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春晓》公开课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一年级语文《春晓》公开课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语文《春晓》公开课教案 篇1
一、当今音乐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育往往是“填鸭式”的教育,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塞到学生的大脑中,使学生的欣赏过程变成了对教师知识经验的机械复制,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的思想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毫无自主性和创新性,本来趣味横生的音乐欣赏课变成了毫无意思的政治理论课。
二、音乐欣赏课教案《春晓》进行分析
下面我们就以音乐欣赏课教案《春晓》为范例,对它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分析,来了解一下在新课程标准引导下的现代音乐欣赏课教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座位编排
本教案在座位编排上采用扇型小组式排列法,也许有些教师会对这一环节不屑一顾,还有些教师甚至根本就没有注意过这一环节,殊不知这一环节正是上好一节音乐课的关键所在。
在以往,甚至是在现在,有些音乐教师的课堂上仍存在着教师在讲台上讲,不顾学生的感受,不顾教学质量,完全凌驾于学生和课堂之上的现象。其实一切问题都源自“讲台”。一个三尺高的讲台,不仅让学生对教师又敬又怕,甚至觉得教师是遥不可及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走下讲台,尤其是在音乐课上。像教案《春晓》中的座位安排就非常得当。“一领众围”的座位安排使学生在心理上变的轻松自在,与教师的距离也拉近了。
这样的座位安排,更有利于教师成为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并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
(二)导入
有了好的座位编排,更要有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有了好的.导入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欣赏课教学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为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更能让一节音乐欣赏课气氛昂然,博得满堂彩。
教案《春晓》的课堂导入严格针对音乐教学内容而设计,使课堂导入建立在与所教授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唐诗《春晓》图,并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一遍彩图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在此基础上,请一位同学讲述《春晓》的含义,并由此引出了艺术歌曲《春晓》。教案《春晓》利用对以往所学古诗的回顾,又请同学们对古诗的含义进行了描述,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是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有益于学生在接下来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迅速的“进入音乐”,更有助于他们用心去聆听音乐。
(三)授新课
1、简介曲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
在正式欣赏歌曲之前,先把作品的有关情况介绍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教案《春晓》在这个环节上设计的非常得当,它不仅对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艺术歌曲等知识点进行了精炼的讲解,而且还及时的为这个环节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加以提问,这样的设计无形中又加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我国古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是开发思维迷宫的钥匙。
2、听赏《春晓》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听觉,只有通过认真的聆听音乐,才能初步的了解并感受音乐美、旋律美、节奏美和风格美。
教案《春晓》在聆听之前先有意识、有目的的根据欣赏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歌曲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听后有什么感受?词与曲的结合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问题提的虽然非常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使学生的思维也因此而变的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审美功能的直觉性,加强了对音乐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3、复听并小声哼唱
当然,音乐欣赏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所以在教案《春晓》中,在学生复听并小声哼唱之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物品(纸、彩笔、塑料袋、矿泉水空瓶、米、水、玻璃杯、红色皱纹纸、剪刀、小录音机、有伴奏的音乐磁带等)这些看似与《春晓》这首艺术歌曲毫不相关的物品,却在老师的问题中起到了不同凡响的作用,教师提问:“除了欣赏和哼唱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呢?”老师在提问时,要求大家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这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4、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联系生活实际创作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适当的加入同学们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所教新课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自行创新活动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同时,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另一方面,教师切忌将道具推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会造成学生“活动”杂乱,动手和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适当的给他们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但也不可将教师的思路强加于学生。总而言之,教师在这个环节只是做学生的顾问,而不能代劳。在这方面教案《春晓》做的就很恰当。
5、学生分组展示表演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大师卡尔·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奥尔夫教学法不把理论作先导,而是让学生从游戏中探索,去尝试,去感知音乐,而教案《春晓》就从此基础上出发,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做游戏,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
一年级语文《春晓》公开课教案 篇2
活动名称:
古诗《春晓》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2.通过创编动作、音乐表演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图片的景象一幅、国学音乐春晓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提问: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
2.春天来了,我们的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幼儿自由回答)
二、欣赏、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春天的画,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2.边欣赏图片,边倾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讨论:听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觉?
请幼儿自述(提示语;这首古诗说了什么?)
三、再次欣赏古诗,逐句理解古诗含义
1.这首古诗的古诗的名字是什么?(春晓)
2.教师讲解诗的大意:春天的夜里不知不觉的.睡到天亮,当诗人醒来后,听到到处都是小鸟的叫声,原来是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道多少花瓣被吹打落地。
四、幼儿朗诵古诗,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故事内容
1.引导幼儿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春晓
2.引导幼儿根据诗句大意创编动作
3.师幼跟随音乐边做动作边朗诵
五、幼儿有感情的诵读表演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表演,也可以回家给爸爸妈妈表演。
活动反思:
古诗(春晓)幼儿在小班的洪恩阅读中已经学过,但当时只做为儿歌学并没有让幼儿理解它的含义,中班的孩子再次学习对于古诗的内容很快掌握,对于它的含义通过老师的讲述有了一定理解,但有一部分幼儿还是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我在最后环节让孩子自己创编动作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并通过音乐表演形式让孩子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充分的带动幼儿气氛,孩子们的兴趣很高。
一年级语文《春晓》公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 自由记生字。
(2)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一年级语文《春晓》公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课文,学会学习一般古诗。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引导生看图,读诗、品句进行总结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诗意,懂得爱惜春光。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实物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越导入新课:
1、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学生结合实际自由说)。
2、电脑演示: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听配乐朗读古诗。
3、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学生注意听):《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注意读准下列字音:“觉”是多音字,在诗中读jué,啼是二声。(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指名说说诗中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边读边思考)。
三、深入理解
1、结合插图与实际理解前二句诗。
(1)边读、边看电脑演示,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什么意思(看图自悟,讨论)。
(2)你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所查字义来分析)充分想象。
(3)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
(4)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电脑显示古诗,学生答出来词义后,电脑再显示答案,最后,屏幕上清楚地展示古诗及注释,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2、仿照上面两句的学习方法,读讲后两句。
四、准确把握。
1、自读全诗,说说诗的意思。
2、指名读。
3、指导朗读:启发谈话:多美的春光啊!我们应带着什么感情朗读这首诗呢?
(1)确定读诗情感(赞美、喜爱)
(2)自己试读
(3)和同学交流
(4)指名读,读读评评,并配乐朗读。
五、课外拓展:
古诗中,描写春天景色还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古诗?说一说大家自学一下,如《春夜喜雨》《咏柳》(学生自学,师点技)
六、总结方法:
掌握了阅读方法后我们就能自学古诗啦,望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学古诗。
设计说明:
遵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和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牢牢抓住朗读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两个画面(电脑资料,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画面)的作用,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师充分利用电脑课件,将春天早晨的绚丽图景展示出来,引导学生看图,读词,品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本首诗并不难,因此我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当堂课就安排一首难度相当的诗,让学生从学习中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