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老地方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会写“汇、刮”,领会左右结构生字宽窄布局的迎让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尝试运用立桩记忆的方法背诵喜欢的段落。
(2) 探究并发现写春夏秋冬四段的组段规律,学习和积累准确、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 引导学生大致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熟悉课文,找出本课“汇、刮”
2. 准备教学课件。
3. 准备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制作指导关键字及背诵用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2、认读字词,指导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白桦、淙淙、嫩绿、涨满、蘑菇、脑袋、葱葱茏茏(树木青翠茂盛)、当美餐.
3请六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
要求和评价指标:声音洪亮,正确流利。
二、提示重点,明确目标
这节课重点探究课文中间部分的行文顺序和组段的规律。
三、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1.由教师背诵第一段导入,学习第二段──感受春天活力之美。
(1)指导感受“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中“抽出”用得准确、生动,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之美。
练习朗读,要求读出树木的生机勃勃。
(2)学生自读、探究整段,找找还有哪些词“用得真好”。
(3)交流汇报。
重点感悟:“汇” 也用得生动形象,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之美。
第一步,读“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
第二步,出示“汇”字。
课件演示,理解“汇”字的意思,形象记忆字形:三点水就如同积雪化成的水,淙淙地流进小溪(“象形”的半口匡)。
第三步,指导书写“汇”字。指导要点:偏旁三点水,写在弧线上,上面两点要写紧凑一些。
第四步,学生练习写“汇”字。
第五步,再读带有“汇”字的'句子。
师:想象雪水“汇”成小溪的景象,有感情朗读。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写小鹿的句子。
引导学生有感情齐声朗读:“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引导学生体会关于小鹿的描写也充满了春天的活力之美。
指导要点:加入动作演示,想象、感受小鹿愉快、得意的心情。
(5)交流感受,体会春天的活力之美。
(6)感悟第二自然段的组成
(不仅写了树木抽枝长叶,还写了树木周围的美丽景象)。
师生合作配乐读第二自然段(老师读树,女同学读春水,男同学读小鹿)强化对组段特点的感受。
(7)指导学生用立桩记忆法背诵这一段。
第一步,展示记忆立桩词:
树木 抽出____ 长出____
积雪 汇成____ 流着________涨满____
小鹿 散步 俯下____ 侧着____欣赏____
第二步,解释立桩词
师:左边是关于“春天小兴安岭的主要景物”的三个词语,右边是关于“主要景物具体形象”的若干词语。
第三步,指导立桩记忆的方法
师:要做到高效背诵,就要找到一根支持背诵的拐杖──先记住要点之间的关系,再利用这种联系加快记忆。
第四步,练习背诵
①学生自己试背。
②指名背诵,会背的同学一起背,背不熟的可以读文。
③齐声背诵。
2.学习第三段──感受夏天葱茏之美。
(1)默读第三自然段,探究发现这段与前一自然段在组段上的相同之处。(也是先写树木,再写树木周围的美丽景象)
(2)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夏天草木葱茏的特点的。 第一步,读“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第二步,默读,圈出表示特别能表现夏天树木特点的词。第三步, 交流读后的感受。第四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夏季树木的葱茏之美。第五步,背诵这句话,巩固立桩背诵法。
(3)书写“挡”字。
第一步,教师指导书写。
第二步,学生练习书写。
第三步,师生合作再读这句话。
(4)再读此段描写树木周围美丽景象的部分。
学生自读:“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5)交流感受,体会夏季的葱茏之美。
3.学生分组自学四、五段──感受秋、冬之美
(1)学生分为自学第四段的和自学第五的两大群体,每一群体
各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四段或五段。探究发现这两段与前面“春”“秋”两个自然段在组段上的相同之处,品味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完成表格练习。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自己组的体会。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两段组段也是先写树木,再写树木周围的美丽景象,随文指导学写 “刮”字。重点体会“刮”字左宽右窄,竖勾要长且直。
五、回归整体,表达感受 ,总结点题。
第一步,自己准备。
第二步,学习动情地背诵。
第三步,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收束全课
利用老师交给的方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汇挡 献 刮
春 夏 秋 冬
↓
季节 → 树木 → 其他景物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要求:通过精读课文,体会文中蕴涵的深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作者的家门口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十分美丽。可是有一天清晨,作者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板书:我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板书:小女孩
2、出示第二自然段
3、自读:你从小女孩采花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摘花很小心(小心地
双手捧者)
心里急(飞快地
穿过
跑)
师相机指导朗读
4、再读读这段话,你看到这个小女孩的行为,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为什么只摘花瓣?摘花瓣做什么?)
过渡:作者跟我们一样,也产生了疑问,你们想不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机会终于来了。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小女孩又来了,作者便把她叫住了。
三、学习第三至十自然段
1、想要知道其中的秘密,那就应该问她?现在你们来做作者,老师来做小女孩,你们来文问看,看看能不能问出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问,师答(语气不好的不回答,语气好的回答。引导学生用温和的`语气来说。)
3、看看作者是怎样来问的?
出示4—10自然段
4、为什么作者用这样的语气?
(发现小女孩已经不知所措了,为了消除她的惶恐)
5、同桌试试这样的语气,是不是更能让人接近。
6、指名读,分角色读
7、通过询问,作者不仅解开了心中的疑团,而且还知道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你有没有体会到?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自由读4—10自然段,思考
8、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9、过渡: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让妈妈高兴她想到用漂亮有芳香的花瓣来送给妈妈。如果是你,你会向小女孩孝敬你的妈妈吗?为什么?
10、如果是你,你会向小女孩孝敬你的妈妈吗?为什么?
11、下面我们来听首歌,在歌声中希望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想想你的妈妈、爸爸为你操劳的情景。
12、听歌曲《妈妈的吻》
13、你有没有看见往日你爸妈为你操劳的场面,谁来说说?
14、我们再来读一下对话,看看你是否会有一些新的感觉。
学生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15、读得真感人啊!如果把这个场面拍成电影一定很感人,愿意做小演员把这个场面演出来吗?现在请你找到你的好朋友,把这个场面演出来。(要求:熟读对话,练好对白)
板书:用心、用情
16、指名表演
17、总结:其实小姑娘送的不只是花瓣而是一份孝心。
板书:孝心
四、学习第11自然段
1、师范读11自然段
2、你是作者,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吗?(受了感动,激发了孝心)
板书:买花
3、齐读
4、如果你是作者,送花时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作者的母亲,你看见了月季花,你又会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虽然我们手中没花瓣,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片花瓣,那就是我们的孝心,希望我们能用我们的心,让爸爸妈妈每天都能闻到淡淡的清香。
2、现在让我们听完歌曲《妈妈的吻》在歌声中为爸爸妈妈送上一份祝福。
(闭上眼睛,双手握十靠额头。)
板书:
小女孩
摘花
花瓣飘香
(孝心)
送妈妈
“我”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概述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①“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45分钟)。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等方面的定量关系时是广泛运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学计算里还是最关键的概念,可使计算较为简捷明了,非常重要。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在本课时教学中安排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几个高难度的抽象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宏观领域,还涉及微观领域,难点集中,理解困难,为教学带来了障碍。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上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能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从物质的量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所给资料,提高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2.通过物质的量的教学,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在摩尔是堆量的教学中,提高迁移应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宏观与微观间量的关系的探究,感受化学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对学习自然科学感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处于初三和高一的衔接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对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对国际单位制中的“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将“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与“物质的质量”相混。 学生的好奇心强,已具备了探究的意识;掌握了探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数量比进行,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引导探究,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概念。
对于抽象概念的突破,采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如视频、动画等,变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自己建构新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PPT课件
概念动画
实验视频
相关图片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提出问题
(一)情境引入
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视频引入(此处需常见的化学反应视频,如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观看视频,从化学反应方程式出发,讨论分析其中包含的意义。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物质质量12g 32g 44g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学生将这一反应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复习总结:
(1)从质量守恒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气反应生成44克二氧化碳(2)从微观机理角度,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问题
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出发,提出引导问题: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微粒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那可称量物质与微粒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联系?我们有何办法能将微粒数量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想办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础。
环节二:方法探究
(1)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分组汇报所想出的办法;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将学生的认识过程与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联在一起,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一个某种原子为例,此处要标出1个原子的质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称量),为将微粒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将此种原子由一个开始不断堆积(此处需要媒体课件,展示微粒堆积的过程),同时质量随微粒数目的增加而相应的增长,直
到有一刻该微粒集体的质量可称量。就可说某克的物质中微粒数目是多少。)
学生体会,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其核心是一种化小为大的思想。
(2)摩尔——堆量
教师以学生常见的物质为例,演示其粒子堆积的过程,并伴有总质量、粒子总数的同步变化。(如以碳原子为例,展示碳在堆积的`动画课件)当堆积的微粒数为6.02?10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如以碳原子为例,6.02?10
子。
学生进一步的体会摩尔是联系宏观与微观数量的桥梁。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词与摩尔相似。
学生思考,并回答常见量词的名称,如“双”、“打”,“公斤”等。
(3)迁移应用
教师将示例微粒改变,而微粒数目6.02?10232323时,个碳原子,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的碳原不变,引导学生回答此时这些微粒量是否为1摩尔?(此处需1摩尔不同物质的相关图片)
学生回答肯定,并得出结论:将示例微粒改变,同样数目是6.02?1023时,我们说它是1摩尔。
设计意图:围绕提出的问题,再现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和方法;通过一种物质迁移至其它物质,使学生体会摩尔是一量的单位。
环节三: “物质的量”概念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教师进而指出“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就像“千克”是“质量”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举例类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学生理解,并细细体会摩尔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2)“物质的量”——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
教师展示有关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的信息(此处需要有关国际单位制方面的图片),物质的量是其中之一,记作n。
学生看教材P12资料卡片,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建构新概念。
(3)“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物质的量”是“物质的质量”吗?为什么?并结合教材P11图1-11给出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
(“物质的量”不同于“物质的质量”。如以炭为例,12克C-12含有6.02?10
子,物质的质量12克,而“物质的量”是1摩尔。)
(4)阿伏加德罗常数
教师介绍:国际上规定,1摩尔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数与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个碳原。
数相等。实验表明,这数目约为6.02?1023。6.02?1023mol。
NA
学生体会,记忆。 ?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
设计意图:在摩尔——堆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质的量”概念,降低了学生在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时的难度;通过将常见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对比分析,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构过程。
环节四: “物质的量”的应用
在初步了解了物质的量等相关概念后,教师让学生继续完善在环节一中做的分析,将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微粒数联系在一起。
学生思考、讨论做出总结: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1NA 1NA 1NA
物质的量 1摩 1摩 1摩
设计意图:通过将物质的量(摩尔)概念再次应用于化学反应,使学生更好的体会“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质量与微观数量间的桥梁给我们研究问题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为以后进行相关的化学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
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活动,吸取其它同学在该问题中正确的地方,有根据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
自主学习情况: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反馈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1.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个微粒的集体就是1摩尔
233.NA的精确值为6.02?10,单位为mol
23?1 4.1摩尔物质均约含有6.02?10分子
235.0.1molH2O中含有0.2?6.02?10个H原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 4 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理清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梗概。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
1 .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 CAI 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 超声波 这个词语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通过课件的介绍,一方面让他们了解超声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课文设下悬念。 )
2 .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3 .出示课题:《夜晚的实验》。
二、扣题生疑,走近文本
1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 此课题信息储藏量大,学生可能会提很多问题。如:谁做实验?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怎样做实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它与超声波有何联系?等等。教师要及时梳理问题。 )
2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
( 学贵有疑 。引导学生由课题生发开去,进行质疑问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 愤 悱 的状态,激发了读书的欲望,也培养了自读能力。 )
三、扫除障碍,走进文本
1 .自由朗读课文。
2 .学习生字,检查认读,读准后再写写。
3 .轮读课文,检查自读。
4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5 .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据读一读。
( 通过交流,让学生解决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何在夜间实验等几个浅显的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
四、读中探疑。深入文本
1 .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再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1) 快速浏览课文,将写斯帕拉捷实验过程的几段标出来。
(2) 默读 2 6 自然段,填写表格。
实验次序
怎样试验
实验结果
第一次
蒙住眼睛
仍能自由飞行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实验结论:
(3) 比较 4 次实验,讨论:斯帕拉捷为何对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感到如此惊讶。
(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斯帕拉捷先蒙住蝙蝠的眼睛。是因为在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总是认为眼睛是用来看清东西,辨别方向的,只有细心观察,多动脑分析,勤于实验,才能发现真正的秘密。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
2 . 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 穿透 ' 夜空, 听 ' 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让我们读读第 7 8 自然段,细细探明究竟。
指名读第 8 自然段,用手电筒配合一面镜子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如何用超声波探路的。
3 .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人们也因此发现了超声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超声波的巨大作用。齐读第 9 自然段。
4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
五、设疑生疑,感悟文本
1 .是呀, 超声波 的作用真不小,超声波是斯帕拉捷发现的吗?为什么课文末尾写道 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恩惠呢 ?
( 再次让学生潜心会文,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限意蕴。真正领悟文本的精髓,整合三维目标。 )
2 .默读全文,说不定你会找到更多的疑问,在你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文本。 )
六、自选作业,拓展文本
1 .将自己的疑问列出来,准备下节课与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 .查阅并收集有关发现或实验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
3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有趣的实验或发现?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