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春》的优秀教学设计

2025/10/17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春》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春望》及五律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的特点。

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 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 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春》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灏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

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散(sansan)折(zhezheshe)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从诗的节奏到情感,由易到难,教学显出节奏]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诗,我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二问。用问题转入下一节教学,带动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用竖笛吹满文军的《望纭罚醚漳勘咛呦胂螅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点想念在福建打工的爸爸妈妈。(班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生)

师: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

生:当然会。

师:为什么会?

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

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参考书中的读写要点)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三问,拓宽想象。想象打开了,文章就有内容可写了]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述,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句中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这首诗学写作的重点。

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那些人的感想?

生:第二句运用了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已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

生接齐读: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谁家玉笛——

生:暗飞声

师:“散入春风——

生:满洛城

请男女同学有感情交换齐读一、二句。

2、学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名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四问。解开前两句诗人描写曲子的用意,提出读与写的难点。]

(1)理解“折柳”

生看注释(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其实,我们刚才已经听过,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简媜写的《夏之绝句》中的两句,体会“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以范例扶助学生,解难过关,选例典型,用的恰是其时]

例句: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逋那阵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

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

生1:笛声好象少女低声的哭泣。

生2: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仿佛我已梦回故乡。

生3:笛声是深秋的风,掀起思乡的波澜,让人心颤。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客居洛阳城,原来他听到的笛声中有这叙述离愁别苦的《折杨柳》呀!他的心中会怎样呢?

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

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

生接读:故园情

师:是呀!谁的心中能不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李白。还有吗?[五问。拓展学生读古诗的眼界,使学生深刻理解“爱故乡”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

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结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写一写。[六问。与前两句的泛写成对比,引导学生写深,写具体,全诗是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生1:折柳曲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向西望,那是他家乡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那是他母亲在汲水!

生3:他不禁流下眼泪,泪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来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思绪渐远,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

生5:“唉……”,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阵春风吹来,他收回思绪,伏案坐下,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地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读——

生:(深情齐读古诗)

老师与全班同学一起吟诵《春夜洛城闻笛》。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做“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师: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声)与内在的情(思乡)有机的联系起来,如何走进唐朝诗仙李白的“故园情”,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要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充分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五、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1、师生交流感受,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2、生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称等)(再次低声播放《折杨柳》、《望乡》)

3、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六、展示佳作,小结学法

总结“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描绘景物的词语想像画面;(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

《春》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够理解诗意。

2、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3、体会诗人对早春西湖之景的喜爱之情,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能够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1、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诗人对早春西湖之景的喜爱之情,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朗读法、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句谚语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在天上天堂最美丽,在人间苏州、杭州最美丽。说到杭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西湖,今天我们学习的《钱塘湖春行》就是白居易游览西湖时写下的名篇,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下面,我们就随着白居易去西湖赏玩一番。

二、诵读感知

学习古诗,一定得多读,那么诵读古诗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语调。

请一生试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明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争”、“啄”应读得轻快些、有活力些,谁家应读出疑问语气,最爱句应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注意刚才的几个要求。

三、理解内容,还原画面。

通过刚才的读,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写得什么时候的西湖吗?——早春。你的依据是?请你从诗歌中找出依据。提示:可抓住体现早春特点的词语。

预设:初平:初,刚刚,春水不是很大,刚刚使得水与堤岸齐平,从水初平可看出是早春。

几处:而不是处处,说明莺的数量不多。

早莺:早来的莺,也写出了是早春。

谁家:这里是某家或者某几家的意思,而不是每家,家家,也写出燕子数量之少,体现早春。

新燕:刚从南方过来的燕子,写出这里开始变暖,体现早春。

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黄莺争着栖息在朝阳的树枝上。从早莺的这一行为可以看出是早春。

啄春泥:燕子啄泥是用来筑巢,也写出了燕子新到,体现早春。

浅草: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颜色不深或者指草短小,一个浅字即点明早春的季节。

才能:刚刚能,写出草不高,侧面点明了游行在早春。

没马蹄:没,在这里是遮没的意思,草还没有长高,所以刚能遮住马蹄。

渐欲:渐,逐渐的意思,欲,想要,将要的意思,写出花儿将会越开越多的情景,这里也能体现早春。

(过渡)同学们找得都非常好,我们知道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这首诗白居易所描绘的早春之景中,每句都有优美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请同学们参照下面的示例,用下面的句式来描绘画面。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从“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看到了诗人骑着一匹高大的白马,从孤山寺的北面出发,一会儿走到了贾亭的西面,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开阔的场面,平坦的.湖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辽阔。

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用句式来描绘画面。

教师适时点评指导。

四、析手法

从刚才同学们描绘的画面中,我们可知西湖的景色十分美,由此诗人喜欢这里,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爱/最爱)对,本诗就是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诗人对早春西湖的喜爱之情。我们来齐读最后一联,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何作者能把这首诗写得这么美这么好?我们能不能从一些写作手法来分析这首诗歌。(小组讨论,一会交流。)

1、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描绘了早春的一派生机,注重炼字,“争”、“啄”使得这一画面更具有动态感。

2、运用了抒情的手法,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之景的喜爱之情。

3、景中寄情,“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争”字寄寓着诗人对早莺的喜爱之情。

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几处早莺争暖树”,一个“争”字,赋予鸟以人的特性,写出了鸟的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5、动静结合,诗人写了动态的早莺和新燕,写了静态的浅草和春泥,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6、按照一定的顺序而写,本诗按照诗人的游览顺序完篇,从孤山寺出发,经由贾亭,最后到白沙堤,这样写使得全诗条理清晰。

7、具有色彩美。诗中虽没有明写色彩,却处处可让读者想见色彩。如:水:清澈的。云:白的。天:蓝的。草:绿的。马:白的。

总结:这首诗之所以写得好,写得美,原来是运用了如此多的写作手法,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如果也能适当的使用一些写作手法,一定会使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

五、再读感受

这首诗讲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有则共同探讨)那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去感受西湖之美,去感受诗人对西湖的喜爱。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描写春天的优美语句及诗文。

2、把《钱塘湖春行》改写成200—300字的短文。

《春》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标: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3、情感态度标: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随文识字,读诗背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组织学生演唱《小雨沙沙》。师:同学们这首歌唱得真好听,谁能告诉老师歌中唱的是什么呀?(小雨)是呀!有一句话说:春雨贵如油。人们喜欢春雨,为她写歌。你们知道吗?唐朝大诗人杜甫还为她写诗了呢!你们想知道杜甫是怎样写春雨的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夜喜雨》这首诗。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扫清障碍

1、教师口述目标(如上)

2、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听清每一个字的读音。

3、师领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4、生自由读诗,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宝宝,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5、同桌合作学习,你读我听,我读你听,读错的字要互相纠正。

6、反馈学习情况。

(1)同学们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如果你们能给它们正确加音我就相信你们认识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在生字的头顶上正确写出拼音。然后同桌互相看看写的对不?错的及时改正。

(2)昨天老师布置预习了,在预习时遇到困难怎么办?你们在预习的时候发现哪个字比较难记?(学生说出哪个字就让同学们指出这个字在诗的哪一行,然后交流识字的好办法,扩词,相机用词语说话,并正确读出生字所在的诗句)。

(3)识记生字之后要求学生读整首诗,做到正确流利。先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

三、了解节奏,读出韵律

1、在正确流利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五言诗的朗读节奏,掌握诵读古诗的停顿技巧。诵读五言诗时,基本的停顿规律是“2、3”,如“好雨|知时节”。读诗时要注意意断气连,不要停顿的过于明显。而且每句诗的朗读还要有轻重缓急,五言诗一般情况下每行诗的重音落在第三个字上。此外还要注意边读边想像诗中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生在了解这些基本常识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画节奏,标重音,然后学生试读。

3、教师采用指名读,分行读等形式反馈学生读诗情况。

四、体会诗意,品味情感

1、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读了很多遍古诗了,你们知道每句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来体会古诗的意思。

2、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指导。

(诗意:春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到了植物萌芽、生长的季节,它就下了起来。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

4、指导感情朗读古诗。

你喜欢这善解人意的春雨吗?

你喜欢这滋润万物,不求人知的春雨吗?

你喜欢这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希望的春雨吗?

那就让我们用最动情的朗读来赞美这春雨好吗?

学生带着喜爱之情齐读古诗。

五、熟读成诵,内化知识

指导背诵,让学生试着说出背诵古诗的好方法。(办法总比困难多)帮助他们总结一些好的方法,可以受用一生。

检查背诵情况。

六、总结学习,拓展延伸

1、总结学生达成目标情况,鼓励为主,提出继续努力的方向。

2、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了一夜,花草树木痛快的喝个够。第二天早晨,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大诗人杜甫也在雨夜展开了想象,并且在第二小节中描写了出来,回去以后可以找出来读一读。

3、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所以古代有很多大诗人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赞美春天的诗,回去搜集一下,有时间我们举办一个赛诗会。好吗?

《春》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材透视】

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要是在大自然的旷野中迷了路该怎么办 这首小诗就为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

1,我国地处北半球,正午时太阳所处方向就是南方,于是太阳成了我们的指南针;

2,晚上,北极星可以为我们指示北方;

3,阴雨天,大树的枝叶稀稠可以帮我们辨别方向;

4,冬天里,沟坡积雪的多少,也能帮我们判别南北的方向。

这一切多有趣啊!丰富的知识,秀丽的小诗,一定会把我们和学生带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3,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郊游吗 如果我们班去郊游,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辨别方向呢

2,同学们想出了许多办法,那么第20课就告诉了我们在野外辨别方向的一些好方法,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学习吗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整体感悟。

2,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

3,找合作伙伴,把课文读通顺。

4,小组内展示读,选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节,请其他组员评价。

三,识记生字

1,默读全文,画出自己喜欢的生词,和同桌交流。

2,自主识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及时表扬好的识记方法,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识记。)

3,开火车认读生字,扩词。

4,找反义词:南——( ) 稠——( ) 快——( )

5,指导"针"的书写。

四,朗读感悟

1,通读全文,总体把握:

(1) 边读边想,课文讲了几种天然的`指南针。

(2) 学生回报,教师板书:① 太阳 ② 被北极星 ③ 大树 ④ 雪

2,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1) 各小组任选2~4小节中的一节,共同交流这种"指南针"如何辨别方向,并进行演示。

(2) 小组选代表汇报。

(3) 相互质疑,释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 利用图片,引导直观理解"稠","稀",认识"北极星"。

② 联系生活,指出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南,化得慢的一面是北。

3,小组练读,进行小组间竞赛。

五,总结延伸

神奇的大自然有许许多多的指南针来为我们辨别方向,正如课文所说,只有"认真观察,多多去想",才能懂得这些奥秘。课外同学们可以收集辨别方向的知识,下节课共同来交流。

第二课时

一,展示成果

把收集到的辨别方向的知识进行全班交流。

二,巩固识字,积累运用

"我会读 ":

野外 沟渠 向导 忠实 指点 分辨 辨别 永远

高挂 天然 大自然 北斗星 指南针

"我能行":

别:特别 分别 别处

指:指挥 手指 指南针

方:方向 地方 千方百计

导:导师 导航 倡导

积:积极 积存 日积月累

忠:忠实 效忠 忠言逆耳

慌:慌忙 惊慌 慌张

三,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自主分析。

2,交流写字要领,教师相机指导。

3,重点指导:

(1) "禾"作偏旁时的变化 。

(2) 板书示范"盏","慌"。

4,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