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⑵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诵读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路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第一课时
一、自学导纲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
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2、出示导纲
简介作者、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①、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②、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③、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用多媒体打出例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④、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扫除词语障碍,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2、合作学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 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⑷
⑵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⑶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占有)⑸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⑹
公将鼓之(击鼓)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概述课文大意。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2、学生归纳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蓸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四、反馈训练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下来,在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到整体上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学导纲
检查背诵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研读课文,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
⑴、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明确:长勺之战 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⑵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2、合作互动
以“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⑴、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⑵、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归纳回答后用多媒体打出)
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⑶、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用多媒体打出)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⑷、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⑸、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分组讨论课文详略。讨论的问题:
⑴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⑵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回答,最后用多媒体打出明确答案)
⑴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⑵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 5 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划。
4、引导学生分析蓸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明确答案)
教师点拨:对于蓸刿要多肯定其成绩,对于庄公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2、学生归纳
多媒体明确答案:
蓸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四、梳理与反馈
1、梳理
①脉络梳理 ②全文主旨:
③写作特点概括
2、反馈
①、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②《曹刿论战》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请你 写出类似于“长勺之战”的历史上几个著名的战例:
五、课堂小结
1、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论学习本文后的收获。教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后,曹刿的英雄形象以及他的思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对此有何感受,或者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谈一谈吧。要求:题目自拟,3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篇2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
1,指读
2,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下面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5分钟。
3、质疑
4、检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小大之狱——案件;
(2)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
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4)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快速背下以上词句理解
6、通译全文
同学们在观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思考讨论
1、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1、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这体现了曹贵的政治远见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这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军事才能)
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教师板书“远谋”。
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课文略写战争的布置、战场具体情况、胜利过程却详写刿与庄公的对话也正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
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
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衬托了曹刿的远谋
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
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也是难能可贵的!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
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熟悉的有关战争文化的句子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为上,攻城者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师:我们最后齐背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篇3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1、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今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1、《左传》
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ì)弗敢专也(fú)
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旗靡(mǐ)
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
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篇4
《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课件、多媒体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出示课件)
曹刿()小信未孚()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b、与战争(战车)有关的词
如:“鼓”、“败绩”、“驰”、“辙”、“轼”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点拨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出示课件)
a、战前请见
衣食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
祭祀弗加……小信未孚……神弗福
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取信于民
b、从战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而望……可……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
c、论战胜故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
(2)学生讨论
(出示课件)
a、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c、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课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鲁庄公论何以战 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
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
战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无能
鲁庄公的“鄙” 战中:“将鼓”、“将驰”……急躁冒进
战后: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战前:取信于民
曹刿的“远谋” 战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战后:后发制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小结: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
教师追问:难道鲁庄公身上没有优点吗?
学生合作探究: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保持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
(2)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 角度分析。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枉然。)
c、从鲁庄公 “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要求: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
2、教师归纳小结,文言文三步诵读法。
(出示课件)
认读……辨读文词,读出语感
品读……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创读……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3、拓展延伸
运用三步诵读法(认读——品读——创读),自读短文《曹沫劫齐桓公》。短文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的文言文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