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关雎》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雎》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
师: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著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说起《诗经》大家应该早已有了解的。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这本书?
师:《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觉得步入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诗吗?
师:不错,是《关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位于“三百篇之冠”的《关雎》。
二、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找学生朗读诗歌。(订正字音)
2、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诗歌。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抑扬顿挫。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
1、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以下关键词:雎鸠、洲、窈窕、荇菜、流、寤寐、采、友、芼、乐。
2、学生译读诗歌:要求:
①以诗译诗;
②力求押韵;
③解释扩展。
(1)教师示范译读一句。
(2)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全班齐读译诗。(课件显示)
四、诗情画意品读《关雎》
1、读出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2、读出画面: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像故事中的一幅幅画面,教案《引用《关雎》教学设计》。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2)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师点评。(雎鸠和鸣图、少女采荇图、长夜难眠图、尽情狂欢图)
(3)全班齐读,读出画面。
3、读出美点: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寻觅《关雎》的美点。
预设以下内容:
《关雎》的语言美。
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重复歌咏。这样反复咏唱,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关雎》的人物美。
采荇菜的少女勤劳能干,心灵手巧;文中的“君子”——年轻人对爱情非常执著,他爱慕、追求美丽的采荇女,求之不得时,日思夜想,辗转难眠,可见,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关雎》的情感美。
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喜悦和爱慕之情,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来;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一定是焦虑、苦闷、失望的,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来;情极生幻,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一定会满溢着陶醉和幸福之情,“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为证。因此,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生动细腻、健康明朗、质朴直率的。
《关雎》的意境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写了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4、背诵这首诗。
五、音韵悠扬唱读《关雎》
1、师生合作,共同演绎《关雎》之美。(配乐朗诵)
师领读前四句,全班齐读前四句,第五句开始男生先读,女生后读,形成一种参差错落之美,最后两句诗男生读两遍,和女生的朗读合在一起。师再轻声朗读前四句。
2、美诗可美读,美诗也可以歌唱,因为诗歌本是可以和乐而歌的。请听今人谱曲的《关雎》。
现在,让我们和着音乐,一齐深情吟唱这首传诵千古、经典古朴的爱情歌谣。(课件播放歌曲《关雎》,师生齐唱)
六、诗意栖居再读《诗经》
(音乐再次响起)
师:《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孔子也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吟诵这优美文字,传唱这古老歌谣,我相信我们都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关雎》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4、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历来为人重视。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三、听读正音。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至。
四、有感情的`朗读,注意停顿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五、生动地译读
要求:①抓关键词②解释扩展③以诗译诗
六、仔细品读,感悟意境
1、主要内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抒发了______。。
2、意境情感:
这首诗歌为我们描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说说本文在语言运用和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描写的人物有_______;产生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
七、作业
(一)、背诵《关雎》
(二)、1、试把《关雎》翻译成一首现代诗。
《关雎》教学设计 篇3
《关雎》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雎》教学设计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雎》教学设计 篇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大部分表现劳动人民纯洁、朴实、健康的思想感情。而《关雎》则是《诗经》中较为优秀的爱情篇章。那么在教学《关雎》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这是我师傅在上完课之后问我的一个问题,当时这个问题掷地有声,重重地砸在我心里。我发现我不知道怎么去回答,脑袋里一片空白。现在静下心来细细地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教给学生以下几点。
1、赏古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内涵,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像《关雎》这首诗,它在韵律上有这样几个特点:①双声叠韵。如窈窕、辗转等词。②重章叠句。这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各章句法基本相似,只是在中间更换少数几个词语,达到回环往复的作用。③两两停顿。《关雎》每句四字,两两停顿。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
所以在带领学生读这首诗歌的时候,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这首诗歌的韵律特点,要让他们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同时还告诉学生朗读这首诗歌的一些方法。比如在读两两停顿的时候,中间要做到气断声延,声音要稍微延长点。关关—雎鸠。也可以让一个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点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体会评价诗歌朗读。
2、体会情感。古语有云:诗言情,诗言志。在诗歌精炼的语言背后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所以在教学诗歌的时候带领学生体会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在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犯了一个错误,没有依据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赏析君子和淑女这两个人物上,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两个人物贴上了固定性的标签。当学生的回答超出这个框架范围的时候,我就想方设法把学生拉回了自己设定的框架。其实诗歌贵在它的多义性,贵在它所展现的一种朦胧之美。像我这样过于强调诗歌的形象性,等于是把诗歌给上死了。
教学诗歌要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那教师应该如何带领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呢?我认为还是借助语言这个载体,通过品味里面的'语言来带领学生体会情感。但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这个方法应该是多变的,这样可以避免课堂的单调。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①图画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句诗或某一节诗给课文添加插图。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平台,同时又丰富了学生对这句诗或这节诗的理解。②改写法。让学生将诗歌改写成散文,从而将自己的理解寓于散文之中,在改写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情感。③换词法。这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换词比较,体会诗歌中某个词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
3、了解诗歌本身的特点。诗歌虽然有共同的一些特点,但每一首诗歌都有它自己的一些特性。同样是《诗经》当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优秀诗歌,《关雎》和《蒹葭》的特点就不一样。《关雎》比较大胆直白,比较质朴;《蒹葭》则比较含蓄朦胧。所以我们在教学诗歌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歌本身的特点。《关雎》这首诗选自《诗经·周南》,是周南这个地方的民谣,这首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直白通俗,表现得是劳动人民纯洁、朴实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情感。但体会情感的过程不应该教师直接讲述给学生,而应该渗透在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和引导性语言中,从而将课堂教学内容引向深入。比如在导入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现在的一些民歌导入,让学生体会民歌的特点,这样既为接下去的教学作了铺垫,又渗透了一些民歌的相关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
以上是我在两堂课后对《关雎》这篇课文的一些的理解和感悟。虽然有些理解不一定正确,但我毕竟用心思考过了。我相信只要坚持,只要多思,我能够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