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2025/10/09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秋末期,齐国的晏子作为使者前往楚国,楚王对他进行了三次侮辱,试图显示楚国的强大威风。然而晏子机智应对,巧妙地回击了楚王,维护了自己和他所代表的国家的尊严。这个故事赞扬了晏子聪明勇敢、善于辩论的外交才干以及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精神。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与晏子一同出使楚国的唐雎是如何面对强大的对手,并学习《唐雎不负使命》的故事。

二、作品、背景

(一)、《战国策》 :

《战国策》是一部收录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的文集。最初,它有着不同的名字和版本,如《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到了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辑为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个篇章。其中记载了许多谋臣和策士的活动,展示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谋略。文笔流畅自然,生动地描写了人物的活动,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满了文学的魅力。

(二)、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

三、课文朗读:

1、听录音朗读,给生字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四、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

明确: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明确: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明确: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明确: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五、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2.古今异义字

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答应,今义:允许。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连词,表转折。

否,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表判断,动词。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只是,今义:徒弟。

休祲将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3.词类活用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得使动用法,使……扩充。

六、小结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我学到了一些有关自然灾害的知识和如何应对它们的方法。在文章中,我们了解到地震和洪水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并且它们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地震可以导致建筑物倒塌和人员伤亡,而洪水可能淹没房屋和农田,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威胁。从这篇课文中,我还学到了一些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例如,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可以采取避开高楼建筑、躲避玻璃等措施保护自己的安全;在洪水来临时,我们可以提前转移至安全地带,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外,我还认识到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合理规划来减轻它们对人们的影响。例如,建筑物可以采取抗震设计,防止地震造成的破坏;城市规划可以考虑洪水的风险,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洪水灾害发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意识到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影响,我们应该加强对自然灾害的了解,并学习如何预防和应对它们。下节课,我期待能进一步学习更多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和技能,以增强自己在面对灾害时的应对能力。

七、作业

熟读课文,争取成诵。

第二课时

一、重点语句翻译,两两同学之间互相翻译改正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7、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二、课文脉络分析。

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为了继续威胁对方,秦王不得不通过战争来恫吓,并努力渲染“天子之怒”引发的可怕战争场景。面对这一局势,唐雎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运用“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专诸、聂政以及要离等人行刺故事,并表示自己打算效仿他们,也就是要与秦王拼命。说完这番话后,他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整个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在这场斗争中,唐雎最终取得了胜利。秦王并没有预料到唐雎竟然敢与他对抗,只能选择“长跪而向唐雎表示谢意”,表达自己的屈服。尽管这种屈服只是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认识到了唐雎在保护安陵五十里土地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就是斗争的结局。

三、人物性格分析。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人物性格分析。

秦王:骄蛮欺诈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唐雎:不畏强暴从容镇定敢于斗争忠于使命

(三)、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一)、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二)、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六、作业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3、学习文章的写法。

4、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述、解释、翻译、朗读、积累。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解决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

怫()

跣()

抢()

祲()

缟()

傀()

挠()

请写下你认为还需注意的字词读音。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怫然

免冠徒跣

抢地

休祲

色挠

谢谕

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及意义。

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⑴故不错意也()

⑵仓鹰击于殿上()

5、理解词类活用,然后翻译句子。

⑴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

⑵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

6、难句翻译。

⑴“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⑵“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⑶“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设想。

1、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主要教学过程通读——说读——评读。

4、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祲(jìn)、缟(gǎo)、傀(guī)、挠(náo)。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加惠(给予恩惠。)

(2)怫然(盛怒的样子。)

(3)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4)抢地(撞地。抢,碰、撞。)

(5)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6)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7)谢(道歉。)

(8)谕(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学生散读,老师巡视。)

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师提问。)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生稍作准备后回答。)

(三)说读——说译文。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3、学生仿效老师的方式分组译读课文。

4、教师从二、三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如: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四)评读——说意味。

1、学生演读课文。

(1)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2)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3)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4)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3)“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3、教师评点。(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4、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附:板书设计

说明: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应着重了解人物性格,注意人物性格的反衬作用。所以,本方案的教学角度拟为:说读——以说为主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形象。具体操作步骤是通读——说读——评读。

设想能让学生在读、说中了解人物性格,锻炼学生的复述、翻译、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设想能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饰演中,把握人物性格,并学习唐雎的那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设想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具体语句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的主旨,认识唐雎的智勇与爱国精神。

学习并欣赏文章中的对话艺术,体会人物性格的塑造。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唐雎的智勇与爱国精神。

学习和欣赏文章中的对话艺术。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性格的塑造,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文章背景,引出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找出不懂的词句,教师进行解释。

三、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

分析唐雎和秦王在对话中的表现,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

讨论唐雎如何在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智勇与爱国精神。

四、欣赏对话艺术

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对话艺术,体会人物性格的塑造。

分析文章如何通过对话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五、深入理解主旨

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认识唐雎的.智勇与爱国精神的价值。

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发扬这种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总结提升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言文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希望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践行唐雎的智勇与爱国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5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