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大学生支教的心得体会

2025/10/16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大学生支教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支教的心得体会 篇1

伫立于操场中央,凝视着学生奋力奔跑的身影,猛然发现,于华美中学的支教生活将要落下帷幕。回望九月,我们怀揣初为人师的紧张与忐忑,来到了这里。光阴悄然无息地逝去,日复一日的教学理论,更多的是沉甸甸的收获。

仍记得,所上的第一堂历史课的情形:课前两分钟,惊讶地发现班级电脑居然不能翻开此前精心准备的课件,这意味着课前演习过无数遍的步骤注定要全盘打乱。当然,这一切都不是打断正常的教学秩序的藉口。在几次尝试无果,确认无法翻开课件后,我马上决定用传统教学方法进展我的第一堂课。大学的课堂,无论是历史教学法,亦是教学技能与训练,抑或是历史教学论,从未有过任何一次专业课的实操,让我们完全脱离多媒体课件进展讲课。这一次,可谓是措手不及。

没有了多媒体课件,没有了一些生动有趣的、能反映根本史实的史料的展示,没有了一切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外界辅助,真正考验了我是否能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带着着学生走入洋务运动的世界里。课后,指导老师及时对我的第一堂课进展了点评,尽管在老师眼中,我的第一堂课仍算成功,但我也清楚,这一堂课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传统教学最真实的写照。确实,社会在开展,科技在进步,多媒体平台频繁地被利用于课堂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丢掉最根本的教学才能。毕竟,为人师表,最根本的才能是教学才能。倘假设失去了多媒体课件就无法进展授课,无疑是说不过去的。于是,我的第一堂课,就是以这样一种措手不及的方式,对我的教学才能和问题处理才能给了致命一击。

第一堂课后,我的支教生活渐入正轨。随着上课的次数增多,有些问题也逐渐暴露。个别淘气的学生会影响到课堂的秩序。一开场,我并没有及时地调整好课堂的`纪律,只把关注点放在完成教学内容,而没有认识到课堂秩序对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

日常的教学中,总会存在些许的矛盾。学科指导老师何顺添老师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你面对的是一群初中生,你需要做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地扩大他们的历史知识〞。原来,之前的教学设计中,我无视了学生的课堂参与。从此,每一次的备课,我开场考虑,如何在历史教科书内容繁杂的情况下,平衡培养学生兴趣与传授学生历史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中,我会有所选择地参加历史剧、角色扮演、辩论赛、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大学生支教的心得体会 篇2

在这次活动中,作为支教队的一员,我谈一谈对当地孩子受教育和当地文化流传的问题。

在支教过程中,我理解到村子里小孩上学很不方便,条件艰辛,但父母都很支持孩子上学念书,尽一切可能的满足孩子上学的条件。大古坪村今年有4名初三学生均成功考取高中,但在我辅导他们的功课时,我发现他们的知识底子很薄,知识面窄,书上最近本的知识都是一知半解的。而且我感觉到,在他们乡上学没有适当的竞争,使得他们很容易满足现状,就像他们4个,有3个对于如今的学习状态很满足。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有以下三种原因:

1、教育程度。

当地老师程度不高或教学态度不认真,不能给学生拓宽知识面,课本上的知识不能完全的给学生讲透。

2、学习环境。

当地学生的学习环境没有像我们念书时那种大的竞争性,学生的潜力不能完全或者根本没有挖掘出来。学校没有配套的辅助设施去拓宽和加深学生知识面,学校周边的环境也未能带给学生知识储藏量的增加和对于知识的渴求。

3、学生自身。

在支教中,我发现学生并没有利用他们可以利用的资源去理解他们应该知道与掌握的知识,而是追时尚。令我印象深入的是刚考上高中的一位学生在我们没能说出他本子上诸多明星的名字时,他很理所当然的说了一句;“你们out了。〞而当我们辅导他的功课时,理应他知道的知识他却不知道。

我个人认为,依大古坪村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我觉得他们村完全可以集资在村委会办一个科普报刊区,向孩子们提供最新、最广的知识。孩子们每周只回家一次,村委会完全可以承担和支付这个费用。

再者家长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尽力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这对于孩子的学习心态的转变或许是一个好时机,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最后,家长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大古坪村的家长均很支持孩子上学,但我仍然觉得他们做得缺乏。目前他们只是不阻止孩子上学,但他们不能很好的监视孩子,给他们一定的压力,同时他们能给予孩子的帮助不是很明晰,我希望他们能清楚地意识到,他们能做到的一定全力做到,目前不能做到的也能尝试着去做,而不是像如今这样一遇到困难便放弃。希望家长也能多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这对孩子们只会有促进作用。

在我参加调研的半天中,我发现当地的'文化流传下来的很少,譬如我所理解的山歌,当地的年轻人几乎都不会唱,而会唱的只剩下7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且歌词缺失严重。山歌的传承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山歌作为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目前却面临这样一种境况不能不让人深思。当地是不是应该成立一个山歌组织,有组织的保存山歌歌词,探寻山歌中的历史,理解当地的变迁,教当地年轻的一代唱山歌同时创作属于他们这一代的山歌。

大学生支教的心得体会 篇3

每天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给他们分享从家乡带来的海螺和贝壳,利用科学课给他们讲述天南海北的故事……日子久了,和孩子们越来越熟悉了,课间时常被孩子们围住,回答孩子们的“十万个为什么”和“老师你怎么什么都知道”。我享受着被孩子们围住的幸福感,也学习着如何处理师生和朋友关系的矛盾。

正课、下午自习、晚自习,还有社团活动等等,因为乐在其中,所以我不知疲倦。“老师,降温了,你穿这些,真的不冷吗?”“老师,你上课干嘛这么严肃,想笑就笑出来吧。”“老师,我给你写的信你要保管好。”“老师,听我们班主任说你只过来支教一年,那一年之后呢?”“老师,等你明年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好好拍一张大合照。”

记得之前写过一段和班上的一个孩子关于“梦想”的`对话。有一天,一个孩子问我:“老师,你的梦想是什么?”我一时语塞,说实话我没有什么梦想,我想的更多的是现在如何把这帮孩子教好。孩子又问:“老师,那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我笑了,我被孩子的单纯打动……

还记得和孩子们最默契的是一段关于期中考试的对话。“孩子们,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我真替你们着急呀,要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老师,我们上一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就这样说,我的耳朵都要起茧子啦。”“嗯,那我这样说,为了我,大家都好好准备考试,怎么样?”“好!好!好!……”

这里的孩子,他们有的时候很淘,调皮捣蛋,七嘴八舌,破坏纪律,每当从他们身上看到我小时候的影子,我就乐呵地一笑,不会那么生气;他们大多时候很有灵性,能看懂我的眼神,体会我的语气,明白我的心思,理解我的小幽默。我是一个特别在乎回忆的人,嘴上很少说起但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每每想到这些可爱又机灵的孩子,我都会感慨:这段支教时光,一定会很幸福。

大学生支教的心得体会 篇4

这是人生中第一次支教,对我而言意义非凡。以前总把支教想的很神圣美妙,然而,当亲身经历过后,才真正理解了个中滋味。

我是怀着一颗冲动的心走进大凉山的,支教之前在脑海中设想过很多山里的艰辛场景和我们会遇到的问题,没想到第一天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校长模棱两可的不支持,刚刚一波支教队伍的分开,孩子们对他们的不舍与挂念,都给我们的支教工作带来宏大阻碍。我开场觉得不知所措的时候,会长淡定地告诉我,一切都会好的,不要着急。也许是因为有经历的会长在我们队让我们觉得安心,亦或因为他的自信冷静给我们信心,大家还是满怀希望和斗志地投入支教中。真正的支教就这样开场了。从最初来的孩子仅有个位数到最后有60多位,从与他们有间隔到最后打成一片,从对环境的不适应到最后舍不得分开,从面对孩子们的淘气毫无头绪到后来渐渐能镇住场面,经历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我的过于迁就让我一度拿他们没方法,会长提醒我要与他们打成一片,但不能被他们打倒,我开场变得有些严厉,不再容许他们的所有要求,做得不对就批评,事实证明,孩子们需要这样的相处,我既是他们没有间隔的朋友,也是他们必须听话的姐姐。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堂课教的英语单词有点难,之前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根底,孩子们反应不是很好,之后的讲课中,我开场学会照顾每个孩子的感受,尽量关注每个孩子,尤其是默默听课不敢说话的孩子,备课时也根据孩子们的吸收程度准备,后来的课孩子们的反应还不错。这些是我最大的收获,我学会了怎样和孩子们相处,怎样讲出他们感兴趣的课。当然,支教带给我的不只是这些,我还结交了一帮志趣相投的朋友们。作为一个10人的团队,我们一起相处了十几天,是人生很难得的经历。一间教室的大通铺,一起做饭吃饭洗碗,一起讨论,一起上课,一起种菜,一起和孩子们玩,我们由生疏到熟路,由寡言到不拘,一起经历的这些天将是一段很难忘的光阴,这些人也将是很好的同行者。

假如如今有人问我支教到底有没有意义,我会说支教没有那么神圣,我们不能在短短的十几天教会他们什么,也不会改变他们多少,我们带给他们的可能只是一段美妙的光阴与回忆,让他们能认识来自山外的我们,能拥有一份特殊的友谊,能感受到我们给的温暖和关心。对于孩子们来说,我们的关爱可能会在他们心里泛起涟漪,最起码让他们觉得生活的美妙,让他们更好地向前,能让他们带着被爱的心继续生活,这就是支教最大的意义。可能收获最大的还是作为支教者的我们吧。对自己的历练,学会克制艰辛的环境,培养自己的适应才能和好心态,这些都是显性的收获。我想说的是,支教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心态,让支教者们的爱心扩大,我们学会了去爱去包容,渐渐的,这种爱就会从对山区孩子们放大到对身边的人。学会爱别人时,我们就学会了更好的生活。

关于支教是个需要不断探究的问题,如何让支教工作更体系化,支教队伍更精良化,需要更多人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体会总结,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投入支教工作,探究出支教更多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