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2、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3、教法选择:
诵读法、讨论法
4、课型:
新授
5、是否采用多媒体课件:
是
6、教学时数:
1课时
7、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介绍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边塞诗(见媒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出示教学目标(见上)
(3)学法指导(媒体出示)
(4)教学过程
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或心境(媒体出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有“诗佛 ”之称。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②听媒体朗读后,反复读诗(注意节奏和感情),然后学生反复读诗。
③精读全诗,赏析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④学生齐声朗读全诗,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明确: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积极发言(以鼓励为主)。
⑤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自主探究、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并通过你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⑥学生自主练习,然后互相检查学习效果。
⑦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⑧归纳总结,适时板书。
板书本诗写作特色: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板书本诗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大漠奇美瑰丽的美景,以“征蓬”正比诗人,而“归雁”反衬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的失意情绪和孤寂之情。
⑧作业设置:
1、背诵全诗;
2、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2、品味诗中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教学重点:
1.教学难点:目标
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题目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王维(
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资料:《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开元二十五年(
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守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挤出朝廷。这首诗就作于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是激愤而又抑郁的。使至塞上,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边塞。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和经过。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诗人以“蓬”“雁”自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也暗示其内心的不平。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
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一“长”一“圆”,气势磅礴,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照应诗题和开头。点明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四、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明确:这两句诗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诗人以传神的笔调描绘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大漠向无边的远方延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是平面的构图,接以“孤烟直”三个字,便有了立体感。“孤”显出人烟的稀少。“直”表现出诗人对边塞景物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添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示出浑然一体的气势。这里,圆与方、动与静、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远与近、轻与重、明与暗、升与沉、景与情等多样、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形成一种和谐美。
五、教师小结:
《使至塞上》的一、二和七、八句叙事,三、四、五、六句写景。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单车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首联:出使经过;颔联:边塞形势; 颈联:落日所见;尾联:到达边塞。————奇特壮美的风光,抑郁孤寂的内心。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赏析诗歌中的名句,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王维豁达的胸怀和对边疆壮丽风光的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赏析诗歌名句,品味诗歌意境美和语言美。
难点
理解 “征蓬”“归雁” 等意象的含义及作用。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情感。
讲授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人王维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边塞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壮丽景色。
提问学生对边塞诗的了解,引出课题《使至塞上》。
作者及背景介绍
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文学成就及诗歌风格。
讲解本诗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人出使边塞的原因和目的。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诗歌的情感。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理解诗歌内容
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重点讲解 “征蓬”“归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等诗句。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赏析诗歌
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名句,引导学生从意境、画面、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
讨论 “征蓬”“归雁” 等意象的含义及作用,体会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雄浑等。
体会诗人情感
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孤独、寂寞、豁达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拓展延伸
展示王维的其他边塞诗,让学生欣赏并比较其与《使至塞上》的异同。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其他边塞诗,如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凉州词》等,进行比较阅读。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诗的内容、艺术特色和诗人情感。
强调诗歌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多读多悟。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诗。
写一篇赏析《使至塞上》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和想象,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在想象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赏析诗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使至塞上》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王维诗歌 “诗中有画” 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理解王维诗歌 “诗中有画” 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展示王维的画像和一些代表作品,让学生对王维有初步的了解。
(2)提问学生对王维诗歌的印象,引出课题《使至塞上》。
作者及背景介绍
(1)介绍王维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诗歌风格。
(2)讲解《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缘由。
朗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诗歌赏析
(1)整体感知
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②提问学生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
(2)诗句赏析
①“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分析 “单车”“问边”“属国”“居延” 等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赏析 “征蓬”“归雁” 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和孤独。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引导学生想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画面,体会诗歌 “诗中有画” 的特点。分析 “直”“圆” 两个字的妙处,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风光的赞美之情。
④“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 “萧关”“候骑”“都护”“燕然” 等词语的含义,了解诗人到达目的地的过程。
(3)情感分析
①让学生总结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变化。
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孤独寂寞中看到边疆壮丽风光后的感慨和对国家的忠诚。
拓展延伸
(1)展示王维的其他代表作品,如《山居秋暝》《鹿柴》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王维诗歌的风格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王维诗歌 “诗中有画” 的特点在其他作品中的体现。
课堂小结
(1)总结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强调王维诗歌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
(2)写一篇赏析《使至塞上》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王维的《使至塞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诗歌的背景介绍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诗人的情感理解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背景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