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竹节人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竹节人教学设计 篇1
《竹节人》所在单元为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这是教材编写上的历史性突破,承袭了前面“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这三个阅读策略单元。单元导语是著名作家杨绛的一则名言: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强调了读书要有一定的目的,由浅入深,慢慢琢磨,必能达到一定的造诣。
《竹节人》是一篇散文,共29个自然段,以回忆性的文笔通过对“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感受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特别是通过孩童眼睛描述了老师也加入斗竹节人这一童年趣事,将斗竹节人的乐与趣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欲罢不能,进而产生强烈的继承情感与动手制作的冲动,有效体现出“通过事物表达自己真实情感”这一要素。作为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第一课,《竹节人》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个阅读任务,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一)故事情节层层深入
首先亮明是小时候的事情,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阅读欲望,接下来给出主题:“有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童年的一段小事就这样呈出在学生面前。此时的文字犹如一条涓涓细流,汩汩而来。做竹节人,玩竹节人层层递进,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了作者对竹节人的喜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竹节人的乐趣,自然而然产生创新、实践的冲动与想法。
(二)阅读任务层层递进
课前导读中直接根据课文内容呈现了三个阅读任务。这三个阅读任务由物到情,情中见人,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这一语文要素。轻而易举的体现了“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又一个语文要素。
(三)阅读策略层层整合本单元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个阅读策略单元中的最后一个,它承担着对前三个阅读策略单元的总结与提升的作用,也承担着推陈出新的作用。可通过单元导语,课前任务,课文内容,课后习题整体组合,前后联系,逐步呈现“有目的地阅读”这一主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的阅读和表达双线并进。
自主学习“豁、凛”等16个生字,随文读准20个难认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有目的地阅读,完成三个阅读任务。体现“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语文学习要素。
学生准备:分学习小组、共读一本课外书、猜想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教材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
板块一:初读课文,形成任务
活动1:读书交流
1.读书交流:最近班级都在读什么书?对书中什么内容感兴趣?是怎么读的?
活动2:初读课文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用这个阅读策略来读《竹节人》这篇课文。
2.猜读课文:猜一猜课文写什么?
3.初读课文:借助学习单第一版块内容,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容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写到黑板上,和同学们交流。
活动3:形成任务
1.把握内容:联系猜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讲黑板上写的词语。
2.学习字词:汇报交流生字、新词的学习。
3.形成任务:同学们对课文的哪些内容感兴趣?读一读课文导语的内容,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三个任务。
板块二:选读课文,完成任务
活动1:自主阅读
1.交流方法:要完成第二个任务,我们该怎么读?
出示: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的句子,读一读,把体会到的乐趣简要地写一写。
3.小组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出示交流要求:
(1)我关注的内容是()竹节人,最感兴趣的是第()自然段(读有关句子),我体会到的乐趣是()。
(2)对这个内容,我要补充!我体会到的乐趣是()。
活动2:汇报交流
预设一:做竹节人的乐趣
1.交流做竹节人的内容,体会其中的乐趣。
2.相互补充交流。
预设二:玩竹节人的乐趣
1.交流玩竹节人的内容,体会其中的乐趣。(玩竹节人虽然简单,但让人乐此不疲,其乐无穷)
2.相互补充交流。
3.欣赏玩竹节人的视频,体会朗读。
预设三:创新玩竹节人乐趣
1.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说说自己体会到的乐趣。
2.相互补充,体会朗读。
板块三:自主选择,完成任务
活动1:交流方法 1.选择任务:刚才我们完成了任务二,还有两个任务需要我们去完成。那么,怎样完成这两个任务呢?我们来看看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样交流的,读一读。
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可以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交流方法:你想完成哪个任务?打算怎么读?
3.自主学习:为了帮助同学们完成任务,老师给同学们设计了表格,填一填,做一做。
活动2:交流分享
1.谁愿意做竹节人的传承人,向大家来介绍竹节人制作指南?是怎么完成的?
2.观看视频,随着时代的发展,竹节人在材料和做法上也有了改进,到竹节人制作现场看一看。
3.我们都可以做竹节人传承人,课后试着做一个竹节人,下节课我们接着讲讲老师的故事。
竹节人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竹节人的制作方法。
2、品味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无限乐趣,了解老师与竹节人的故事。
3、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做竹节人的过程,感受斗竹节人的快乐;品味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根据阅读目的,确定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一)出示传统玩具:同学们,大家看老师手里的是什么?(依次出示沙包、抓子儿)想一想你最喜欢什么玩具?(变形金刚、拼装玩具、毽子、跳绳)
(二)展示一些手工老玩具的图片,如抓子儿、跳皮筋、弹球儿等,由此导入本课课题。同学们,这些老式玩具你们认识几个?乍看上去,这些玩具虽然显得简单粗糙,但它们却是那个年代孩子们的最爱,都给孩子们留下了珍贵的快乐记忆。玩具永远是孩子们的朋友之一,特别是在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那些手工玩具就显得格外珍贵了。
(三)大家看,老师手里又是什么玩具?(出示竹节人)让我们继续去《竹节人》中,发现它的乐趣。(板书:竹节人迷)
二、梳理文本理清脉络
(一)师生共同回忆文章脉络,采用略读的方法回忆文章情节,并出示略读的定义,加深对阅读方法的理解。(板书:脉络略读)
(二)教师提出问题:本课与以往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生观察文章开头部分,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学生带着不同的任务,应该怎样阅读这篇文章呢?(板书: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方法)
三、深入研究完成任务
(一)任务一:
抓住“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的课后提示,教会孩子如何运用浏览的方法,迅速找到目标内容。
(浏览是一种有效阅读的方法,浏览分为扫描式和跳读式两种。扫描式,即选读,要求在阅读中迅速扫视,选取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跳读式,根据一定的目的,舍弃一部分不读,只快速阅读相关的部分。)(板书:制作浏览)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任务单一《玩具制作指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了解竹节人的制作方法。
3、教师对有关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玩法进行系统的总结。
4、播放有关竹节人制作的视频,让孩子利用更加直观的方法,了解竹节人的魅力。
(二)任务二:
抓住“‘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的课后提示,教会孩子如何运用精读的方法,挖掘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精读,就是要仔细地、反复地阅读,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解和体会,全面地掌握文章的内容、中心及表达方式、写作特点,包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等,以达到阅读的目的和要求。)(板书:乐趣精读)
1、从整体入手,分析文章中各个环节中可能有哪些备份突出了竹节人给人们的'乐趣。让孩子们各抒己见,说说对于每个部分的内容理解。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们理清了竹节人的乐趣可能在于:做竹节人、装饰竹节人时的词句;斗竹节人时有趣、快乐、投入的部分,想象竹节人惊心动魄的“搏斗”场面;上课时,孩子们依然意兴不减;老师玩竹节人时专注的样子。
3、分析上述内容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4、品味写法词句和片段,根据提示完成任务单二。
5、师生分析主题内容,在做竹节人和玩竹节人中,有哪些内容体现出“乐趣”。
(三)任务三:
1、抓住“为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我主要关注了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课后提示,教会孩子如何运用复述的方法,把握事情的主要内容。
(运用之前学过的“复述”的方法,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清楚,故事就能讲的清楚明白)(板书:故事复述)
2、重点阅读了第21—27自然段中与老师相关的部分。
3、学生思考问题:分析老师和孩子对竹节人态度和心情的变化?
四、拓展延伸
动手做一做:制作一个属于你的竹节人。
竹节人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竹节人》是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竹节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迷上了斗竹节人的游戏,在文中,作者既写了做竹节人的方法,又介绍了斗竹节人的玩法,尤其回忆了上课时偷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这篇课文妙趣纵横,极富乐趣,语言诙谐幽默,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2、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领悟作者介绍游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从作者的描述中,体会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题
1、谈话导入:童年,是一个人最美好的记忆。陪伴我们童年的玩具有哪些呢?你对这些玩具熟悉吗?(师出示玩具图片)而一位叫范锡林的作家,他小的时候家里穷,家里没钱给他买玩具,他就和小伙伴自己动手做玩具,他做的玩具叫竹节人,作者是怎样玩竹节人的,围绕着这个竹节人又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竹节人》。
师板书课题:竹节人
生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
师:先听老师介绍一下作者范锡林,范锡林笔名雪凌,江苏靖江人。1968年,赴靖江市靖南村插队务农,后历任靖江团结中学教师,靖江中学教师,靖江市文联副主席,专业作家。作者的武侠小说独树一帜,独创一格,十分有新意。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少年传奇小说和童话作品的创作,并有“范锡林少年大传奇系列”出版。
3、师动情述说:作者的童年虽然没有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精美的玩具,但自制的竹节人却给了作者无限的乐趣,竹节人是作者美好的回忆,甜美的情结。那竹节人是怎么做的?又是怎样玩的?作者围绕竹节人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玩具引入课文,既调动学生积累的资源储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围绕题目作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既易于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又最快地触摸到文本的核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蹲风靡俨然破绽颓然沮丧前功尽弃挖空心思叱咤风云别出心裁技高一筹弄巧成拙作鸟兽散虎视眈眈津津有味忘乎所以心满意足化为乌有
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3、梳理全文结构。
思考: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2):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是自己做玩具,有一段时间,我们迷上了斗竹节人。
第二部分(3—17):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以及玩法,突出了斗竹节人给“我”的童年带来的快乐。
第三部分(18—29):写“我”上课时偷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竹节人,下课后,“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竟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回答。
师展示:《竹节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迷上了斗竹节人的游戏,在文中,作者既写了做竹节人的方法,又介绍了斗竹节人的玩法,尤其回忆了上课时偷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安排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教师适时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适时点拨,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的热情。此外,教师在读后梳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分段及概括段意。
三、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第1至2自然段,想想:从第一部分里,能知道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第一部分直接点题,揭示“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迷上了斗竹节人。
3、思考:这样的开头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的开头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了下文。
师过渡:那竹节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是怎样做的呢?斗竹节人的游戏又是怎样玩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二部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文本的阅读兴趣,在问题的牵引下,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又巧妙地引出下文的教学。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第3~17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的呢?
指名回答问题。
出示课文片段:把毛笔竹竿锯成寸把长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课件展示竹节人的图片,再指名读这一段。
2、出示: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儿则生意特别好。
请学生交流读书体会,说说这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指名回答。(言外之意是“我”瞒着妈妈把毛笔都用来做竹节人了,不仅仅是“我”,其他小伙伴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卖毛笔的老头儿生意特别好。)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斗竹节人的游戏非常好玩?
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的结论:
(1)斗竹节人的“古战场”有趣。
师:斗竹节人的“古战场”就是这些破旧的课桌,课文是怎样描述的呢?
生回答,师展示: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师这句带有夸张色彩的句子写出了课桌的破旧,正是这样的课桌反而成了我们玩竹节人的好场所。
(2)竹节人的样子有趣。
师:玩游戏时的竹节人是怎样的呢?
生汇报: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有时其中一个的线被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师:这几段中描写竹节人样子的词句有哪些呢?(静立不动的样子: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呆头呆脑的傻样子;动起来的样子:手舞之、身摆之、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从作者对竹节人的描述中可见竹节人的有趣。
(3)竹节人的装饰有趣。
师:竹节人有哪些装饰特别有趣?
生汇报,师总结。
师:在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孙悟空的金箍棒;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缕红丝线做一柄蛇矛;还有同学别出心裁,给那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就的脑袋,做了一顶纸盔甲。
4、师小结:在作家的笔下,竹节人变得有血有肉,仿佛真的成了一名壮士,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在问题的牵引下,课文的层次感更加的清晰,同时教师的梳理更容易使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浓浓童趣。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第18~29自然段,想一想,围绕着竹节人发生了怎样的趣事呢?
指名读这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
2、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和同学们对玩竹节人的痴迷?
生汇报,师梳理:
(1)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黒脑袋,攒着观看,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而作鸟兽散。
(2)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作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3)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3、老师对竹节人的态度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1)一开始,老师的态度怎样?
从“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这些词可见老师对孩子们玩竹节人的做法非常生气,作者诙谐地写道:“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2)后来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也没留意到我们在偷看。他脸上的神情,就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老师的态度则变得全神贯注,忘乎所以,早已沉浸在玩竹节人的快乐之中,多么有趣的一幕啊!
(3)看到这一幕,“我”的心情变得怎样?
师出示:方才的那份小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师:你从这句中读出了什么?
生:读出了“我”心情的变化,原本的沮丧和对老师的不满荡然无存,“我”感到了快乐,因为老师也和“我”一样迷上了竹节人,这令“我”感到心满意足。
【设计意图】文本的语言诙谐幽默,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让人忍俊不禁,教师在这个环节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情绪变化,让学生充分想像人物心理,对人物的感受更加立体化了。
四、总结写作特色,情感升华
1、总结写作特色:
(1)具有夸张色彩的语句,让文章生动有趣。
(2)语言幽默,耐人寻味,暗含言外之意。
2、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透过文本,感受课文的独特风格,深刻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体验。
五、总结全文:
小小的竹节人,是作者美美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生字词要书写美观。
2、写一段介绍玩具或讲述玩具带给你乐趣的往事,题目自拟。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从而积累、迁移运用到阅读类似的文章中去。
七、板书设计
竹节人
做竹节人
玩竹节人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
回忆童年趣事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这节课讲述的知识要点,板书精炼简明,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提炼。精炼的语言,工整的对仗,利于表现文章回味无穷的韵致。
竹节人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和集体交流,品味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美好的童年时光,绚丽多彩、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2、在感受美好童年的过程中,掌握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
阅读本文后学生能在会心的微笑中感受游戏的快乐,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一些评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童年》,背景为学生平时生活照片。
师:看到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你们是否想起美好的童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童年,享受童年的快乐吧!板书:竹节人。
二、潜心交流。
1、谈话带入。
光阴似箭,一晃,我们已经一起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童年,是那么美好!在你们的童年里有哪些有趣的往事赶快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吧!
2、回顾概括。
(1)提炼关键词:
瞧,一提起童年,大伙都有说不完的`话。我们还是先来回想一下作家笔下的童年是什么。课件出示: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告诉了我们她的童年是(怀念向往),费奥多罗夫在《童年的发现》中发现了什么?让我们懂得了童年是(敢于探索),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是(自由快乐)。
(2)总结方法:
你们看,我们抓住了这几个关键词就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抓关键词”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板书(抓关键词)。
3、阅读概括。
(1)阅读文章:
刚才我们分享了作家的快乐童年。其实童年还藏在《竹节人》这篇文章中,请同学们分组去阅读,想想范锡林笔下的童年是什么?
(2)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读写下列字词:
豁威风凛凛疙瘩棍别出心裁技高一筹橡皮雕跺脚颓然沮丧趴屉
字词释义:
豁:裂开。
叉:分开。
俨然:形容很像。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弄巧成拙:想用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作鸟兽散: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散逃离。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悻悻然:怨恨失落的样子。
酣:尽兴,畅快。
鏖战:激烈地战斗。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3)交流概括:
童年是什么?谁能像刚才那样用一个词来告诉我们。《竹节人》——充满童趣(评价:“抓关键词”这种读书方法,同学们运用得真好!)
三、感悟方法。
童年藏在作家的笔下,童年藏在我们的生活中,童年还藏在孩子们的游戏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竹节人》,跟随作者去看看,他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的年代玩什么,怎么玩?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划出最打动你的句子,想想为什么?
1、学生用心品读。
2、读后自由交流,教师相机评价,总结读书方法。
第一,抓句子“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1)你们见过竹节人是什么样的吗?文章的哪一段告诉了我们?
(2)教师课件出示描写竹节人的句子,这就是描写竹节人的。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4)总结方法:你看到了怎样的竹节人?语言文字就像一幅灵动的画面,我们在读书时,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加深对句子的理解。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板书:想象画面)
第二,抓句子“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1)同学们,你们课下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都在干什么?感觉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这部分。
(2)再次读句子,你又有什么感受?
(3)总结方法: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加深我们的读书感悟。这又是一种读书方法。(板书:联系生活)
3、总结:走进竹节人,我们不但分享了快乐,还收获了两种读书方法,想象画面和联系生活。
四、践行阅读,推荐阅读。
校园的生活丰富多彩,难以忘怀。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我们的童年更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是啊,童年是多么令人向往!童年,正是一首这样绮丽的小诗,指名有感情地朗诵。童年,就像五彩缤纷的梦,醒来还是那样清晰,让人回味无穷;童年就像放声歌唱的小鸟,带着无限的希冀展翅高飞……
走进童年,我们充满了美丽的梦想;走进童年,我们享受着无穷的欢乐!课下,让我们继续阅读童年,可以读读高尔基的《童年》,林海音的《童年乐事》,不让童年的欢乐悄悄溜走,愿你们在快乐阅读中继续享受童年!
【作业布置】
阅读是一种选择,不同的阅读目的,有不同的阅读关注。从下列任务中选取一个,关注课文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介绍或讲述的文字。不少于200字。
1、写一篇玩具制作指南;
2、介绍传统玩具的乐趣;
3、讲述课文中老师的故事。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