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篇1
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悉心体会。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片,对话导入
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
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
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
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五、小结:
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牧羊人,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六、作业布置:
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造者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的牧羊人。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全文,勾画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品读精彩句段,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精神,领会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法国高高的阿尔卑斯山,有一片茫茫的不毛之地。这里曾经有一些泉眼,可是早就干涸了,这里只留下了一些倒塌的房屋和几乎没有生命迹象的废墟。然而有一位老人却默默地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整体感知
1.积累知识
(1)积累重点词语
干涸(hé)坍塌( tān )戳(chuō)酬劳(chóu)山毛榉( jǔ )白桦树( huà )
薰衣草( xūn )废墟( xū )不(毛)之地刨(páo)根问底沉默(寡)言
(2)积累重要词义
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干涸:干枯,没有水。
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2.初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
明确: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地植树造福众人的故事。
3.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明确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一个人住在石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林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最后一次相见87岁,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4.分享与疑惑
(1)我的收获与分享
(2)我的疑惑
预设:标题,段落首尾,结构,人物的补叙,人物的精神……
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相关词语,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主要情节;默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词语;了解小说这一文体特点,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清晰思路,并体会人物形象的魅力,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文中清晰记事的思路,体会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入体会小说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引发对当前环境的深思。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领悟课文清晰的思路,并体会人物形象的魅力,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深刻的内涵。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文是一篇思路清晰、线索明了的小说,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靠着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流着奶与蜜的田园的故事。因为篇幅较长,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默读的方式了解全文,理清课文的主要情节,并通过分析环境描写体会人物形象,进而理解课文深刻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圈点勾画法;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介绍作者):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小说文体知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1、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2、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
3、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4、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3)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5、人物形象一般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表现。
三、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 )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 废墟(xū) 流淌(tǎng) 缝隙 (xì) 琢(zuó)磨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四、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五、小结: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六、布置作业
识记并抄写文中重点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