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2025/10/05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1

听过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的一些讲演,简直精彩极了!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掷地有声,话语中充满着对人生信念的执著,焕发着大方得体、健康豁达的神采。

特地冒雨去买了《于丹心得》,的确是充满智慧的一本人生启迪书,看完这本书才不难理解为什么她的这种学者风范不仅影响了国学爱好者,更打动和挽救了许多彷徨于人生坎途中的人们孤寂无助的心灵。

100个人读《论语》就会有100个孔子,每个人对这本经典著作的理解都不同,下面写一些我的体会。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第一)

贫穷却不向富人谄媚,富有却不恃财而骄。前者是一种两袖清风的高风亮节,后者则是一种谦虚谨慎的低调作风。在如今这样的社会,能做到这两点的人不多,貌似文人的做派,亦或是陶渊明式的桃源隐士。

孔子认为做到这种高风亮节是不够的,还要有内心的富足与安适。清贫却内心充满着希望,充满着人生的理想,对生活始终没有失去信念,这是一种何等崇高的境界啊!达到这种境界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内心是如天地般宽广,如江海般豁达。

2,“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这是于丹老师最喜欢的一句话。“仁者”之所以“不忧”,“智者”之所以“不惑”,“勇者”之所以“不惧”,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无比强大。禅学中有一句话:“见心见性”,就是说内心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因此,能够掌控内心,了解心性的人是相当了不起的。

同时,在这里我们还要探讨一下“勇”。

以勇猛著称的子路问孔子说:“君子尚勇乎?”(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呢?),孔子对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我们想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越货杀人,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是这种没有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那么这个“义”、“道义”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

以上是书中的一段解释,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苏轼的`《留侯论》中也有一段关于勇者的阐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我对这段话中的“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十分钦佩。这是一种韩信式的隐忍的态度和精神,年轻人更应以此为戒。

3,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

有人问孔子:井里有个贤德的人掉进去了,那么我是不是该也跟着进去?孔子说:“你用脑子想想嘛,那干嘛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仁者在井里你也要跟着毫无原则地就跳到井里去?这是一个君子所为吗?君子也许不能避免很多的伤害,他可以被人欺骗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说,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不能被自己一时智力上的糊涂,一种冲动之下做出来人生没有效率的傻事。”

弟子宰我的提问在现代看来似乎有点可笑,但孔子的回答却也折射出了很多现代社会的现象。一个人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去盲目跟从,而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分辨一下,最后做出理性的、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4,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这里讲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孔子还有一句话使用得更广泛:“过犹不及”。就是说,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尺度,做过了头和没有做到两者的效果是一样的。对待朋友也是如此,有个豪猪的哲学,说豪猪们相隔太远会觉得寒冷,相隔太近又会被刺痛,最后它们找到了最合适的距离。人也一样,朋友之间应该讲求一种适度。

5,“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你看到他有不对的事,你好好地去告诉他,把忠告告诉他,“不可则止”,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别再说了,再说下去,属于自取其辱。

我认为这是一种关心朋友的正确态度,相信对方也不会因为你的不再劝告而觉得你有失朋友之义。

6,“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我们慢慢来看很有意思。多见阙殆,说你多听。你先少说多听,带着耳朵去,先别带着嘴,你多听了,听多了,你心中的疑问就少了。你听听别人的经验,这就是我们说,一个人身体力行那叫直接经验,但听别人走的弯路,那是间接经验。多听点间接经验,你心里头疑问就越来越少了。你就算是听完了以后,也要慎言其余,你明白了这些,其它的还是少说,尽量少说,则寡尤。

这是我所提倡的一种作风,少说话多做事,做个实干主义者。做事前先思考,思考该不该做,会不会产生什么令人后悔的结果,这是为人处世十分重要的一点。

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这是一种评价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也是众多孔子论君子的理论中我印象最深刻的。

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在牵挂的就是自己的道德,我的道德又修缮的怎么样了;而小人怀土呢,每天就惦记着衣食居住等物质生活。

君子怀刑,“刑”是制度、规矩,君子怀刑就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他尊重这个社会的制度。小人怀惠,这个“惠”就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说小人喜欢钻小空子、占小便宜。

8,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一个君子他容易处事,但是你难以取悦他,但他一定能够做到自己的本分,客观地处理问题;小人就是那些特别容易高兴,能取悦他,但是你很难处事的人,总是对人求全责备。这个中间表现的是君子与小人在品行和道德上的巨大差距。

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

第三种叫做友多闻,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所读的书,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

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种好朋友,叫友直、友谅、友多闻。

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这三者损矣。

首先,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坏朋友为什么把便辟这种情绪暴躁作为第一位呢?因为盲目的激情有可能出现永远无法追回的后果,好朋友之间应该以理性为先。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就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其实他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我们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被过分优柔寡断的朋友干扰了你的思维,这种朋友太多也是一种危害。

第三种,所谓友便佞,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的一生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10,“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意思是说:和君子相处有三点要注意。第一,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话了,这叫毛毛躁躁,这是反映一个人的急躁;第二,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说,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犹未尽,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让大家心里也会存有隔膜;第三,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叫“瞽”(意思是盲人),你看看别人希望说什么,你能不能够说出来最合适的话,你还需要自己有心理准备,你要对对方了解。

11,“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人在少年的时候是他血气未之时,一个人容易冲动,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色。那么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问题上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见,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大学里面学生出问题,很多都是在恋爱问题上,所以说血气未定的时候要在心里把情感问题作为大事处理好。

过了这个坎到了中年,及至中年,就是我们说的血气方刚。一个人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社会圈层、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稳定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想的是与人争斗而谋求更好的空间。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个字,叫做戒之在斗。人在中年的时候,最大的警界就是不要跟人争斗。这个时候与其与人争斗不如反观要求自己,想一想是不是自己还不够好。

晚年的时候按孔子的说法叫血气既衰,人年老了,从你整个的生命体征,到你的心理状态都已经开始走向了平缓,象罗素所说的那种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入海的时候,表现出来一种平缓和辽阔。在这个时候人还有所戒吗?孔子说还有一个字,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以免患得患失。

12,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责己从严,责人从宽,就会少招怨恨。)一个敢于承担责任而又敢于作自我批评的人,将能赢得更多人的拥护与爱戴。相反,一个揽功推过的人,到头来总是一个孤家寡人。

13,“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意思是说:不懂天命,不可以成为君子;不懂礼义,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不能了解别人。这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了解社会、了解别人,懂得尊重别人,用内心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2

于丹的“《论语》心得”是本学期我校规定的必读书目之一,全是用七大部分来解读《论语》的,分别是“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 “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及“人生之道”。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同时为她的这种崇高的境界而感动。

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能有什么启示呢?书中令我印象较深的是《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每个人一生中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要“失言”,也不。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自己交流,也可以和他人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个敞亮的心怀。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自己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自己生命饱满、充盈,让自己有一种大欢欣,让自己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自己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于丹教授同时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人在社会上,要使自己做过的事都经得起推敲,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人们对你的看法,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对自己严格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

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同时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于丹教授在书中提到“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其实想想也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孩子有个别差异,大家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人只有七十二”,其余那些学生也是孔子这位千古圣人的缺憾,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对发展慢的孩子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子讲求的是“恕”,是心灵上的一种平和。这一讲给我心灵上极大的震撼,它像一剂良药,清凉,让我有一种直澈心肺的感觉,它告诉我应该如何去生活,如何对待自己。我知道了生活的方向之后才能给孩子们指引方向,才能帮助他们成人、成材。

作为一名小学的教师,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并用自己良的素质去影响学生与家长。我们教师的整体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虽然家长对其子女的影响也十分重要,但我们教师应该利用学校这个有力的教育阵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来改变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学习方式。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要去抱怨,而要有责任,首先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做师德的表率,以师风、师魂,坚决抵制一切有悖师德的行为。用自己良的师德,去感染和带动周围的教师,甚至学生与家长,做到一个教师就是一面旗帜。

“道不远人,温暖人心”这是于丹教授对《论语》这部伟大著作的评价,在这里我引用于丹教授的名言来表述我内心对《论语》所树立精神的仰慕,同时对于丹教授可以以如此生动却又不乏深刻哲理性的方式来对象我这样的人进行思想上的洗礼表示尊重和感谢。以上这些是我读了这本书,我的心灵产生了一些触动,触动着我不得不寻找自我的坐标,触动着我寻求快乐的生活,触动着我做淡定从容、心平气和的教师。

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3

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校长推荐给我们的《于丹心得》这本书,简单的一百多页字却足以让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的心灵都有所触动。我也不例外,读完这本书,我对生活中的很多人很多事都有了重新的定义,并试着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切。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的人生哲理和做人处事的.道理。

这本书给我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天地人之道中的“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缓和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一段。说实话,作为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教一年的我面对这个称号真觉得惭愧,想想我对学生的态度,往往是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孩子做错了事犯了错误,要么指责要么批评教育,很少用一种平和的、从容不迫的心态来和学生平心静气的谈论,然后把道理给他们一一讲清楚。我知道我的这种教学态度就像书中所说的“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

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其实,我们这样做也许是因为现代学生共有的特点让教师改变了教学的态度。但是,在现代这样一个追求“人”的大的教育环境下,我们不得不向古代先贤“取经”。那么,以后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我的工作中,我都会以一种平和的、快乐的、缓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因为“人是值得(转载需注明来源ww。hawod。co)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当然,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还远远不止这一点,但它将会作为我从教之路上一本永远的教育书籍教会我怎样教育学生。

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4

记得自己第一次在百家讲坛上看到于丹的《论语心得》,我就被其中的故事折服了,深深吸引着我看完了她的每一篇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读书体会。于是,在余味未尽的情况下,我马上买了她的这本书,拿回家地再次享受一番。我这人有从来看不完一本书的读书历程,但是我却一口气把《论语心得》看完了。我不知道是因为喜欢于丹这个人还是喜欢这本书,总之,我是被这种特有的魅力折服了。每看一次,我都会有新的收获,心灵都能重重地受到启迪。

又是一个寒假,趁者这稍微空闲的时间,我再次打开自家的书柜,伸手便又拿了这本《论语心得》。于丹的《论语心得》让有机会和没有机会读《论语》的人,都近距离地接触了一次圣人。这个只有圣人形象的孔子,突然变得亲切,成了一个可以去触及,可以去请教的老者,孔圣人的见解再加上于丹的二次理解和创造,成了一种可以修身养性的处事原则,在紧张的社会生活中,这种观点的介入,可以让很多人学会平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缓。初读于丹的心得,只要你读到某一句,某一个故事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一次净化,这种感觉是其它书本是不能给的。

一次又一次地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虽然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也确实触动了心灵,以前,我觉得自己的心胸狭隘,无法平静自己的心情,读了它,使我变得从容大度,这中感觉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此的心境,如此的平和,除了于丹老师的引领,又有谁能给呢?佩服于丹老师的出口便成章,更佩服她给我带来的别样心态。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主要讲了天地人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的人生哲理和处世做人的道理。于丹老师真是一位难得一见的解读高手,她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她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走进了我们的心里。看过"天地人之道"和"心灵之道"部分,我懂得了怎样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和谐,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处世。对他人要做到"恕"字,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要感同身受,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对待同事,朋友,都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为他们考虑,要充分体谅别人的难处,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这点,我从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得到了论证。记得刚看到我这个班级的时候,在我的眼里什么都是那么不堪入目,学生的行为习惯就没有一个让我觉得顺心的。那时候,我的心情无法平静,总觉得孩子们做的都是错事,做了太多的错事。我会以我自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强制他们,结果他们学得并不舒心。是啊,我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了吗?我又一次忘记了《论语心得》。记得它的时候,我去考虑孩子的感受,让他们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我的教学也因此丰富起来,孩子们也在师生的进一步融洽中生活得快乐起来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我们需要这样的《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还告诉我们对待自己要做到"贫而乐,富而礼",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或大或小,当他们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很难受,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但我们要难受多久呢?一辈子?不能,当我们汲取了应该学到的教训的时候,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它。不要一直放在心上,坦然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慰藉,生活的路还很长,我们也许改变不了别人,或者是外部环境,但是,我们要正视自己,改变自己,正所谓"仁者不忧"。当你的胸怀无限大,这样很多事情就变小了。是的,曾经我也觉得自己很辛苦,自己的工作确实比别人多,当时,我想自己并没有摆心态,我没有用那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但是,慢慢地,我学会了适应,学会了努力,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我的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少了些抱怨,多了些快乐。我想,这正是于丹的《论语心得》带我走进了这种境界,使我的心胸变得宽阔起来。当工作上出现坎坷,一定要学会坚强,心灵想到的不是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而是自己又从中学习了多少。圣人的光芒就在这里,他们可以生活得并不富裕,然而他们却懂得什么是生活,怎样去生活。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于丹老师讲的一个个小故事,其中都蕴涵着生活中最朴实最真实的道理,我也常常沉寂于这些故事,引人入胜,看着看着,自己就慢慢懂得了于丹老师是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于丹老师的水平是如此让人折服。当我们逐渐把自己融入书中的时候,我们就仿佛开始与于丹老师进行对话,那是一种相当幸福的感受。从她的故事中我们获得了多少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苏轼与佛印的故事,心里有眼中就有,我们眼中满是嫉妒,都是不公,我们的心中也就只有这些,是豁达不起来的。是啊,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心中如果有的是孩子的优点,我们看到的就是孩子的长处;如果心里都是对孩子的挑剔,我们眼中的孩子自然就不称心。回归到我们现在的教学,又有多少老师能做到彻底地看到都是孩子的优点呢?我想,老师或多或都会对学生存在这么一点那么一点的'挑剔。其实,我们缺少的是一种爱,更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为没有这双眼睛,所以我们的心里就有了更多的不称心。就是这样一个个精简的小故事,通过于丹老师的解读,让我们从对人、对己、对物都有了一个明确的原则,做起事情来才会有条理。通过自己不太深刻的感悟,我明白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在告诉大家要在生活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学会善待别人;学会选择朋友;学习做一个君子;学习面对困苦;学习自信和诚信等等。

真的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喜欢书中透露出来的那种快乐的生存态度。因为接触了这本书,真正认真读了这本书,我的心也因此变得从容豁达起来。现在,我的生活中很少有悲哀,我的每一天都是笑呵呵度过的,我学会了从容宽大,也因此渐渐地长大了。于丹称自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她的乐观带动了国内外许多人,使我们大家也学着乐观起来。我们用最快杰的方式去读懂这种对人生的态度,使自己学会了地对待人生。我们用孔圣人的话理解生活,努力创造自己的快乐人生!

这就是论语,这就是圣人的智慧,也就是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教会我们的东西。让我们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学会怎样去工作,怎样去生活,追求到我们所要追求的快乐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