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的天空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拉萨的天空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拉萨的天空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的赞美来表达对拉萨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名读课题,文章主要写什么?(天空)哪里的天空?(拉萨)
2你们知道拉萨吗?(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在我国的西南部)你是怎么知道的?在哪儿吗?
3出示中国地图:简介拉萨: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市内玛布日山上有建筑宏伟的布达拉宫。1965年建成了横跨拉萨河、连接川藏和青藏公路的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城市桥——拉萨大桥。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神游拉萨,去领略它与众不同的天空。
1、看录象。瞧,这就是拉萨的天空,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的第一感受吗?
拉萨的天空( )
2、课文给我们带来了更美妙的感受。出示第一自然段,找找用哪个词可以概括。
(板书:湛蓝、透亮)
3、⑴品读比喻句。
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什么?由此你体会到什么?
⑵怎样读好这句话?
你们瞧,拉萨的天空就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那么湛蓝、那么透亮,多美呀!
4、指导朗读: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评议:听了他的朗读,你想说点什么呀?
多蓝的天空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
三、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这篇课文二、三、四自然段都是描写蓝天的,其中你最喜欢哪个段落?画出你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还有什么不懂?
(一)交流:
第二段
1、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1)请小朋友反复读读这句话,你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2)学生交流。(结合“手可摘星辰”理解,位于海拔3700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近,触手可及,仿佛一切事物都被这蓝天所包容、所浸润)
(3)出示图片。天空是那么蓝,一切都被这蓝所浸透,所包容了,这天与地之间仿佛融为一体了。难怪人们会觉得伸手就能碰到蓝天。试试看,能把这蓝天的蓝读出来吗?
(4)指名读。
2、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1)“掬”是“捧”的意思。捧蓝天在手真可以洗脸吗?(蓝天如水,纯净无暇、一尘不染)
(2)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当我们抬起头来,仰望天空,一片湛蓝,可那不是湖,而是像湖一样清亮的蓝天,你们说,这感觉是不是很奇妙啊,难怪人们要说这是——“太妙了”!谁能把这么奇妙的感觉告诉大家?
(3)谁来和他比一比!
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的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了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1)展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师语言描述:蓝得这么纯净、这么明洁的天空,相信我们一定也能把这句话读得美美的。自由练习,指名读。
(3)联系说话。出示图、句式:有了这蓝天,______显得________。
(4)过渡:如果天地间只有湛蓝一种颜色,那拉萨一定很单调。如今,这蓝蓝的天空并不孤单,在白云、草地、绿树、红花的映衬下,更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住了,让我们神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第二自然段)。
第三段:
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1)请你想象一下,当时,作者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2)谁能读出你的所思所想?
第四段:
5、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1)自由轻读,你知道了什么?(布达拉宫的周围本来就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高大建筑物,有了这蓝天的映衬,就更加显得雄伟壮丽。如果没有这湛蓝 开阔的天空,布达拉宫的气势就不会让人觉得那么壮观。)
(2)出示布达拉宫图片。
(3)师作介绍:布达拉宫,坐落在红山上,它依着山的地形而建,这就是“依山而建”。
(4)朗读指导: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在蓝晶晶的天空的衬托下,布达拉宫多有气魄啊!男生读,读出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感觉。“雄伟、壮丽”相信我们女同学也能读出这种感受来。
(二)小结:拉萨的天空就是这么湛蓝、透亮,蓝得让人神往,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让我们捧起书本,美美地读读第二到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如此宽阔无垠的蓝天就像一扇巨大的窗帘,拉开它,你就能看到圣地拉萨。(多媒体演示一扇窗帘,拉开后是拉萨的景色,再将蓝图切换成布达拉宫)
2、出示第五小节。齐读(板书:圣地的窗帘)
3、哪句话你感觉写得最奇妙?(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句子)
4、窗帘是在什么地方用的?(房间里)
5、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窗帘?什么是建筑物呢?(拉萨这座城市是精美的建筑物)
五、品读模拟,拓展眼界。
模拟情境:
假如你是一名拉萨当地的导游,今天你要接待一批游客,请你着重带领大家欣赏拉萨的蓝天,并有机地介绍有关西藏的其他内容。
六、小结
假如你现在正站在拉萨的大街上,面对拉萨这湛蓝、明洁、纯净、蓝晶晶的天空,你想说什么?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学生交流对拉萨的天空的新感受。
拉萨的天空是__________________(美丽的、令人神往的……)
拉萨的天空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重点难点:
1、字词:“纯、晶、圣、忍、帘”的读音;“线、忍、窗、帘”的写法;“湛蓝、明洁”的意思。
2、重点句子/比较难懂的句子
(1)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2)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3、段: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拉萨天空的蓝。
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2、了解拉萨的大致情况。
一、背景知识的了解,为学课文做铺垫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找到青藏高原——点击拉萨。
2、走进拉萨(了解海拔、气候、布达拉宫等资料)。
3、学生自我介绍课外积累的相关资料。
二、揭题明题,整体感知全文
1、读题,明确课题的中心词是“天空”,因此,读文时要带着“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来读。
2、充分朗读,让学生自己参照生字表上的注音,读到正确流利。然后出示生字词,教师不教,先让学生认读,对读错的及时进行指导。
出示
湛蓝 纯净 视线 忍心 蓝晶晶 绝妙 雄伟
依山而建 圣地 窗帘 映衬 透亮 明洁 对照
3、初读体会
我的十分钟
拉萨的天空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先读读课文,然后说说它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
交流
(1)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2)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板书:拉萨的天空是 (湛蓝、透亮、高远……)
(5)是的,拉萨的天空是这样的,看一段录像。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忍:上面是“刃”,写好点的样子,摆好点的位置。
线:右半部的斜钩要有顶天立地之感,要写得舒展。
晶:是品字结构的字,借此可帮助学生复习这种字的结构。
四、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那么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一起去看看吧!
二、品读体会
1、轻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1)拉萨的天空的特点:湛蓝、透亮
(2)品读比喻句。
出示: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3)怎样读好这句话?
(4)小结: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令人神往的拉萨,走进那片圣地,去仰望、去享受那与众不同的蓝天。
2、自读二至四自然段,用笔勾画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
(1)小组交流,并读一读。
(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全班交流品味,学生读句,谈体会。
A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理解“总是”和“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的联系,“透亮,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是怎样的?”)
B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这句是一句夸张句,可联系诗句“手可摘星辰”,来理解。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蓝天,手可以摸到蓝天?)
C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重点理解“纯净”、“明洁”的意思)
D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请你想想一下,当时,作者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3、学生交流对拉萨的天空的新感受。
板书:拉萨的天空是 (美丽的、令人神往的、充满魅力……)
4、齐读第五自然段
准确、形象的比喻,点明了拉萨天空的美,表达了对拉萨的热爱。
理解“圣地的窗帘”。窗帘里面会有什么?
板书设计:
拉萨的天空
湛蓝 纯净
圣 地 的 窗 帘
拉萨的天空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天空”一词(蓝色),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2、总结引出课题:看来孩子们搜集了很多描写天空的词、句。老师也搜集了一句描写天空的句子,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读,这里讲的是哪儿的天空呢?拉萨的天空怎样呢?为什么那儿的天空会将你的视线紧紧地吸引呢?我们今天接着学习第七课。(齐读课题)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拉萨的天空到底有多美呢?他能把人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让女孩子告诉我们。女生读第一段。男生找出里边写天空美的词语。
2、指名说。
3、结合P38页图,理解湛蓝,透亮。
4、想一想蓝宝石有多美,这湛蓝的天就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谁能把好像换一个说法?(犹如,仿佛,宛如)
5、孩子们找到的词让我的确觉得拉萨的天空很美,那要怎样让大家感受到呢?(试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三、精读第二段。
1、那里的天空除了湛蓝、透亮,还怎样呢?听于老师告诉大家,说说你认为拉萨天空怎么样?
2、指名说。相机:
(1)比较,映衬,对照。一个是靠近“陪衬”,一个是“相对”“比较”,明白作者用词准确性。结合37页图画来说。
(2)理解“掬”的意思。
3、嗯!拉萨的天空真是太神奇,太漂亮了,能用你们的声音再让我去感受一下吗?二组读,其他同学看图、想像,你就站在这里欣赏美景,你会说什么?
四、第三段一代而过
难怪小朋友发出了这么多的赞叹,因为:引读第三段。这么美的地方你想去吗?找其中一个词来说说?“神往”。
五、第四段
1、他还有什么妙用呢?自读4段。指名说,抓蓝晶晶,“不管……总是……”
2、看P36页图,生自试,遮住蓝天与不遮的区别。明白蓝天的妙用。看谁把天空的妙用读得更好。指名读,学读。
六、第五段
1、拉萨的天空除了让布达拉宫变得更加在雄伟、壮丽,还让整个拉萨都变得更美了。男生读5段,为什么这么说?
2、拉萨的天空还让更多拉萨的事物增色不少,有了拉萨天空的陪衬,拉萨变得更美了,让我们记住这拉萨别致的美、神奇的美。齐读。
七、总结:
拉萨的天空真是神奇无比,有机会希望小朋友亲自去感受一下,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如果你去观赏了之后,一定要把你的感受告诉我,好吗?
板书设计
湛蓝、透亮
7、拉萨的天空
纯净、明洁
蓝晶晶
课后小结:
1、本堂课抓住词语来展开教学,如:让学生看着“天空”说想到的词句,并抓住第三自然段来质疑,让学生来读课文。
2、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文中的插图,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如:“湛蓝、纯净、明洁”,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掬”。
3、抓住“映衬”和“对照”的比较来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拉萨的天空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课下自己查寻资料,让学生对拉萨有一个初步了解。
2、通过课上朗读,感悟拉萨的天空的自然美和朝拜者的形象美。
3、通过课上分析,学习作者融情于“物”的写作手法。
4、通过课上讨论,体会朝拜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汉藏友好的人文内涵。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对拉萨天空以及朝拜者的描写,体会文本蕴含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朝拜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汉藏友好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一、同学交流课下查寻的拉萨的资料,加强对拉萨的更多的了解。
二、默读、速读课文概括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全文主要描写了拉萨的天空和朝拜者。
三、朗读课文分析感悟作者是怎样描写拉萨的天空和朝拜者的?
(一)对拉萨的天空的描写
1、多个形容词。如:湛蓝、深邃、鲜活……
2、多种修辞。如:比喻、夸张、引用。
3、利用通感。如:蓝得可以发出声音,蓝得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
4、直接具体描写。蓝得纯粹,蓝得淋漓尽致,蓝得无拘无束。
5、间接衬托。白云、草地、布达拉宫。
(二)对朝拜者的描写:
1、行动描写。如他们全身伏地,朝圣拜佛,一步一磕头……
2、神情描写。如满脸的沧桑。
3、服饰描写。如这些朝觐者的手上戴着皮套,两个膝盖上扎绑着护膝。
4、细节描写。如衣褶里雪霜搅和着的沙土。
5、语言描写。拉萨!我的亲娘。
(三)景物有什么特点:
拉萨的天空湛蓝、清澈,能净化人的灵魂;天空下的朝拜者,虔诚、质朴,震撼人的灵魂。对藏族少年的描写,体现了文成公主在藏族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体现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团结。人与景交相辉映。
四、讨论为什么这样写?
融情于物·借物抒怀
自然环境衬托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与人的美好的心灵的和谐统一
五、学生自主留作业:
学完课文,你想给自己留点什么作业呢?
摘录文中优美词句;学写两个比喻句;把课文背下来;做一份拉萨小报;仿写家乡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