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教学设计方案

2025/10/20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课题名称

翠鸟

科 目

小学语文

年级

三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

1. 三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有较强烈的表现欲望,能够积极主动去学习。同时,学生对趣味性、生活化、直观形象的图文的教学资源非常感兴趣,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2. 学生能根据工具书、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翠鸟学生对此了解甚少,利用网络媒体查找有关翠鸟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词句体会翠鸟的特点。

2. 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三、知识与技能

1. 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积累好词好句;

2. 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资源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资料。

2.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源。

3. 教师自画翠鸟图片。

4.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翠鸟》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一)激趣导入,认识翠鸟

1. 多媒体课件播放“百鸟争鸣”声,说说喜欢什么鸟?

2.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翠鸟,板书课题,一起亲切地叫它的名字。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 多媒体课件播放“翠鸟”图片,分组交流课前通过网络收集到的有关翠鸟的一些资料。

教学活动2

(二)自主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翠鸟的?

2.你们提的问题在课文找到答案吗?谁来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翠鸟的?

教学活动3

(三)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看图,想象翠鸟的样子,读后反馈。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用双横线画出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

(3)、愿意来亲手画一画翠鸟吗?请同桌或小组合作,画一只课文中描写的翠鸟。

(4)、哪几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画的翠鸟?大家看他们画得好不好,与课文内容是否相符。集体评议。

(5)、老师也画了一只翠鸟出示图片,可是忘记了涂色,大家能不能,来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呢?自己练习说一说。

(6)、个别学生上台介绍翠鸟样子。集体评议。

2.学习课文第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出示课件,学生边看图编自由读课文第2、3段。用△找出表示翠鸟动作的词,用横线划出表现它动作敏捷的句子,体会翠鸟活动特点,看看该怎么读,能它读好。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朗读

(3)、同桌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4)、学生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3.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画出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的句子。

(2)、激趣过渡:翠鸟那么美丽可爱,那么机灵,你想捉一只来饲养吗?课文中的小朋友也想吗?后来他们为什么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希望翠鸟在苇杆上多停一会儿?

(3)、教师小结: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不但喜爱鸟,更要保护鸟,因为鸟类是我们的好朋友。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的丰富多彩。其实,翠鸟在全世界有60多种,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就让这可爱的小生灵在大自然中快乐、自由地生活着吧!(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翠鸟)

教学活动4

(四)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1)、谈谈学了本课有何收获?

(2)、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写法。(边说边课件出示)

(3)、我们一定要保护鸟类,因为鸟类是我们的好朋友,说说你们准备怎样保护鸟类?

教学活动5

(五)布置作业:

搜集各种各样鸟类的资料,以“我最喜欢的鸟”为题,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介绍自己所熟悉的鸟的外形,活动特点,生活习性等。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汇编10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设计力求环环相扣,以便教师讲课时一举成功。然而,实际教学中不确定因素太多,既定备课方案与教学思路常会受干扰,乃至中断、受挫。那么,如何看待、处理这种意外?

笔者前不久曾听过一堂化学课:教师在讲完基本概念后,准备做实验了:“当我把燃烧着的金属钠伸到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时,你们将会看到钠在剧烈燃烧时会生成大量白烟。”在接下去的演示中,学生们凝神屏气地注视着集气瓶。然而,实验结果出现意外:瓶中冒出的不是白烟,而是黑烟!面对这样的结果,全班不解,教师起初也感意外。但思索片刻后,她面带微笑地询问学生:“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不语,他们或许认为老师在为实验失败作掩饰。随后,教师又征求课代表的意见,问她到底看到了什么。课代表这才说了实话。接下去,教师让后两排学生走到操作台前来,看个仔细,请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们纷纷围拢来,七嘴八舌地帮着找原因,但都不得要领。教师到这时才带有歉意地说:“由于我的疏忽,实验前没有将沾在金属钠上的煤油处理干净,结果实验才不成功。现在,我也不打算立即处理煤油了,而是继续让钠烧下去,那么,请大家想一想,烟的颜色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即就有学生肯定地说:“黑烟烧尽冒白烟!”第二次的实验终于证实了这个判断。此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听课的教师也不禁为之鼓掌。

听课师生为这一创意喝彩,这位化学教师灵活机智的'应变艺术,实际上反映了教师的民主教学观——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其思维。由此想到,我们在教学上,总是在追求完美,总是希望学生能尽快掌握到学习的“捷径”。这似乎无可厚非。但我以为,教学是要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并能由此自主、深入地钻研,力求有所创造。从这一点来说,我们要遵守教育规律,细细研究人们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曲折”、“受挫”现象,辩证看待教学中的失误,学会把失误作为一种资源与财富来开掘。如果做教师的不是把知识点打包似的直接托给学生,把结论硬塞给学生,而是采用相机诱导、适当点化的办法,让他们适度了解前辈大师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的艰难足迹,从而由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这要比单向灌输有效得多。当我们学会了换一种思路看缺憾,换一种办法处理疏失的话,课堂的应变艺术将能得以优化,“败笔”即可转升为亮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导入课题。

我们一进入教室,就置身于汪洋大海之中,谁能就这幅图画面(黑板上的海底世界图)说说。

二、借助重点句,指导分段。

1、听课文录音,思:海底世界怎样?划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

2、幻灯出示: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特产丰富。

3、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海底世界的?

4、结合“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尝试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划出这段中你认为最能反映海底世界景色特点的两个词。

(2)创设情境。

学生当潜水员。

(3)在深海里发现什么?

出示句子朗读:“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思:围绕哪一句话写?(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

(2)幻灯出示: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有的`像( )一样( )。

有的像( )一样( )。

有的像( )一样( )。

有的还好像在( )。

(3)这些句子中用上许多叠词,好好地读一读。

(4)创设情境。

听海底动物的声音(录音)

(5)延伸说话(尽量用上叠词)

有的像()一样()

有的像()一样()

有的像()一样()

(6)引读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行进的时候……遇到危险……。

师:海底静中有(声音)有(动)。

(7)指导背诵(出示重点词)

四、学习第二段。

1、快速阅读4、5、6自然段,想想写什么?

海底特产丰富。不但有(),有(),而且还有()。

2、再读课文,准备说话。(抓住特点)

海底特产丰富。不但有()的动物,有()的植物,而且还有()的矿藏。

3、读好第4自然段。

(1)扶:“海参靠肌肉收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4米。”

师:写海参什么特点?人哪几个词看出来?这几个词,我们可以读得突出一点。

(2)放:“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火车还快。”(学生自己练读)

(3)练习读写“乌贼和章鱼”的句子。

4、训练:

(1)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练习:

校园里的花朵真多,有( ),有( ),也有( )。(花朵的色彩多种多样),有( ),有( ),还有( )。最( )的( ),最( )的( )。

五、总结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