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 篇1
一、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言文字,感悟形象,体会感情。并适度拓展文本,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本情感的把握。
二、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作者热爱拉萨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四、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组镜头(出示课件)拉萨天空的录像。(学生欣赏)
看到这样的天空,你想到了哪些词?(蔚蓝、一碧如洗、湛蓝……)。
2、我们这里能看到这样的天空吗?你知道这样的天空在哪里能看到?揭示课题。
3、在作者王宗仁的笔下,描述的拉萨天空是怎样的独特、美丽。读课题——带着神往的神情来读。
[设计意图:
课一开始,我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美的教学情境,以课件导入,让学生沉浸在对那独特、美丽的天空的向往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熟课文,自学生字。
拉萨的天空独特美丽在哪里?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在旁边注上问号(学生自由读课文)
我们尤其要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及字形:
突出“帘”、“纯”、“畔”读音并组词,强调“忍”、“窗”的字形。
2、开火车读,各人读一小节,看谁读得好。
3、文章中哪句概括了拉萨天空独特的美呢?用“ ”
出示“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读这句话时你有什么感受?谁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媒体把刚才出现的拉萨天空的录像再展示一遍,并指导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初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整体感知。并用媒体展示拉萨天空的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美。]
(三)精读感悟,入境入情。
引导: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湛蓝、透亮呢?作者在下面2至4自然段中作了具体的描写,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喜爱的词句,细细品读,你感悟到了什么?并把你感悟到的用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交流: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美,让你联想到什么,并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出示:1、“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引导学生体会“碰”与“摸”。能碰到吗?能摸到吗?让人体会到了什么?谁能把这独特的美读出来呢?(这句是一句夸张句,可联系诗句“手可摘星辰”来理解。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蓝天,手可以摸到蓝天?)
出示:2、“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种神奇可爱的感觉吗?
出示: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媒体展示拉萨蓝天白云下的雪山,湖泊,草地等录像。此时,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拉萨天空的蓝?你能把天空蓝得通透、无瑕,用赞叹的语气来读一读吗?
有感情朗读第2节。
出示: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神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神往?
读到这个时候,我想你是不是很想去西藏看看哪里的天空。老师告诉你,今年 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已开通,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去西藏游玩一点儿也不困难,坐火车从北京站出发到西藏只要48个小时就可以直接到达。
练习说话
来到拉萨,面对此情此景,会说
预想:(可以是老人、孩子、青年夫妇、外国友人等结合上文内容把他们恋恋不舍的赞叹心情表达出来。)
5、出示图片,在巨大窗帘般湛蓝的天空下的布达拉宫。
师叙述:布达拉宫举世闻名,耸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而建。它依山而建,群楼重迭。气势雄伟,巍峨壮丽。
6、指读第4节,读后你又知道了什么?
预想:布达拉宫有了这蓝天,为什么会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引导孩子读出在蓝天下的布达拉宫优美壮丽的气势。
7、师深情地导入:当这湛蓝的巨大的窗帘缓缓拉开时,我们就看到了圣地气势恢弘的美;当这湛蓝的巨大的窗帘缓缓拉开时,我们就看到了象征着民族团结、友谊和平的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的美。难怪作者要说齐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
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适时地点拔启发,引导让学生走进美丽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之情。而课外资料的补充、课件的渲染,都在这里起到了补白的作用,使内容更具体,情感更丰富。]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引导:拉萨天空那独特的美,留在你心中了吗?让我们用手中的笔,以童诗、童谣的形式来赞美拉萨的天空吧!
设计意图:
在学了本文后,趁热打铁,立即安排这样的训练,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 篇2
一、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本教学设计立足于“阅读文本”,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二、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拉萨天空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三、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初读课文,感知美
1.揭示课题。
拉萨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日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拉萨,欣赏那里的迷人风光。揭示课题后,可让学生思考:从课题看,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让学生简单说说。
(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学伊始,引导学生与课题进行对话,让学生透过“眼睛”窥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看看课后的.生字表。(这里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
(2)认读生字新词。
这些生字中有哪些是你在读文章之前就认识的?是怎么认识的?
把自己在读文章过程中遇到的那些不认识的,或者感觉比较难读准的生字读几遍,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
拼音去掉,用开火车领读的方式,读生字新词。
你们能为这些生字再找些新朋友吗?(学生说出与生字相关的词语、成语、诗句等均可,说后可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意图:让学生选择一些构词能力强的生字进行联想拓展,激活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建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面)
(3)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意图:让学生再读课文,触摸语言,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达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的朗读效果,从而把读正确、读流利落到实处)
3.交流反馈。
(1)指名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朗读课文的同学要做到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其他的同学可以静静地听,也可以跟着默默地读。
(2)交流读书收获。
读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呢?(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弄明白拉萨天空的特点,使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
(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会对文本的语言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交流各自的读书收获,并注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这样就会使学生在真诚的对话中,感受到自主阅读的价值,分享到获取知识的甜蜜,品尝到心灵成长的快乐)
4.写字指导。
让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字形,看看这些生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怎样写才漂亮。
《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 篇3
一、创情释疑,温暖生命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一片辽阔而神奇的土地,欣赏了一处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还记得是哪里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拉萨,去仰望那与众不同的天空。(板书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的印象?
板书:湛蓝、透亮
二、合作展示,润泽生命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书上又是如何具体描写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的?请大家轻轻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找答案。
2、谁愿意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答案?(那里的天空……蓝宝石一样。)
谈谈你的理解
3、对比句子。
4、指导朗读:大家都谈得这么好,那谁能通过朗读把天空的湛蓝、透亮表现出来?生读。
想看看这湛蓝的天空吗?出示拉萨天空图片。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文章还有哪些地方也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呢?请大家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2、下面请大家三人一组,讨论一下你们画的句子,说说画它的理由。
(1)碰到、摸到
生:天空很蓝、很干净,让人觉得蓝天很低。师补充拉萨资料
指导朗读。
(2)掬一捧
“掬”是什么意思?那你能做做掬一捧蓝天洗脸的动作吗?此时的蓝天就在我们的头顶,也让我们一起掬一捧蓝天洗洗脸吧。
(3)越发纯净……
映衬是什么意思?谁映衬谁?俗话说:红花需要绿叶衬,红花正是有了绿叶的衬托才显得更加娇艳。那蓝天有了白云、草地的映衬显得怎样了?
多么美,多么令人怦然心动的一幅画呀,还有谁想读?指名读。
3、让我们齐读第2小节,再次走进那优美的画卷。
4、欣赏拉萨天空图片。(幻灯片)
能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试着背背第2段吗?(出示填空)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下面请大家大声读读第3自然段,看哪些词让我们了解到作者被陶醉了?
2、你愿意来读一读这段话,通过朗读告诉我们作者的不舍吗?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想看看这蓝天下的.布达拉宫吗?(出示图片,介绍布达拉宫)
2、好,透过你们的表情,老师了解到你们一定被画面上的蓝天、白云、布达拉宫所折服,那你们能通过朗读把刚才欣赏到的画面,再现出来吗?
(1)什么叫“依山而建”?(建在山上,根据山势而建)(出示图片)
(2)谁愿意来读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受一下布达拉宫在蓝天映衬下是怎样的雄伟、壮丽?(指名读)
(3)所有男同学也来读读这段话,用你们的声音展现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
3、这湛蓝的天空不仅让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给其它景物增色不少,瞧——(出示蓝天映衬下的雪山、湖泊、草原、森林等)进行说话练习。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蓝天让拉萨的每一寸土地都变得美仑美奂。作者对它有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齐读第5自然段)
2、这句话中,作者把湛蓝的天比作什么?(窗帘)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窗帘?窗帘把房间装饰得更加美丽,就像我们的教室,墙上的窗帘,给我们教师增添了亮丽和柔美,而拉萨的天空就像一个巨大的蓝色窗帘,装饰着这个神圣的地方。
(六)齐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提升生命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那神奇的地方——拉萨,那里的天空湛蓝、透亮,令人神往。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对拉萨充满向往,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拉萨,欣赏拉萨的其它人文景观吧。(出示图片)
四、作业
拉萨吸引人的何止这些,那就请同学们回家查找拉萨的其它资料吧。
《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在音乐、图片及相关说明的帮助下,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在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
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本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为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教学准备: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生:搜集有关拉萨的相关资料 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青藏高原》歌曲vcd,将学生的视线拉到遥远的西藏。
2、承接歌词讲述:在遥远的青藏高原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拉萨,它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找到拉萨所在的位置)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拉萨以其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新鲜的空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给八方来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拉萨,走进那片圣地,去欣赏那里的迷人风光,去仰望享受那与众不同的蓝天。
【设计意图:让浓郁的民族音乐,优美的藏族风光,把学生的心带到遥远的西藏,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情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3、出示课题:7、拉萨的天空 (齐读课题)
4、通过上一节课对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拉萨的天空——————)
二、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1、组内交流上节课后自己对学案上几个问题的探究结果。
(1)“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这话真是太妙了。”这句话到底“妙”在哪里?它说出了拉萨的天空的哪两个特点?
(2)为什么作者说“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了?
(3)拉萨这蓝晶晶的天,使布达拉宫显得怎样?
2、集体交流。
3、小结,表扬与激励。
二、精讲点拨,感悟拉萨天空之美。
1、过渡:拉萨的天空究竟是怎样的湛蓝、透亮?让我们闭上眼睛,乘坐飞机前往遥远的拉萨。
(1)拉萨到了,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让我们尽情欣赏拉萨的天空吧!(配乐欣赏一组天空的图片)
(2)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你最想做什么呀?(学习第三小节)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拉萨天空的美景。从而让学生边看边赞叹——拉萨的天空真蓝啊!拉萨的天空太美了!让学生触景生情,情不自禁。】
2、学习第二、第四自然段
(1)过渡:多么神奇的天空啊,它牢牢地吸引着我们的视线,让我们久久不忍移开,可是,让我们移不开目光的又何止这些呢?拉萨的天空那么美丽,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二、四自然段,然后再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交流的内容及学法指导:
出示: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a请小朋友反复读读这句话,你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b学生交流。
c出示图片,小结:你们看,天空多蓝啊,好象眼前的一切都被这蓝色包围着,浸润着,蓝天离我们显得那么近。
d指名读。
出示: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a“这话”是什么话?从“这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蓝天真能洗脸吗?“这话”妙在哪儿?
b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当我们抬起头来,仰望天空,一片湛蓝,你有什么感觉呀?
c是呀,但那不是湖,而是像湖一样清亮的蓝天,你们说,这感觉是不是很奇妙啊,难怪人们要说这话——“太妙了”!谁能把这么奇妙的感觉告诉大家?谁来和他比一比!
出示:有贴着山顶的白云的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了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a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b展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还会有些什么呀?
c师语言描述:蓝得这么纯净、这么明洁的天空,相信我们一定也能把这句话读得美美的。自由练习,指名读。
d过渡:如果天地间只有湛蓝一种颜色,那拉萨一定很单调。如今,这蓝蓝的天空并不孤单,在白云、草地、绿树、红花的映衬下,更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住了,让我们神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a自由轻读,你知道了什么?
b出示布达拉宫图片,指名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
c师作介绍:布达拉宫,坐落在红山上,它依着山的地形而建,这就是“依山而建”。(出示卡片)你们看,它耸立在山顶之上,头顶着蓝天,你有什么感觉呀?
d朗读指导:在蓝晶晶的天空的衬托下,布达拉宫多有气魄啊!男生读,读出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感觉。
(4)小结:拉萨的天空就是这么湛蓝、透亮,蓝得让人神往,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让我们捧起书本,美美地读读第二到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感受、交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这正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小游客们,面对湛蓝湛蓝的天空和蓝天下碧绿的草地,面对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你有有什么新的感受呀?学生交流。
(2)面对这么美的天空,作者也有千言万语,不过都汇成了一句话——多媒体出示(齐读)
三、迁移运用,传达拉萨天空之美
1、创设情境,自主诵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作者的引领下一同走进拉萨,欣赏并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迷人风采。现在有一批游客要去拉萨观光,你们何不借此机会先向他们介绍一下,使他们对拉萨的天空有个鲜明的印象?想一想,怎么介绍才能把拉萨天空的美传达给他们呢?你可以选择一部分向游客做介绍。先自己准备一下。
2、模拟情境,尝试介绍。(让听课教师扮演游人,学生向听课教师介绍。)
3、矫正反馈,针对学生的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让听课教师扮演游人,学生向听课教师介绍。是为了充分利用现场资源,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对听课教师(游客)做介绍,这实际是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这样远比单纯的背诵课文要生动得多。同时,这也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四、拓展延伸,学生自主安排作业(巩固案内容)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呢?(自由选择1—2题)
1、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2、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3、把这篇课文背诵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拉萨天空的美;4、课后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了解拉萨的其他知识,在班上进行展示交流;5、仿写家乡的一景……
【设计意图:自主选择作业,是为了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以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大家又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目的。】
附板书设计
湛蓝
7、拉萨的天空 透亮
让人神往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拉萨对学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绘拉萨天空的词语又是隽永深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
课始播放富有浓郁西藏风情的音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让学生欣赏一组不同时候的拉萨天空的图片,并配以诗化的语言加以说明,唤起他们学习的情趣。让学生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让他们带着这样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心灵与文字发生碰撞,并通过语言来抒发感受。仔细阅读后与同桌交流感受和想法。集体欣赏图片,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通过交流补充和朗读感知语言,在读中解疑,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学生在反复吟读,解疑中,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悦纳这种语言,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自然而然流露出“太美了,我要去那儿,我要珍惜保护她!”的情感,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拉萨的天空》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3、凭借具体会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会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那么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授新课
精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一)精读第二自然段
1、拉萨的天空那么蓝,那么美,你们一定想读读作者笔下的拉萨了。请打开书36页,自由大声的朗读二自然段。读完之后,找到自己最喜欢部分把它多读几遍。也可以把你感受最深的词语在书上做上记号。
2、如果你认为你已经读好了的同学,请你下读给你的同桌听,让他给你提提意见。
3、谁愿意把你喜欢的部分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指名说)
4、指导理解朗读第一句话。
A、我喜欢“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这个部分。
B、那你请读给我们大家听听。
C、你能把你喜欢这一句的感受说给我们大家听听吗?
D、如果说得出来(拉萨的天很蓝)(如果说不出来)不要紧,请你再把这句话读读好吗?
E、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站起来,用手摸摸天,你们能摸得到蓝天吗?(摸不到)好,请你们坐下来,你们看(出示图片)你们摸不到蓝天,课时为什么在拉萨的人们就好像伸手就能摸到蓝天呢?(指名说。如果还说不出来就可以问,同学们,你们看看我们这里的天空,和拉萨的天空有什么不同的吗?)(你真聪明真会想,请你坐下,拉萨的天空就像她说的那样蓝得让人感觉到用手就可以摸到)
同学们请你们再站起来,闭上你们的眼睛,你们现就在湛蓝的拉萨天空的下面,请你们把手伸出来摸摸,现在你们摸得到蓝天了吗?看谁最先摸到。
F、那么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句话读读。
G、有谁想来读给我们大家听的?
H、是啊,拉萨的天空真蓝啊,拉萨的天空蓝得真美呀,来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读。
5、指导理解、朗读第二句话。
A、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好像就浸泡在蓝色里面,让人感觉到它伸手就能摸到,那同学们你们还有喜欢其它部分的吗?
B、我喜欢“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这个部分。
C、那么也请你来读读。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D、是啊!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呢!真是太妙了。请你再读读
E、蓝天可以洗脸,你们觉得怎么样啊?(真是太奇妙了)还有谁想读读的?
F、你们感觉怎么样?(评)
G、你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好。那你能把你的感觉读读吗?
H、这句话多妙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6、指导理解、朗读第三句话。
A、同学们,还有喜欢的部分愿意和我们大家分享的吗?
B、我喜欢“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这个部分。
C、那么请你也来读读。
D、听了你读,老师也想来读了。如果老师读得好,你们能给老师点掌声吗?(范读、边出示图片边做动作的读)
D、谢谢你们,那请你们也能像老师那样读,甚至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别着急,先自己在下面练习练习。
E、谁想来试试?(指名读)
F、你们听了有什么感想?(自由说,说得好的请他读,说得不好的也请他读读,然后再说)
G、那还有谁想试试的?
H、在白云的映衬下,湛蓝的天空多么纯净啊!在河畔草地的对照下,湛蓝的天空多么明洁啊!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
6、齐读第二自然段。
拉萨的天空真蓝啊,蓝得用手可以摸到,蓝得可以洗脸这么妙!蓝得无比的纯净,蓝得格外的明洁。那让我们把这纯净、明洁的蓝天的第二自然段一起读读吧!(配乐朗读)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
1、拉萨的天空真蓝,蓝得让人神往,它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离开。同学们!你们的视线想离开吗?想吗?(不想)
2、那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读读呢?(久久不忍离开,瞧他多舍不得离开啊。)
3、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感觉读读第三自然段。
4、拉萨湛蓝的天空把你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了,你们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啊!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
1、同学们学到这儿,老师就想考考你们了。你们知道拉萨最有名的建筑是什么吗?
2、接下来我们就到布达拉宫去看看。
3、请你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A、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B、你真会读书,那你能把你知道的读读吗?通过读书她知道了,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你们还有帮她补充的吗?
C、你也很会读书,那你能把它完整的读读吗?
D、你们有什么感受吗?(评)
E、老师的感受很你们是一样的。通过他的读让老师看到了,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F、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这一句。
G、你们还知道了什么呢?(能说就指导读:边说边出示图片。你说得真好,正是因为在这湛蓝、纯净、明洁的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才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这是多么美啊!请你带着你的感受把这句话读读好吗?)
H、你读得真好!老师仿佛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在湛蓝的蓝天下,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了。我们一起来读读。
I、如果说不出来就
a、请你们再读读这个自然段,告诉老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b、提出为什么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如果学生提不到这个问题,就有老师引导。同学们都没有什么问题了,不过郑老师可以有给问题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
c、指名说,并出示图片,朗读这一句。
边说边出示图片。你说得真好,正是因为在这湛蓝、纯净、明洁的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才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这是多么美啊!请你带着你的感受把这句话读读好吗?
d、你读得真好!老师仿佛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在湛蓝的蓝天下,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了。我们一起来读读。
J、蓝天下,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多么雄伟、多么壮丽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三、指导背诵。
A、同学们!现在拉萨想请你们当中的同学当小导游,给游客介绍拉萨的天空,你们愿意去吗?愿意吗?
B、别着急,先请你们在下面练习一下等会再请你们来当小导游。
C、你们觉得这个小导游怎么样?
D、(评读)
E、那你们能比他当得更好吗?
F、(有时间再让他们练习)没有时间就直接请。
G、这么多同学都想当小导游啊,那好你们现在都是导游了,请你们一起为游客介绍,拉萨的天空吧!(出示图片配乐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