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2、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3、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4、学会介绍刺猬,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到的本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教学难点:
学会介绍刺猬,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到的本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秋天,是瓜果成熟的收获季节。瞧,图上画着什么呀?
出示《秋枣》图,学生说图意,师引导学生用上动词“挂满”、数量词“一颗颗”,来体现红枣儿的大和多。
引导学生比较词句活动室2(1)的两句句子,体会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能使句子更生动。
学生朗读句子。
2、枣儿长得可真好!想不想摘些来尝一尝?这不,咱们这位带刺的朋友就迫不及待,抢先行动了。
出示刺猬图,出示课题,齐读。
它是谁呀?
出示“——刺猬”,再读。
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大家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
出示预习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刺猬的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
2、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点评。
3、课文写了刺猬的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
出示两幅课文插图,明确2~9节讲了第一件事,10~15节讲了第二件事。
三、小组合作,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四人学习小组分别轻声朗读2~9、10~15节,讨论:课文写了刺猬的哪两件事?
2、集体讨论交流。
归纳板书:一天晚上,刺猬偷枣儿。
第二天晚上,刺猬用刺击退了大黑狗。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刺猬是偷枣儿的呢?默读2~9节,圈出刺猬偷枣时的动作。
学生交流,归纳板书:爬 停住脚 摇晃 掉 归 滚 驮 跑
2、刺猬偷枣儿的本事怎样?从哪些动作能看出?
引导学生体会 “摇晃”、 “归”体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
3、刺猬不但偷枣儿的本事高明,而且护身的本事也很大。我们再来看看它是怎样用刺击退大黑狗的。默读10~15节,用“○”圈出刺猬的动作,用“~~~~”划出大黑狗的动作。
学生交流,归纳板书:刺猬: 出来散步 缩成一团
大黑狗:扑 掉过头去 哀叫着溜走
4、连续两天晚上,小作者亲眼目睹了刺猬如何偷枣儿,如何用刺击退大黑狗,他觉得刺猬怎么样?
出示“我”赞叹刺猬的两句句子,指导朗读。
5、是啊,刺猬聪明、机灵,本事真大,小作者可喜欢它啦,所以把它称为——
生接:带刺的朋友。
五、学习文中的事例介绍刺猬独到的本领。
1、那么学了课文,你喜欢刺猬吗?能不能来夸夸它?
出示两个说话练习,学生任选一个准备。
指名交流。
2、请两个学生分别介绍两个事例,与老师合作介绍带刺的朋友——刺猬。
出示说话练习。
师:我有一个带刺的朋友,它就是刺猬。
生1:刺猬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
生2:刺猬不但……,而且……。……
师:我真喜欢这个带刺的朋友。
3、连起来介绍刺猬和分别介绍刺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句话起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体会介绍完一个事例,要介绍第二个事例时可用过渡句连接。
4、谁能连起来介绍一下刺猬?
指名介绍。
六、写作小实践。
教学反思:
整堂课比较顺利,但前半节上得比较从容,后半节上得比较仓促。尤其是说话练习部分,没有时间指名较多的学生来练说,连起来介绍这一环节跳过了,拖堂5、6分钟。反思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觉得在前半节某些地方浪费了一些时间。
1、导入环节“看图说话”对学生估计不足,学生看了图,仅说出了“图上画着红枣儿和枣树”,在引导学生将图意说清楚,说具体上花了一些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明确说话要求,训练说话完整的能力。
2、讨论哪几节分别写了两件事时,学生中出现了不同意见,部分学生认为“我”想法和“我”与爸爸的对话不属于事情之中。可见学生对文章段落的概念不清,划分段落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花了大量的时间读课文,却没有具体讨论归纳,以致于交流时,一生讲了大段意思,却没有归纳出重点。可见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于培养提高。
这节课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的问题也属正常。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教学效果良好。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反复朗读,能够说出课文中刺猬的故事。
培养学生对刺猬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讲解重点生字词
齐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三、品读课文,探究深意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刺猬是怎么偷枣的
小组讨论,理解情感
教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并结课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篇3
一、 导入新课
1、老师先给大家猜个谜语:
身体虽不大,钢针插满身,遇敌缩成团,老虎也无法。 谜底是刺猬(学生猜) 板书:刺猬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带刺的朋友。 出示课题,并齐读。
二、 整体感知
1、打开书,老师请你们先把课文读通,读书要求:字字响亮,句句通顺。 并且同桌相互交流这些词语的近义词;再来想想:课文写了刺猬朋友的哪两件事?
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完成词句活动室练习1。
(2)思考:课文写了这个朋友的哪两件事?
交流:
①惊愕(惊奇)诡秘(神秘)本事(本领) 清楚(明白)兴许(或许)径直(笔直)
②课文写了这两件事:
刺猬偷枣 刺猬击退大黑狗
板书:偷枣儿 击退大老黑
三、学习课文
1、 从这两件事中,我对刺猬分别有怎样的感情呢?快读课文,找找句子。 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
(1)我暗暗钦佩:刺猬这小东西,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
(2)真有意思,刺猬的本事太大了。我高兴得直拍手。 齐读句子。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斗大黑狗本事大?你喜欢写刺猬的哪件事,就读哪一部分? 交流自己的体会。 出示有关句子,进行指导:
(1) 它匆匆地忙碌着,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到一起,又扑噜一下,就地打了一个滚。......
你猜怎么着?那堆枣儿。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涨大了一圈跑去了。 ..交流句子。找出刺猬偷枣时的动作,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刺猬偷枣时的动作敏捷及刺猬的机灵。
(2)刺猬可真鬼,一个个把身子紧紧地缩成一团,洒满月光的庭院里,如同长着几个仙....人球似的。(遇到危险,刺猬的机灵、聪明)。
(3)大老黑很快调过头去,呜呜地哀叫着溜走了。(从大黑狗的.狼狈,可以看出刺猬的.........本事大。)
3、从这两件事中,小作者对刺猬充满了(学生回答:佩服、喜爱,,,,之情) 再次出示句子:
(1)我暗暗钦佩:刺猬这小东西,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
(2)真有意思,刺猬的本事太大了。我高兴得直拍手。 现在你能把这两句句子读好吗? 总结:刺猬身上的刺,真是护身法宝!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 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背诵5-7节。
3. 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运用比喻手法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
4. 感受刺猬的聪明、伶俐,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在大自然中很多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位动物朋友(出示图片),我们先来认识他们。右边三幅图展示了他们高超的本领,你们能用“谁能干什么”这个句式说说他们的本领吗?(指名交流。)
2. 除了这三位动物朋友,老师今天还要介绍一位神秘的朋友给你们认识,小朋友们预习了课文,一起说出这位朋友的名字?(刺猬),它有什么特点?(浑身长满刺)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和这位“带刺的小动物”交个朋友吧。出示课题,齐读。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翻开书读读课文,瞧一瞧小刺猬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出示朗读要求,思考:课文写了关于小刺猬的几件事?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这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2.检查预习,认读词语,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3.指名思考题,师小结并板书——偷枣,击退大黑狗。
三.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一小节,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过渡:到底是多么诱人的枣儿会吸引这位带刺的朋友来偷枣呀?从书上找出描写枣儿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
1.指名交流,并出示第一小节。齐读。
2.这是一句比喻句。把红枣儿比作?(玛瑙)老师这还有一句话,自己再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指名交流。(喜欢第一句,抓住红枣儿的“动态美”、“数量多”和“香味”来体会比喻句在表达上的妙处,以后写作文也可以运用比喻句把句子写生动。)
4.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红枣儿的美和诱人。齐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一件事“刺猬偷枣”。
1.过渡:小朋友们读得可真好,小刺猬听见你们的朗读,他就忍不住来偷枣啦。你们预习过了课文,你们可以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刺猬偷枣的本事吗?(高明)理解“高明”(技艺高超)
2.为什么说刺猬偷枣本事很高明呢?请小朋友默读课文2-9小节,按照顺序找出刺猬偷枣的句子,读一读,并圈出它偷枣的动作。
2、指名交流句子,并逐句圈出刺猬偷枣的.动作。
①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杈,又爬向伸出的枝丫……[]
这句话中有哪些刺猬偷枣的动作?(爬)刺猬是怎么爬的?(诡秘)理解诡秘(隐秘)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小刺猬偷枣可真小心谨慎啊,所以——(学生接读)。
过渡:小刺猬爬上树是为了干什么呀?找到相应的句子。
②后来,那个东西停住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交流动作“摇”。理解“兴许”(也许)。爬上了树小刺猬开始摇红枣儿了,摇红枣的时候刺猬先停住脚,然后——(学生接读)
从这两句描写刺猬偷枣的句子可以归纳出刺猬偷枣的第一步是爬树?(摇枣)板书:爬树摇枣
过渡:红枣儿掉到地上了,小刺猬还呆在树上呢?它该怎么办呀?
③我没弄清楚怎么回事,树上那家伙“扑”的一声,径直掉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交流动作“掉”。刺猬是怎么掉下来的?(径直),理解径直,你能换个词语说说刺猬是怎么掉下来的吗?(笔直)。这句话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刺猬偷枣很高明?
指导朗读,对呀,刺猬这小家伙不仅聪明,而且速度特别快,趁我还没弄清楚它想干什么,树上那家伙就——(学生接读)
过渡:刺猬从树上掉下来是为了干什么?能用你划的句子说说吗?
④它匆匆地忙碌着,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地归到一起,又“扑噜”一下,就地打了一个滚。你猜怎么着?那堆枣儿,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兴许是怕人发现,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飞快地跑去了。
交流动作“归、滚、扎、驮”。(板书)理解“归”(把散落的东西堆到一起)兴许(也许)
对于散落一地的红枣,小刺猬可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匆匆地?这小家伙偷枣可真高明呀!
指导朗读:看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把这段话读好,老师读每一句话的开头,你们接下去。
3.从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刺猬偷枣的本领可真(高明),它先?(让学生看着板书说“爬树摇枣”,接着?(落地归枣)再?(打滚扎枣),最后?(驮枣快跑),分别板书。
4.老师这里有个动画记录了刺猬偷枣的全过程,你能看着它和板书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刺猬是怎么偷枣的吗?(老师提示可以用上表示先后关系的词语)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5.指名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1-2人)
6.刺猬偷枣的本领可真高超啊,让我们的小作者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第9小节,全班齐读。(理解“钦佩”找近义词)
7.你们瞧,作者把刺猬称为?(小东西),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刺猬怀有什么感情?(喜爱)
(三)学习“斗大黑狗”,体会喜爱之情:
1.师:作者怀着喜爱的感情非常生动地描写刺猬用背上的刺偷枣的情形,让我们不由地钦佩它本事高明。接着,作者又叙述了刺猬斗大老黑的过程,更是活灵活现。刺猬是怎么斗志大黑狗的?
默读10-15小节,找出相关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刺猬可真鬼,一个个把身子紧紧地缩成一团,洒满月光的庭院里,如同长着几个“仙人球”似的。大老黑很快掉过头去,“呜呜”地哀叫着溜走了。
3.刺猬是怎么打败强壮的大黑狗的?说明刺猬怎么样?(聪明,机灵)小作者看着这一幕,用了一个字来形容智斗大黑狗的刺猬,是哪个字?(鬼),这个“鬼”字在这换成什么词语?(聪明,机灵)
4.指导朗读,男女生赛一赛,看谁能把刺猬和大黑狗相斗的过程读得生动。
5.师:爸爸也看到了这一幕,他用两句话告诉了小作者一个小知识,我们先把这两句话读好,分组读。
6.第一句话爸爸告诉了我们一句谚语,说明了刺是刺猬的什么?(护身法宝)
板书:护身法宝
7.听到爸爸的解释,我更加喜欢小刺猬了,又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出示15节,齐读。
(三)小结:
小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生动地记录了刺猬的两件事,表达了他对刺猬的钦佩、喜爱之情。希望小朋友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学会认真观察,发现更多有趣的事和物。
板书:
偷枣儿 →爬树摇枣、逐个归枣、打滚扎枣、驮枣快跑 →本事高明
15、带刺的朋友
钦佩、喜爱 斗大黑狗 护身法宝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枣、馋”等1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借助图像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主要事件。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2.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高明,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朗读指导教学。
学法:朗读联想感悟学习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有美妙的声音,会唱歌的小鸟。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位来自大自然的朋友,它就是(课件1出示课题),一起读。
2.老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检测预习。
1.出示本课生词(课件2)。
(1)同桌互读,纠错。
(2)开火车读,纠错。
(3)抽生分行领读,巩固。
(2)(课件3、4)重点学习“枣、馋”,记准“枣”的字形,理解“眼馋”的含义。
2.初读课文,巩固生字,感知内容。
(1)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课文内容。
(2)完成“带刺的朋友小档案”(课件5),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会概括事件的主要方法。
三、品读高明。
(一)浏览课文,理解高明。
1.用文中的句子来夸一夸小刺猬,理解“高明”一词的含义。
你们能用文中的句子夸夸只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吗?(课件6)(高明)理解“高明”(技艺高超)
(二)品读偷枣,感悟高明。
大家想不想跟着这只高明的小刺猬,一起去偷一回枣?
(生答:想)
那就让我们出发吧!亲爱的小刺猬们,不过有个要求,你要努力向刺猬老师学习,不要被主人发现呀!
1.爬树高明,高在小心谨慎。
(1)我们的刺猬朋友偷枣的第一步是什么?
(生答:爬树)
(2)找出文中描写刺猬爬树的语句:(板书爬树)
(3)朗读品悟。(课件7)
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聪明的小刺猬们,你们注意到刺猬朋友是怎么爬树了吗?自由朗读。
抽生读,采访。教师范读。
集体朗读,小刺猬偷枣可真小心谨慎啊,所以——(学生接读:缓慢地往树上爬……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2.摇枣高明,高在用力。
小刺猬开始摇红枣了,摇红枣的时候刺猬先停住脚,然后——(学生接读:用力摇晃)(板书:摇枣)
指导朗读6自然段。(课件8)理解“兴许”的意思,从拟声词中感受刺猬的聪明。小结动作描写中拟声词让刺猬偷枣更加生动有趣。
3.跳树高明,高在迅速。
过渡:红枣儿掉到地上了,小刺猬还呆在树上呢?它该怎么办呀?(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9)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交流动作“掉”。刺猬是怎么掉下来的?(噗的一声),理解“噗的一声”,这句话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刺猬偷枣很高明?(速度特别快)
指导朗读,对呀,刺猬这小家伙不仅聪明,而且速度特别快,趁我还没弄清楚它想干什么,树上那家伙就——(学生接读: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自由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4.拢枣扎枣,高在周到。
(1)谈话过渡:刺猬从树上掉下来是为了干什么?能用你画的'句子说说吗?(学生自由发言)(课件出示10)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生自由朗读,交流动作“归拢、打滚、扎、驮”、跑。理解词语“归拢”(把散落的东西堆到一起)。(板书:归拢打滚扎枣驮枣快跑)
5.小结:
小刺猬偷枣时的这一连串机灵、聪明的举动被躲在一旁的小作者看得一清二楚,难怪他会由衷地发出感慨——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课件出示11)
理解“钦佩”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复述偷枣,再悟高明。
作者是抓住了刺猬动作的描写,把它偷枣的过程写得活灵活现。请你用“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开头,讲一讲这个有趣的故事吧。(课件出示12)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抽生讲故事。
五、推荐阅读。
1.齐读(课件出示13)。
可是,它住在什么地方呢?离这儿远不远?窝里还有没有伙伴?好奇心驱使我蹑手蹑脚地追到水沟眼儿,弯腰望去,水沟眼儿里黑洞洞的,小刺猬已经没了踪影。
2.推荐宗介华的《带刺的朋友》。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带刺的朋友
跳树
摇枣归枣
爬树打滚扎枣驮枣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