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读书心得
老地方整理的《清塘荷韵》读书心得(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塘荷韵》读书心得 篇1
写荷花的文章很多,读季羡林先生写荷花则另有一番情境,季老写荷花,写出了淡定、雅致与浪漫的韵味。在季老的身上,既有旧文人的情怀,也有新时代文人的气息。在他的全文中,其实我最喜欢的是他所引用的“池花对影落”的这一诗句,在引用此句之前,季老是这样写的:“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瘦。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头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飞,最终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季老的这段文字实是对“池花对影落”的注释,花能找到影子,人也会如此,由此我想到的是对生命的礼赞。
季老的一生历经坎坷,早年曾是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学生,后留学国外,精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精于该语言的专家(吐火罗文是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他先是北京大学的教授,1967年被查到反革命证据,抓去审讯、1968年在北京大学理解改造,后被拉到煤厂又被送到北京大学分校改造,其后又被关进牛棚,1969年下乡理解贫下中农再教育,1970年回北京大学看校门。改革开放后,1978年成为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季老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最终“池花对影落”,他生命的尽头终结在他为之奋斗的事业里(享年98岁)。不光季老如此,中国千千万万个文化学者,科技工作者,两弹一星的元勋们,哪一个不是如此,“池花对影落”是他们真实生命状态的写照,他们是中国社会中真正构成社会脊梁的.英雄。
清末大思想家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此第三境也。王国维先生认为这是文人的三种境界。其实,从“池花对影落”而言,笔者还认为,在三境之外还应当有一种境界,即“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笔者认为一个人仅有将自我的命运,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连在一齐,与生他养育他的土地连在一齐,并为此献身,他的生命才具有了更加真实的意义,生于这片土地还于这片土地,这也正是“池花对影落”的境界。
《清塘荷韵》读书心得 篇2
《清塘荷韵》是已故著名国学大师、我们家乡近邻山东临清人季羡林先生所作的一篇散文。该文写成于1997年中秋节,最初发表在《人民日报》,后收录到河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作者分别从"种荷""盼荷""赏荷"等方面为我们展示出荷花生长的各个阶段特征。文章最令我感动的是季老对荷花的那份殷切期待,以及对荷花的耐心守候。这份爱与守候体现在种种细微的事件中,无时无处不在。
诚然多数中国人都爱荷,但论爱荷程度大概很少有人能够超越季老。本来是朋友馈赠给他的几颗莲子,但季老却用它们来了却楼前无荷的这一心病。他小心翼翼地"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希望莲芽能够破壳而出",希望不要对莲子造成意外的损伤。虽然季老对内心的那份期盼轻描淡写,用"尽人事,听天命"这样的话语来简单带过,但"盼荷"过程中的种种焦虑与沮丧却无法掩饰他对莲子生根发芽的希冀和对荷的真情,因为爱之深才"恨"之切。在等待莲子发芽的两年时间内,季老把每天去塘边观荷当成一件工作,"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正是季老的"盼荷",对莲子的苦苦守候,对莲子的耐心等待,终于在第三年得到了意外的回报。水面上突然有了几片圆圆的绿色,虽然"细弱单薄、可怜兮兮",但却正是莲子生发出的叶片。也因之季老绝望的心再度燃起了新的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这几片莲叶竟然如燎原星火一般迅速生长,几天之内就遮蔽了半个池塘。这真是一个奇迹!
季老的等待与守候,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消磨,他以他的耐心和深爱,带领我们一起见证了这一奇迹,并把它分享给众人。我们在欣赏这一生命爆发的过程中,会收获内心的感动与同样的喜悦,也会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苏东坡曾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厚积而薄发",莲子的成长过程,不正生动地体现了这一古训吗?我想它也同样适用于教育。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件需要我辈终身力行的工作,也是一份需要强大耐心和长久守候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秉性的学生,他们或聪明伶俐,或乖巧可爱,或调皮任性,或难以管教。对此,我们老师又该如何去做?是像季羡林先生一样耐心守候,还是任其随波逐流?我想绝大多数老师们会选择前者,以教育者的良心与长辈的'耐心去守候去坚持去一如既往的关爱与呵护。我们可能暂时难以看到学生的改观,但多年以后,谁能否认学生们像莲子一样强大爆发呢?正如季老所言,"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我们需要的是多花点时间,耐心见证学生们带给我们的奇迹!
《清塘荷韵》读书心得 篇3
读了《清塘荷韵》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本文介绍了作者楼前数亩荷塘如何从空荡荡的枯塘一向到满塘荷花的过程。以及见到满塘荷花后受到邻里的夸赞和喜悦心境。
这时,我明白了如果没有辛勤的种植、长时间的等待、用心的呵护,就不会出现之后池塘中那美丽的荷花。
我想生活中也应当如此,去辛勤地播种,耐心地等待,不用多久,必须会得到满意的'结果。“若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如果不在背后下苦功夫,怎能得到别人的夸奖和圆满的回报?古时候,人人都说“十年寒窗苦”,但他苦的有价值,虽苦犹甜。每个人都想考取“恩科”,一夜成名,但想的容易,做起来难。它需要你用时间和精力去做赌注,只要你用心去做,十几年的付出就没有白费,并且你还所以得到了知名的地位,他人的重视,光耀门楣,何乐而不为?
当今社会也应如此,此刻做学生的都面临着考试、排行等等一系列竞争。那麽如何在这些中名列前茅,成为凤毛麟角呢?仅有努力学习、刻苦认真,而这样又需要你辛勤付出十几年的长期等待,最终在高考中尽情发挥,才能够出线,获得众人称赞。大部分学生都如此劳动,最终得到好结果,使十几年的付出没有白费。但总会出现一些人,不想努力,但还想在最终取得优异成绩,这是绝对行不通的。如果这样可行,作者不用花四年时间等待荷花满塘的美丽景色,状元不用寒窗苦读十年后去争名夺利,在校考生也不用秉烛夜读,早起晚睡午不歇。所以我认为仅有付出才有回报,仅有刻苦努力、辛勤劳动,假以时日才会得到结满硕果的苍天大树。
最终,我期望那些存有侥幸的人赶快觉悟,立刻动起来,追上那些早你们起航的人,一同向着自我的梦想前进。
《清塘荷韵》读书心得 篇4
从古至今,人们一说到荷花,首先想到的便是高雅、纯洁。是的,荷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它根本不屑于在泥沙中那不见天日的生活,它会不断地为着光明,为着美丽,为了给人类那丰富的生活中再添加一抹美好的色彩,绚丽而无暇的为之奋斗。荷花也深受我的喜爱,我不仅只是因为它的外表,更是因为他的精神所给予了我无限的力量,敢于面对困难和险境……今天有幸读到了季羡林先生的佳作《清塘荷韵》,更令我感触颇多。
文章中大量笔墨,作者都着重描写了荷花生长的过程。起初,作者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水塘和自己的“心病”,说明了养荷花的原因,为后文荷花的诞生作了铺垫。下文中作者又记叙了自己播种荷花、盼望荷花出现的急切心情。如:“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这些语句生动的勾画出作者对荷花的盼望和喜爱,语言幽默淳朴。后文中描写了荷花的生长之盛与不同寻常的特点: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我想这几株荷花在四年的拼搏与煎熬中,早已超凡脱俗,不与那些受帮助的“凡夫俗子”相同,因而受过磨难的人或物,他们的身上都闪耀着纯洁而无暇的光芒,令人心生敬佩。最令我喜爱的段落便是那“月下插曲”了:可爱的小波斯猫会见到水中的“白玉盘”,心生趣意,竟纵身一跃落入了塘中。此情此景都不禁令人发笑,感到怜爱,同时这也侧面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加上月光的配合,无疑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令人沉醉其中……我们都知道有得必有失,有盛必有衰,有分必有合,因而这塘美丽的“季荷”即将走向衰落。而作者是什么心情呢?“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多么豁达的作者,我想此时,作者已被这迷人的荷花所征服,心中波澜不惊,宁静高雅,充满期待……
本文中作者描写荷花的婀娜,寥寥无几,甚至少得可怜,为何我们读来却被深深打动?我想,荷花的精神已常驻在每个人的心间,挥之不去,因而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荷花,一种坚强毅力的生灵;荷花,一种高傲美丽的生灵;荷花,一种高尚纯洁的生灵。荷花它具备了人所应该具备的品质,因而它在百花中大放异彩!
最近我还读过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则把荷花的种种姿态和美丽,毫无保留的“倾泻”在纸上,令人读后心神皆静。其中最令我感受到美好和宁静的一段是: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文中一个“泻”字,生动的展现了月光温柔娴静的性格,给人以无限的感触。后文中“薄薄的青雾”“笼着轻纱的梦”,塑造出一种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可触而不可及的朦胧意境,给人一种迷迷糊糊的美。文中还描写了“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的稀疏的倩影”,更给荷塘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寥寥数笔,竟将荷花的种种美质刻画得淋漓尽致,真不愧于是文学巨著。
总之,荷花给人们带来的美感,是无穷无尽的,是感叹不完的。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存在,关键是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