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2025/10/11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1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2

再次捧起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带给我的依旧是感动,是钦佩。书中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吸引,甚至潸然泪下。没有夸夸其谈,书中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言语之间是种幸福的味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快乐的校园生活。第一次读《爱心与教育》是在大学校园,当时立志做一名教育工作者,为祖国培育花朵。第二次读是当班主任那会,喜欢现学现卖,看到李老教育学生比较共鸣的方法立马为我的班级所用。现在是第三次读,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摄”,每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关心、关注、关爱,可是长久的对需要爱的人施之以爱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然而,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爱心与教育》中,以手记的开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施爱育人“的感人故事。在阅读过程中,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真诚的爱的回报,每幕都让我为之感动,不断的引发我思考在“爱心和童心”这部分的描述中,引起我共鸣的是:“当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颗爱学生的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正如书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我们每一位教师,如果你是爱学生的,就必须有一种能力—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世界,而非颐指气使、强行命令。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们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的。我认为,我们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爱心与教育》,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看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读书是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3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

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

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

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

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运的。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4

这个暑假读完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爱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与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的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在恰当不过了!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在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有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5

春节期间我认真阅读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的教育手记,使我感染最深的是培养“优秀学生”六大方法。目前我国有幼儿和学生三亿左右,在这样一个广大的群体中,必定有众多的“优秀学生”。由于独生子女传统观念改革开放等原因,在这些优秀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因素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要把“优秀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优秀学生,教育界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教师就是一线的操作人员。

“优秀学生”首先要树立志向。凡是“优秀学生”智商较高,他们的成绩是优秀的,但他们的志向不一定十分明确,做教师的要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树立鲜明立场,正确的理想,这就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首要目标。

其二是正确引导“优秀学生”认识自己,凡是文化成绩好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最聪明,高人一等,尤其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更为突出,所以要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如与少年英才作比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分析自己的优缺点,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三是教育“优秀学生”保持童心,少年儿童具有纯朴善良的本质,但“优秀学生”随着因成绩好,荣誉多、表扬多而产生骄傲自大,心胸狭隘的现象,做教师要让他们与班级里的学生平等相处,让他们看到文化成绩一般的学生,热爱劳动、关心班级、帮助同学的优良品质,又可以让他们体会和同学融洽交往的幸福感,逐步淡化他们的“优生”意识,成为同学中的`普通小伙伴,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

其四是激励“优秀学生”超越自我,这对少年儿童来说是比较难的,那就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来分析认识,例如某一次测验得了96分,而丢掉的4分是基础分,按理来说是不该丢的,说明自己粗心大意,轻视了基础的东西,让学生万事细心认真,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五是优化“优秀学生”的受挫心理承受力。“优秀学生”一但受到挫折不能正确对待,心理素质比较差,要让他们正确认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可以通过下棋等娱乐活动形式,从失败中重新站立起来,做一个坚强的儿童,而不被挫折和失败而击倒。

其六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般情况下少年儿童很难做到,其实不然,平时的教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有一些“优秀学生”提出一些被教师认为是意想不到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击打三角铁,手握住三角铁后击打的声音不响,这看来是一个小问题,但牵涉到声学的知识。音乐、声学本来是一个系统的,那应该正确对待、师生讨论、研究或在课后认真探讨,让学生认识到新的知识,若有更多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看学生的思路会更宽、知识面就会广,创新的意识很自然地会在少年儿童的心理养成。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把下一代培养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天职,在三亿左右的幼儿学生中通过教育,正确引导,肯定会有成千个科学家产生,肯定会造就千百万个国家栋梁,那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