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2025/10/10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要点,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先欣赏几幅图片,你知道他们是哪部作品,哪些人物的相关故事情节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分别是桃园三结义、望梅止渴、和青梅煮酒论英雄)其实《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今天我们就再来了解一位三国中的人物杨修,看看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资料

1、《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罗贯中:生于1330年,卒于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三国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在创造,以史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借述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2、背景和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从战争发展的角度上看,当时三国交战,曹操率大军攻打蜀国,兵败;蜀军追击,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退兵驻守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三、朗读感知

1、疏解字音

肋号令数讫绰

2、解释词义

适忌晓然但即

3、翻译重要语句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曹)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曹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4、题解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疑问?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杨修死的.直接原因:惑乱军心直接事件:鸡肋事件

四、思考

1、除了鸡肋事件,文中还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每件事发生时,曹操有什么心理反应?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这些事吗?

2、这几件事的类型一样吗?在叙述上运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3、通过这几件事,你认为杨修是个怎样的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五、拓展延伸

1、历史上的曹操

2、《三国演义》中对杨修的评价讨论

六、讨论

杨修的死,有人认为是杨修自己造成的,有人认为是曹操的原因,你认为呢?

谈谈你的启示

七、作业

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2、了解课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

问题导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小诗:(小黑板出示)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是评价历史人物杨修的,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那么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第18课《杨修之死》。

二、探讨新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2、围绕着曹操、杨修之间的矛盾冲突,选文讲了七个小故事,下面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故事拟一个小标题,再选择你喜欢的小故事到台前用自己的话复述。

3、指名分别复述故事。要求:复述简洁完整,要讲清杨修的表现和曹操的态度。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1)鸡肋事件

(2)园门阔事件

(3)一盒酥事件

(4)梦中杀人事件

(5)藏吴质事件

(6)试才干事件

(7)作答教事件

4、在这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它六件事则写杨修被杀的原因,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5、那么本文从全篇来看属于哪种叙事方式呢?

师明确:本文先写杨修被杀,然后插入杨修以前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最后再接上开头,写杨修被杀后曹操兵败及厚葬杨修的事。这种记叙的顺序叫插叙。这样安排记叙顺序比直叙更引人入胜,曲折多姿,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

6、通过刚才同学们讲的这几个小故事,我们来总结一下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曹操:虚伪奸诈,老谋深算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师总结: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通过他所做的事表现出来的.,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是本文的又一写作特色。用典型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三、拓展反思

1、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有哪些?可以从不同角度找答案。学生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

2、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呢?

3、杨修之死令人感叹,如果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写两句对仗整齐的碑文,你怎样写?

示例1: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

示例2: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四、总结全课

《杨修之死》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悟,如:选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历史的无情,政权相争的残酷,人性的丑陋,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三国演义》如甘露琼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搜集有关曹操的材料,以“曹操形象之所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

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Ppt出示:重点字词。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2、杨修的“真知——”可以从文中哪些事情上看出来呢?请快速浏览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Ppt出示:破解门中“活”、破解一合酥、破解“鸡肋”口令、破译操梦中杀人真相、破译操试子才干、破译操问军国大事。

师:杨修既能猜心事,又有洞悉才能,还料事如神。所以后人有诗赞曰:

Ppt出示: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3、真知?真不知!

师:难怪夏侯惇感慨——

生:“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师:是啊,“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可真算曹操的知己。然而曹操却对这位知己动以杀心,最终杀掉了他,徒留后人很多感慨。如此说来,杨修“真知魏王肺腑”吗?

生答:不知

师:何以见得?

1、明确:“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对于杨修的多次犯忌,曹操有怎样的心理反应?请看屏幕:

Ppt出示:

杨修的表现曹操的反应

破解门中“活”——心甚忌之。

分食“合”中酥——而心恶之。

道破梦中杀人真相——愈恶之。

密告簏里藏人事件——愈恶之。

教授曹植斩杀门吏——大怒,亦不喜植。

预设答条蒙欺孟德——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破解口令,擅自行动——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师:杨修所做的事情引起了曹操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矛盾冲突逐步激化,致使曹操最终借军法斩了杨修。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实际上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

2、而此时,死神也悄悄地向他走来,34岁的杨修,命丧九泉。可怜、可悲、可叹啊!杨修的悲剧,我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性格的悲剧。那么,杨修到底有着怎样的性格?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解读杨修的性格呢?

Ppt出示: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

——葛红兵(文学批评家)

师:请同学们圈点出那些能表现杨修性格的词语,小组合作交流,品析杨修的.性格,一会一起分享。

明确:“便、竟、径、指而叹”

(学生分析,教师引导,启发。)。

师:刚才的品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疏放不羁的杨修。而文中的曹操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用简洁的语言点评一下。

生点评:一个阴险残忍、虚伪多疑、狡猾奸诈、老谋深算的曹操。

3、探究杨修之死因

师:小说中的曹操被固化为一个奸雄,其实,在历史上,睿智的曹操爱才如命,求贤若渴。有陈琳为证,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可是曹操知道他特别有才,因而在打败袁绍以后不仅没有杀他,还收为己用。

师:那么,一个爱才之人为何屠杀有才之士呢?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看屏幕:

Ppt出示: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明李贽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易中天《品人录》

师: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是否赞同?如赞同,请从课文或小说中找出依据;如不赞同,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学会思索)

四、结束语: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老师心情很是沉重,我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也思索了很多,常情不能自已,于是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Ppt出示:曾经的风流才子,当年的刀下冤魂,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智慧之心,焉能度他人之腹;锋芒太露,怎能避他人之妒。聪明一时,反误了卿卿性命;韬光养晦,或许能颐养天年。斯人已逝,后辈扼腕需谨记,人可聪明,但恃才逞能不可取,三思后行,惟谦虚谨慎大智慧。

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