔美丽,当时学生看的时候眼睛睁大了,还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声赞叹,看完后让他们谈一谈感觉,学生不仅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还争相说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由此看来,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在导读方面还要继续努力,我认为自己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还望各位多提点建议。
青蛙看海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读懂苍鹰、青蛙和松鼠的话,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在读中领悟,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词语:青蛙 登山 看大海
苍鹰 展翅 飞高空
松鼠 善于 跳石阶
2、听写生字:吸 喝 阶 级
3、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生回答。
咱们把三个人物所说的话用不同的线划出来了,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读出语气,还要读出心中的想法。
二、学习课文1—3小节
过渡:请小朋友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1—3小节,读完以后,告诉大家,苍鹰是如何给青蛙出主意的?
1、生自由读课文1—3小节。
2、交流:苍鹰出了什么主意?
(1)出示:“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
a、个别交流:对于苍鹰来说,登上一座山难吗?为什么?
b、指导朗读:谁能学这苍鹰很轻松地说一说。
(2)继续交流:这座山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吧!(出示高山图)
讨论:看到这座山,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青蛙看到这座山后, 它又是什么反应呢?
(3)出示:“天哪,这么高的山!”
a、师:怎么样叫吸了口凉气?请学生做一做。
b、指导朗读:你能吸一口凉气来读一读吗?
师:此时的青蛙认为自己能上得去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4)出示:“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 感悟第三自然段:小青蛙要想看到大海,还有别的办法吗?让我们看看苍鹰怎么说?(读苍鹰说的话)
师:苍鹰的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过渡:希望破灭了,青蛙的心情怎么样?(伤心,难过,失望)
它会怎么想?
三、学习课文4---10小节
1、引读:“青蛙很失望。”
2、正当小青蛙感到失望时,一只小松鼠跳了过来,接下来的故事啊,就更精彩了,小朋友你们想看吗?(多媒体演示)
3、师:同学们,刚才你看到松鼠是如何帮助青蛙看到大海的呢?
过渡:故事精彩吗?不过,我想,如果我们小朋友能把它们演下来的话,那一定会更加精彩。
4、现在请同桌两位同学演小松鼠和青蛙,读一读他们的话,看谁读得好,演得像。要求: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并加上适当的动作。
5、学生分角色来表演朗读课文。
6、请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学生评价。
四、学习第11--12小节
1、师引读:就这样,小青蛙跟着小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渴了---不知不觉,他们已经跳完石阶,到达了山顶。小青蛙跳上山顶容易吗?从哪里看出来?
2、师:青蛙啊青蛙,你遇到那么多困难,还是回去吧,不要再爬了!好吗?
过渡:为了心中的梦想,小青蛙坚定信心,用不放弃,它跳啊跳啊,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啊!大海就展现在它们眼前。
五、让我们和小青蛙一起来欣赏一下这迷人的大海吧!(看大海的课件)
1、假如你就是那只小青蛙,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2、小朋友,你想对青蛙说些什么呢?
3、徐老师也有话送给青蛙,同时,我把这句话也送给我们班在座的各位同学。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有志者事竟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板书: 9 青蛙看海
不怕困难 坚持不懈
一级一级跳
再跳一下
跳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