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篇1
一、说教材
《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它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说明性的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运用——科学家通过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出了蝙蝠能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写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2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4-7),写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8),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本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是按照先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来解答,讲清一个道理的方式来叙述的。
本文属于常见的说明性的语言,读来清楚明白,向我们朴实、准确地介绍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其间语言也不乏准确生动,为说明性语言增添了不少色彩。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具备了初步的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因而让他们先学后教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的选择。但是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依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向着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而学生对本文如何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作为教者的我们帮助学生建构感性的认知世界,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从而达到积累、运用就成为教学的重点。本文最大的教学价值就在于训练学生理解蝙蝠探路与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简析,基于对学生年龄特征的估计,以及针对编者编排意图的揣摩,本课的教学我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会认7个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目标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目标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弄懂人们是怎样从蝙蝠的飞行受到启发,发明雷达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蝙蝠探路和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三、说教学理念
(过渡语)对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主要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重在学语习文,得义又得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打算立足工具弘扬人文,采用以读为本、以生为本,紧扣语言文字,读读议议,品读揣摩,充分展示学习语言的过程。教法即学法,针对本文我认为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读文找据,合作交流能有效地理解蝙蝠和飞机之间的联系达成教学目标,最终让整堂课呈现整体性、情感性和人文性,让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
四、说教学流程
(过渡语)我带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为了更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上好语文,真实展开我的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板块。
(一)导入板块
图片导入,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1.师:大自然是人类灵感的源泉,从动物身上人们得到了很多启示。比如根据根据鲸鱼发明了潜水艇,根据蜻蜓发明了直升机。
课件出示:出示图片(鲸鱼、潜水艇、蜻蜓和直升机)
2.读了课题,同学们肯定会有疑问:是什么东西在夜间飞行呢?夜间飞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板书:夜间飞行的秘密)
设计意图:
通过课题来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交流预习,读文识字
1.请同学们听范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的字音。
学生边听课文,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教师指导读写生字。
课件出示:
1、会认字:蝙、蝠、即、锐、系、铛、绳、证、障、碍、荧、屏
认读方式(开火车拼读、去掉拼音单独读,齐声读)
2、蝙蝠、雷达、蚊、子即使、避开、敏锐、科学、横七竖八
认读方式:单独读,师强调重点生字读音,女生齐声读,男生齐声读,全班一起读。
3、学习多音字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读一读:放学的路上,我看见一位阿姨在给小明系(jì)鞋带,心想他们一定是母子关系(xì)。
4、会写字:蚊即科横竖绳系蝇证研究达驾驶
(生字归类、偏旁加熟字、形近字辨析)
(1)教师重点指导易混字、易错字。如:“即”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字形,左边上面不要多写一点;“究”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九”,写的时候要和“挖”的右半部分区分开来;“驶”右边是“史”,不要写成“吏”。
(2)认识多音字“系”:系鞋带(jì);系列(xì)。
(3)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生字的写法,互相听写几个生字,并互相订正。
三.齐声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根据提示完成。
(1)生读课文,并尝试概括主要内容。
师指导:要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看课文题目,再根据题目去找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在找它们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找文中的重点句子,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改写,我们就可以概括主要内容了。
(2)请同学们找出重点句子。(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通过对这个句子进行改写,我们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说一说?
生改写句子,并交流自己的答案,师总结。
主要内容: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这个环节层层深入,先从字词入手,然后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文章主要意思,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板书
6、夜间飞行的秘密
蝙蝠雷达蚊子即使避开敏锐科学横七竖八
绳子系着铃铛苍蝇证明研究障碍荧光屏驾驶
主要内容: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这个环节层层深入,先从字词入手,然后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文章主要意思,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当堂检测
六、作业布置
1.本课你认为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生字和词语规范的书写到作业本上。以下词语:即使、横七竖八、苍蝇、研究和证明写一个优美语句。
2.给下列生字组词。
蚊()即()科()横()
竖()绳()驾()蝇()
六、《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这篇文章介绍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自主识字。
对于生字的教学,我主要是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在识字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学和小组活动解决生字词。为了防止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我还进行了易错字和易混字的指导。这样双管齐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就会更加准确,成就感也就更高。
二、层层递进,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先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为下节课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在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剖析、整合。让学生对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原因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对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的了解。
三、提出质疑。
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我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这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后练习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想办法自主解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篇2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篇3
一、文本分析
《夜间飞行的秘密》讲述了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原理,与蝙蝠探路相类似。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把科普文安排进提问策略单元的原因,应该是科学类文章介绍的知识,本身就包含着孩子的未知,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是教提问方法的好载体。
首先要明确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目的。本单元的教学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提问的策略方法,绝不只是简单知晓课文内容。但提问的目的,是想通过提问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习策略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以课堂上也不能置内容于不顾,为了习得策略而纯粹罗列方法。就好像鱼之于水,能力是在边读边问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长期这样的训练就会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这是一个水乳交融的过程,阅读策略教学决不能脱离文本教方法,更不能为提问而抛弃对内容的理解。
再梳理本单元的编排思路,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夜间飞行的秘密》承接第一课,继续练习针对局部和全文提问,同时还要学习从写法、启示不同的角度提问,并能分类整理问题,借助问题理解课文,为第三篇《呼风唤雨的世纪》学习筛选问题做铺垫。针对内容的提问符合学生已有认知,人人能问。针对启示和写法的提问稍难,尤其是探讨作者写作的密码普通孩子都想不到,这就是学生的生长点,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伸展。
如何教学生从写法的角度提问呢,我们不妨从文体入手。
科普文介绍科学知识,本是严谨的,理应言简意赅,直接了当地陈述。作者却运用设问、“像没头苍蝇似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问句结尾,介绍实验时生动具体的细节表述等。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与已有认知不一样的地方,找到这样的`特别处,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咀嚼,探究作者的表达意图,以提问撬动思维,以问题促进对内容的理解,最终实现读写能力的螺旋上升。
二、学情分析
这是统编教材小学阶段暨三年级预测单元后安排的第二个阅读策略单元,作为本单元的第二课,如何提出自己的真问题,还得基于第一课的良好铺垫方能进阶。针对内容的提问在学生认知范围内,较熟悉,学生都能自然生发针对内容的提问,但是针对写法和启示的提问则需要重点学习。
针对写法和启示的提问是难点,而针对写法的提问又是重中之难。根据课标要求,中年段阅读教学应以段落训练为重点,所以从写法角度的提问重点关注作者句段修辞的表达,集中在2-5自然段的相关处处理,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从全文布局上思考提问。教学时老师先引导和示范,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把文句内容用简短的句子表达,与原文对比阅读,启发学生思考提问,作者为什么舍简就繁选择这样的形式,这样表达好在哪儿,再阅读体会,交流收获,真正实现以提问促进课文理解。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难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读准多音字“系”,“蝙蝠”等生字词。
2.能阅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3.能初步感受提问的不同角度,借助清单分类整理。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收获。
①提问:经过上一节课的提问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②学生回顾阅读时可以针对局部提问,也可以针对整体提问。
(2)边读课文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出示学习任务一: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把问题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课文相应的位置。
②学生默读课文并批注问题。
2.分享自己的问题,相机引导关注“学习伙伴”的问题,说一说: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预设:“学习伙伴”提到“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受到了动物的启发”,这让我想到了,提问不仅可以是针对课文内容本身,还可以是课文以外相关情境的思考。
3.学生默读课文,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并批注下来。
板块二:问题梳理,感知多角度提问
1.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将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在小组问题清单上。
(3)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习情况,帮助解决部分问题。
2.引导学生对比问题清单,分类梳理问题
(1)过渡: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也试着解决了其中一些问题。大家请看,陪伴我们一起阅读的“学习伙伴”也整理了一份小组问题清单,是否能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呢。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清单的三个角度
探究“内容”
①出示问题:无线电跟超声波是样的吗?引导思考:这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
②学生交流:“无线电”和“超声”,是來自课文中的两种事物。这个问题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来的。
③小结:我们在读时,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探究“写法”
①出示问题: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②引导思考:这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
③小结:这个问题是针对“写法“提出来的,因此,针对课文的“写法”,我们也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
探究“启示”
①出示问题:飞蛾、萤火虫、猫头鹰,它们在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吗?你能仿照这个问题提问吗?
②引导思考:这样的问题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呢?
③小结: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也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
阅读时通常可以从“内容、写法和启示”这三个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当然,省略号也告诉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提出问题。
(3)小组合作,分类整理
①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有针对性地从不同角度提问。
②小组交流,把小组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按三个角度分类,填入表格。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分类整理出小组问题清单。
2.能从不同角度提问,根据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启发引导,学习“写法”提问
1.导入新课,自主探究
(1)出示小组问题清单,引导学生对比发现:看看表格中呈现的这些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内容”方面的问题有很多。
预设2:“启示”类的问题很有趣。“写法”类的问题太少了。
(2)教师示范从“写法”角度提问。
出示第二自然段语句: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要想了解其中的秘密,我们可以从蝙蝠说起。
①抽读,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
②教师示范提问:作者为什么不像你这样直接陈述,而要一问一答,用设问呢?
这是我的问题。想知道我是怎么从写法这个角度提出这个问题的吗?
③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科普文的认知。
③小结:对写法提问,可以关注课文的表达里与我们对科普文的想象不一样的地方。
(3)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专门针对写法角度提问。
预设1:作者为什么把蝙蝠比作无头的苍蝇?
预设2:作者为什么要自问自答呢?
板块二:筛选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1)全班交流,筛选问题
从内容、写法、启示三个角度各筛选出一个问题,为深入学习做准备。
问题1:蝙蝠夜间飞行与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有什么关联?
问题2:课文为什么要详写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问题3:生活中还们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示?
(2)集体研讨预设问题1
①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说一说:蝙蝠是依靠什么在夜间飞行的?
②引导学生议一议:飞机夜间是怎样飞行的?
③小结: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的配合,飞机夜间飞行是受到蝙蝠飞行启发,靠雷达、无线电波,显示屏的合作完成的。
(3)集体研讨预设问题2
①出示课文第三至七自然段,提问:课文一共有8个自然,其中用了5个自然段介绍蝙蝠,为什么?
②学生重点学习第四至五自然:先自读,把关键词填写在表格中,再同桌相互说一说实验过程。
③填表后思考: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为什么详写第一次实验略写后两次实验呢?
教师小结:科学家做的三次实验准备是一样的,为避免啰唆重复,就不必把后两次实验详写出来。但这个实验过程很有趣,详细记述出来,不仅能促进我们全面地理解文章,也让我们对这篇科普文的学习更感兴趣。
(4)集体研讨问题3
①谈话:科学家利用超声波发明了雷达,实现了飞机的安全夜行,在生活中它还有哪些用途呢?你们知道吗?
生交流。
这么多地方都要用到超声波,生活处处有科学啊。
科学家们从生物身上还得到了哪些启示,创造了哪些新技术,发明了哪些新科技呢,你知道吗?
②学生交流已知的仿生学知识,其他同学就发言同学交流的话题,提问交流。
预设1:我知道对蜻蜓飞行原理的探索促进了飞机飞行稳定的研究。
预设2:潜水艇的发明和鱼的沉浮有关。
预设3:潜水服的流线型设计从鲨鱼身上得到了启示。
③小结: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仿生学的知识。
(5)小结: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理解了文章内容,还从课文中受到启示,想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体会了阅读科普文的乐趣。
过渡:从不同角度提问,大家有没有真正掌握呢?接下来我们要接受一次检阅。
板块三:及时巩固,迁移运用
(1)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第三题,练习从不同角度提问
①学生默读课后材料《他们是茎,还是根?》,边读边写下自己的问题。
②学生自主进行问题分类。
(2)小组交流,对问题进行整合和梳理。
(3)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相互评价。
(4)推荐课外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提问策略
板书设计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指标]
1.洽商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谈判写14个生字,洽商写"雷达、蚊子"等12个词语.
2.学洽商从不同角度提问.
【语文要素】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学磋商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指标]
1.磋商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洽商写14个生字,洽商写12个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
3.学洽商凭单课文内容来提问.(重点)
一、识字导入
1.教师板书"我磋商写"中的"蝙蝠",出示蝙蝠图片,提出问题:"你们认识它吗?"指名学生回答,强调字音,并指导书写.在学生书写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1)"蝙蝠"二字都是虫字旁,它是昆虫吗?
(2)蝙蝠谈判飞,那它是鸟吗?
(3)蝙蝠是什么类的动物?从哪得知呢?
2.刚刚我们认识了蝙蝠,那么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检看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检看预习.
(1)学习生字词,重点学习"系"的读音、"即"的书写.学生读词、写字,同桌互查.
(2)解说一个重要的双音节词:字据课文内容阐释"秘密"一词的含义.
2.了解课文大意.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吗?
课文大意:科学家在反复试验中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三、提问角度:字据课文内容提问
1.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生1:为什么文章一起笔就写"清朗的夜空"中飞机在航行呢?(这是一种对假设的情景进行描写作为文章开头的方法,既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笔法,又顺利地引出了"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话题.)
生2:文中两次设问"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两个设问重要吗?(是的,它们很重要,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这两处设问前后关联,逐层深入,引出课文的重点内容:蝙蝠是如何探路的、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生3:怎样结合"蝙蝠"的生理特点来解说"雷达"的科学原理呢?(原来,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2.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利用问题清单,发现提问角度:"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看来是经过认真思考后提出的让我们去分享更多的问题,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并罗列问题清单.认真阅读自己小组的问题清单,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凭据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同学们都很聪明,可能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熟悉的一种提问角度."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