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锻炼品词析句的能力,鼓励用读书声演绎对文本的感悟,飞扬他们的想象力,培养说话的兴趣,说得大方,说得精彩,说得有个性;
2、通过巧设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斑斓的图片、生动的动画、活灵活现的录象,让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地充分感悟,学得“实”、练得“活” ;
3、课文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向学生展现了这自然天成的神奇景观。引导学生在学会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更能体悟出美好事物的背后还需要人们的爱护,才能永远维持这份美好。
[教学重点]
以学生为主体,引领他们品析词句,体会情感,感悟课文,读出情趣,说出妙想,鼓励个性化发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文本感悟的基础上,放飞想象,激发个性思维,大胆、大方、有组织、有条理地说出在这“天堂”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像中的景观。
[教学流程]
一、信息酝情
1、屏幕出示信息,吸引注意:
“嗒、嗒、嗒、嗒……”在铿锵有力的打字声伴随下,信息内容极富节奏地逐字出现:“在广 东 省 新 会 市 天 马 村 里 有 一座 小 岛, 每 年 都 有 成 千 上 万 的 游 客 到 那 儿 旅游。(学生自发地、轻声地、有节奏地跟读信息)
2、引发思考:看了这条信息,有什么感兴趣要问的?
[设计分析]:独特巧妙的信息导入法,让学生在课伊始便为鸟的天堂的魅力所震慑,既激活兴趣,又撩拨了求知欲,巧妙而不着痕迹。
3、引入课题:连巴金爷爷听说了,也到那一看。哇!果然,好一个[教师惊喜地指向黑板上的课题](学生一起说出:鸟的天堂)!好一个——(教师声音悠扬拉长,学生再一次充满感情地说出:鸟的天堂)!
[设计分析]:契机引入课题,并指导朗读课题,通过教师语气的层层递进,充分激起学生的情感。
二、理文铺情
1、层层剥笋、梳理文脉:
①巴金爷爷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讲述,教师归纳并板书: 榕 鸟
②找出写榕树的段落,想一想作者又重点介绍了榕树什么特点?
学生讲述,教师归纳并板书: 大
茂盛
2、感悟“生命力”,引入重点段落教学:
这么庞大、这么茂盛的榕树,一切都显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感受榕树那旺盛的生命力吧!
[设计分析:通过找两个“重点”引导学生简单而又清晰地梳理文脉,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单刀直入跃入重点段落。]
三、重情入读,体验延伸
这一环节的学习,拟分以下四个学习板快:
[板快一]:巧读绎情
[屏幕出示]:课文第八自然段
1、自由读全段。
2、指名读第一句: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象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调控策略]:学生朗读若不到位时,教师指导:榕树用上了它全部的生命力,你呢?全部都用上了吗?再试试好不好?
(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朗读指导,在教师感情充分渲染下,感染学生,学会如何在朗读中有声有色地表达情感)
3、指导朗读第二句: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呢?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那么多、一簇、堆、一点儿”等语言文字进行体会,领悟其精彩之处。)
[调控策略]:学生朗读若不到位,如未将“堆”字语气加强,读出“多、茂盛”之感,教师配上动作范读,一簇/堆在/另一簇上(双手顺着节奏相互交替叠上,作堆状)
4、指导朗读第三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①欣赏录象:绿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②深情朗读:让我们轻轻地,用欣赏的语气,一起来读吧。
[调控策略]:学生读后,教师再范读。在“颤动”一词前面,教师作停顿处理,问:这一停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将品词、想象、朗读一气呵成。
5、师生接读第四句:这美丽的(生:南国的树)。
[设计分析]:这是写榕树茂盛的一段话,共有四句话,教师因文而异,通过范读、抓关键词品读、配画读等多种方式,在朗读教学中,时而析词解意,时而借图抒情,时而直抒胸臆,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读好、读够味,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画面;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神韵和魅力。
6. 体悟“闲笔”魅力
榕树茂盛这段,巴金爷爷的妙笔生花写得多神,同学们也读得很有感情。可下面这一自然段(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语句似乎没那么精彩。请认真读一读,想一想,巴金爷爷是不是随便写的?
让生发现:
① 写“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目的是?
② 谁能欣赏“岸上很湿”“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语句之妙?
……
[设计分析]:在精读榕树茂盛语段之后,巧读本段看似随意拈来的“闲笔” ,引导学生去发现,那些平实的语句中,却包含着丰实的信息内涵。从中悟出“闲笔不闲”的魅力。再一,从动口读转到用心读,教学板块中形成了张、弛的节奏,课堂紧松有度,情趣自然活跃。
[板快二]:寻迹释情
[屏幕出示]:课文第七自然段
1、发现方法:爷爷是怎么写它的大呢?
①发现了吗?巴金爷爷用了一个成语。
教师板书: 成语
(学生找出:不可计数)
②划出一个拟人句。
教师板书: 拟人句
学生找出后指名读: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调控策略]:若学生在读时将“卧”字强调了出来,则问:你这个卧字读得特别强调,能说说为什么吗?顺势理解“卧”一字使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榕树独具的生命力;若学生在读时并没有注意将其强调,则由老师进行范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卧”进行理解。
③再划出写榕树生命力强的动词。
教师板书: 动词
(学生找出“垂、伸、卧”等动词)
[设计分析]:这个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作者描写榕树所用到的三种方法,旨在为下面自由观察想象榕树并进行描述的环节设下了伏笔,让生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能够仿用、还可活用,以自己的观察,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述。
2、观察并描述:
师:我们坐着小船来到鸟的天堂啦!我们像巴金爷爷一样用心来观察,也来描述一番吧!
[画面一]:鸟瞰榕树远景图
预设:远观榕树哟——
△ 远远看去那株榕树真大啊!
师:这巴金爷爷已用过了,重要的是要有你自己的描写语言。
比如生成:
△ 这株榕树多么翠绿,卧在水中像点缀在蓝宝石中的一颗绿宝石。
师:是你的发现,有你自己的语言,好!
[画面二]:近看榕树枝条纵横图
预设:你们也逼近榕树啦——
提示:可不能再用“不计其数”了,还有其他的成语哩。
比如生成:
△ 榕树这纵横交错的枝条多像一张蜘蛛网。
师:“纵横交错”用得好!“蜘蛛网”作为比喻更是恰如其分!
△ 这无数的枝干,多像无数条蟒蛇相互缠绕着,你们觉得像吗?
师:多么栩栩如生的比喻!这枝干仿佛活了一般。能用上更惊叹些的语气来夸夸它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说话)
△ 大家瞧,这就是大榕树的枝干,它多像一条条粗细不同的巨绳捆绕在一起。
师:“粗细不同”?你从哪观察出的?能指出来给大家看看吗?
(生指着图中的枝干进行介绍——培养学生观察与描写相结合,体会想象是建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
[设计分析]:学生上台指着图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面对着枝条纵横交错的奇观,用自己丰富的语言将其描绘,生动之处,让学生如解说员一般,指着图中具体的景物细细说来。教师煽情式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观察、表述,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一石二鸟。
[画面三]:夕阳下风情无限的榕树图
预设:从未见过在夕阳那暖暖的霞光笼罩下的大榕树,如此浪漫、充满无限风情的景象也是巴金爷爷不曾提到的。难道你们不也想“美”它几句吗?
……
[设计分析]:同样是鸟的天堂,巴金爷爷有他的观察点,我们有新的观察点。同样是鸟的'天堂,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角度都有不同的观察发现。这一板块的教学,通过文本感受、辞藻欣赏,以巴金爷爷的写榕树的“大”的方法作为凭借,再配上图片以视觉感官上的刺激,进行接下来一步步的观察与描述。不仅深化了对文字的感悟,还能尽情想象,进行充分的语言训练,鼓励个性化发言,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洋溢的舞台,让书本化身为学生丰富联想的翅膀。
[板快三]:画动情生
1、设悬念:写了榕树,不写鸟,行吗?
[设计分析]:设个悬念,引起学生的关注。
2、初解:
[屏幕出示]:课文第十二自然段
指名一学生读后进行归纳: 这儿写了鸟儿的什么特点?
师板书: 多
热闹
3、读享情趣:
师:巴金爷爷把这众鸟纷飞的情景写的可有情趣啦!我们一起来读吧。
步骤一:
在学生读“起初,周围是静寂的”的时候,教师当起了导演,慢慢引入情境之中:嘘——这时候是非常安静的啊,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师压低手势,引读)起初——(音渐长渐弱)周围是静寂的(读“静寂”二字前悄含一口气,读时轻轻叹出,创设幽静而深远的意境)学生跟读。
步骤二:
①当学生读到“我们把手一拍”时,教师招呼起来:拍掌啊!(带领学生从寂静转为热闹)
②当学生热烈地拍起掌时,教师提示:是“一拍”啊。怎算“一拍”?顺势导入课文朗读,教师面露惊喜的表情:“我们把手一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三读“我们把手一拍” ,读中有了动作,读中有了表情,读中有了深深的震撼)
步骤三:
①在学生读到“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的时候,播放动画:一只大鸟鸣声一亮,拍打着翅膀从榕树那茂密的树丛间飞了起来,直入云霄。师提示:继续拍掌的话便会看到更壮观的景象。
在热烈的掌声之中,动画继续播放:紧接着两只、三只、四只……无数只鸟儿目不暇接地从树丛间的各处飞了出来,清脆地鸣叫着,有的高飞,有的盘旋,有的停落水边……
配合着画面内容,师生接读:这时候,到处都是——(生:鸟声),到处都是——(生:鸟影)。(充满动感的热闹场面,师生互动的精彩瞬间)
步骤四:
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老师当起了演员,手指前上方,惊讶地叫到:“瞧,大的!”突然,又指向另一方向,惊呼:“小的!”再换角度:“花的!” 、“黑的!”……
(朗读同时,引领学生认识从形状、颜色、动态三个方面写鸟的“多” )
[设计分析:教师紧扣文本,巧妙地抓住学生获得信息的主渠道——视觉,同时还通过教师的语言,优美的乐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传入更加多元。当动画的播放、学生的拍掌声、鸟儿的齐鸣声起时,整个课堂热闹纷呈,学生在视听等多种感官刺激下,激情洋溢,师生配合接读众鸟纷飞一段,融画面、声效、语言、动作于一体,形成一个动感教学,有声有色,文字中的情趣充分得到体悟。
[板快之四]:说趣渲情
1、读画眉鸟的趣:
[屏幕出示]:画眉鸟在枝头的图与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指名读。
2、说众鸟儿的趣:
[屏幕出示]:群鸟戏水图
(学生上台指图进行描述,引导其说得具体,如外形、动作,说得生动,可以加上丰富的想象,将其拟人化。)
[设计分析;丰富的想象力的培养、充分的个性化语言的表达是本节课的重点,亦是难点,利用灵动的多媒体手段,创造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真真正正地进行语言训练。]
四、流露真情
多么有趣的画面!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此时此刻,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比如生成:
△ 真想去看看巴金爷爷笔下那富有魅力的鸟的天堂啊!
师:我也没去过,好想去啊!你去的时候别忘了叫上我哦!
△ 我想去看看那儿现在还是不是这样美丽,有没有被人类破坏了。
师:是啊,这是大自然多么珍贵的礼物,每个人都有责任爱护它。
△ 我们福州要有这样的环境该多好啊!我以后要创造出像鸟的天堂一样迷人的风景线。
师:我想,经过你的努力一定会实现这个愿望的!
[设计分析]:改去一般谈感受的做法,在品读课文意犹未尽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此时此刻真实感情的流露,呈现动感教学。
五、笔下见钟情
编写导游词:神州旅游公司要招聘几位小导游啦。考题就是为这个鸟的天堂写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回家好好准备,下节课就是神州旅游公司的招聘大会。
板书: 鸟的天堂
成语
大 多
榕树 鸟 动词
茂盛 热闹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教学难点
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作者简介。
1.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自由读课文。
要求:
读正确;
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检查反馈。
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教学反思
小学生形象思维潜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透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透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资料,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2.尝试用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选做题)
五、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第一次——大榕树远:茂盛干、枝
近:根、叶
第二次——鸟多
欢、叫、飞、扑
教学反思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潜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方,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貌,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3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含义:“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
2、教师:
挂图、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二、精读课文
1、学习静态描写部分:
过渡: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是在傍晚时分,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却只看见一株大榕树。
⑴朗读课文5~8自然段:
划出作者见到榕树后发出的赞叹,说说自己的体会。
⑵细读课文5~8自然段:
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感情朗读。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⑶集体交流,重点指导: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①含义理解。
②朗读指导。
⑷感情朗读7~8自然段。
⑸小结:
这真是一株美丽的南国的树,美在它的硕大无比,美在它的生机勃勃,更美在它的独木成林。
板书:
独木成林
2、学习动态描写部分:
过渡: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是在早晨,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⑴小组合作学习:
①以小组成员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12~13自然段。
②合作完成填空,看谁填得多、填得好。
这里的鸟真()啊!
⑵集体交流。
⑶默读这部分课文,找出能概括这番景象的句子。
(中心句)
⑷边看边想、边听边想:
①看(挂图),那鸟影绚丽多姿,让人的眼睛应接不暇。
②听(音乐),那鸟声清脆婉转,此起彼伏。
⑸小结:
这真是一幅众鸟欢跃图,鸟儿是多么的自由自在,与自然是那么的相亲相爱。
板书:
众鸟欢跃
三、领悟方法
过渡:我们随着作者欣赏了两种景色,感受了两种形态的美。
1、你更喜欢哪种美,为什么?
2、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情感
过渡:当小船向着乡村划去的时候,作者感到了一点儿留恋,昨天是他的眼睛骗了他,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你是怎么理解作者这最后的感受的?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诗歌、歌曲、绘画等。)
五、总结全文
过渡:让那鸟的天堂所显露出来的美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六、作业设计
为“鸟的天堂”制作宣传计划。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独木成林
图
众鸟欢跃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