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2025/10/09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的教学反思(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篇1

1.寓数学学习活动于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

在课中充分发挥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开放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学习“自己的数学”。

探索事物中的隐含的数量规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利用数学标出方块不断增多的数量变化,帮助学生找出方片递增变化中的规律,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找规律方法。

《标准》指出:动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有效的课堂学习方法。所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找规律,不如让学生动于摆一摆体会得深刻,前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想,而后者却主动的探索!

所以在呈现例题时,让整个找规律的过程开放而富有挑战性,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兴趣都在悄然地成长。

3.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并放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教学中对学生出现和各种合理化推测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充分相信自己,树立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篇2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1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篇3

《找规律》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材新编入的内容,安排的是周期问题。周期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结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的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周期问题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并且能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象无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周期问题。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结合教材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用画图、摆图、计算等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将多种方法逐步优化为计算这一种方法,学生能根据规律计算出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是学生的作业情况却出乎我的意外,让我大失所望。

错例再现:

题1、幼儿园的小朋友做传花游戏,12人围坐一圈。从1号按顺时针方向向下一个人传花。当传了30次时,花应该在几号小朋友手里?

全班学生竟无一例外的是这么解答的:解:30÷12=2(组)……6(个) 答:花应该在6号小朋友手里。

题2、我国民间的12生肖依次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小明出生那一年正好是马年。你知道当他30岁时是什么年吗?

解答:30÷12=2(组)……6 答:他30岁时是蛇年。

……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自我感觉良好与作业中的诸多错误形成巨大的反差,促使我不得不对教堂进行深刻地反思。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是“看”规律而不是找规律,从而导致了学生解决周期问题的感觉是“看似简单,而往往是做错了自己还不知道”。 学生的作业是反映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追本溯源,教师教学中隐藏的问题是:学生只会机械的照搬例题中的解题步骤,思维肤浅,对文本的理解缺乏深度。教学中规律直接呈现,以至在解决问题时跳过“找规律”这一过程,最终导致学生解决问题时不分析规律是什么,只注意到一个周期中一共有多少个图形或物体,没有认识不同物体或图形的具体排列顺序,就草率解决问题,从而导致错误。没有在具体的`问题中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学生“看”到的是表面的假规律,做错也就是不足为怪了。

如何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真正的“找”规律,并且能找到、找正确规律,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为灵活、更为深刻呢?我认为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习题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感,呈现变式,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习题设计要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找规律与解决问题同是这课的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应有层次性的呈现不同的周期现象。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的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综合练习;从单纯的图形排列周期规律到文本叙述结合图形的周期规律,再到纯文本叙述的周期规律,让学生体验规律的多样性与隐蔽性,充分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同时,教师教学中应把握度,规律太明显和太隐蔽都不利于学生养成动脑找规律的习惯。

2、采取多种方式,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

例题中的规律较明显,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规律。过分容易让教者、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很容易疏忽找规律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学习例题时得心应手,而解决问题时却无从下手或是容易出错的原因。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学。”对于小学生而言,“做”数学远比“看”数学有效得多,因为“做”中学能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更为丰富的直接经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采用划一划、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充分让学生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发现规律的本质,以提高解决周期问题的能力。

(1)画周期。题目中呈现若干个周期,规律较明显,这时可让学生用笔画出一个周期,从中认清周期中的相关信息。

(2)用符号表示周期。让学生把题目中描述的周期规律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出来,在文字与符号建立对应关系。学会用符号表示数学信息,这也是一种找规律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同时感受、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

(3)写周期。有些问题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规律不直接呈现出来,而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限,思维基于直观,有时不能一下子认识规律的本质,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让学生写一写周期,可将周期中各个物体的排列顺序、数量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为学生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提供了保障。如题目:伸出你的左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2、3、4、5,接着反方向数6、7、8、9。周而复始,当数到56时,在哪个手指上?学生很容易被文字叙述的表面现象迷惑,以为一个周期物体的数量为5。通过写一写,可正确解答, 56÷8=7(组) 即当数到56时,在食指上。

三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篇4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本节课预备给学生充分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广泛交流自己的发现,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变化。

“简单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这一节课,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画一画”这一活动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规律,进一步提高找规律的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此外,学生通过“摆一摆”,自己创造规律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在小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