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因活动需要,幼儿从家里带来了许多蛋壳,而刘小旋带来的却是几只完整的鸡蛋。围绕这几只鸡蛋,幼儿有了争论:别碰,一碰就碎了,流出蛋黄了。这是熟的吧,我看它是熟的。生的,不信你闻闻,有股味。什么呀,就是熟的孩子们的争论越发激烈,有更多的孩子被吸引加入了进来。小小的鸡蛋引起了孩子极大的`兴趣,他们渴望获得问题的答案。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发幼儿观察、思考与探索。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增加、扩展实验操作的内容,并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根据其需要,给予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幼儿对生熟鸡蛋所产生的兴趣、需要和幼儿的能力,我们生成了这一活动。
活动中,我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设计了实验记录表。幼儿在记录的过程中能更细致、更有目的地观察与思考,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从而在一次次记录与实验的对比中调整自己的认识,逐步实现自我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创造教育和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并尝试用多种方法记录自己的探索结果。
2.能按顺序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与同伴合作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活动乐趣,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生熟鸡蛋、装水的容器、手电筒、碗、铅笔、记录表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联系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出示生熟鸡蛋,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兴趣。
师:这两个鸡蛋一个生一个熟,如果不打破鸡蛋,你能猜出哪个是生的,哪个是熟的吗?你为什么这样想?
实录: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有的孩子说:鸡蛋皮颜色深的是熟的,颜色浅的是生的。有的孩子说:上面有麻子点点的是熟的,另一个没有的是生的。还有的孩子说:我看它就是熟的,没有为什么。有更多的孩子直摇头,表示自己无法预测它们的生熟。
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并用多种方法记录
1.引导幼儿确定实验的方法和目的。师:如果给你这样两个鸡蛋,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知道哪个是生的,哪个是熟的?提示幼儿可以用到桌子上的材料。
2.提出实验要求,引导幼儿学习记录。师:桌子上的两个鸡蛋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你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试一试,看看生熟鸡蛋会有哪些不同。要注意不能打破鸡蛋。师:(引导幼儿观察表格)这张表可以帮助你记录实验的结果。第一栏用来记录你的做法,后面的两栏分别记录两个鸡蛋的不同表现。(记录表附后)
3.引导幼儿为鸡蛋做好不同的标记。师:两只鸡蛋一模一样,在实验和记录的时候你怎样来区分它们?
4.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尝试探索,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发现。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学习使用转鸡蛋的方法来辨别。
5.请各组幼儿对照记录介绍自己的做法及发现。师:(展示幼儿的记录)你是这样做的,发现了什么?两只鸡蛋有什么不同?师:你是怎样做的?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实录:在这个环节中,幼儿的积极性在一个个问题情境中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有的孩子想要用手试一试鸡蛋的轻重来辨别生熟;有的孩子想要摇一摇鸡蛋,他认为生鸡蛋会发出声音;有的孩子想要用手电筒照一照,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有的孩子想摸一摸,试试它们的冷热;还有的孩子看到了桌子上放的水盆,想要把它们放到水里看看有什么不同。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为了在实验中区分两只鸡蛋,分别给它们画上了小花和小草、对号和叉号、红点和蓝点等不同的记号,并在记录表相应的一栏中也画上了同样的符号,以便于进行实验记录。准备工作做好后,孩子们便开始实践自己的想法。在实验过程中,孩子们发现鸡蛋放在水里后,一个能够站起来,一个则躺在水里,于是有的组用横竖鸡蛋来表示它们的不同姿势,有的组用上翘和下压的跷跷板来表示他们的轻重有不同;用手电筒照鸡蛋,孩子发现一个鸡蛋发黑,一个发亮,于是有的组用灯泡来表示发亮的鸡蛋,有的组用中间空白的方式来表示发亮的鸡蛋,还有的组在鸡蛋周围画上光芒来表示发亮。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我引导他们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转,幼儿发现两个鸡蛋的转速不一样,他们用小兔子、密密的箭头和螺旋线来表示转得快的鸡蛋,用小乌龟、疏松的箭头和螺旋线来表示转得慢的鸡蛋。在探索过程中,还有的孩子把鸡蛋放在耳边摇晃,发现一个有声音,一个没有声音,于是就用张着的嘴巴和闭着的嘴巴、发声的小喇叭和打叉的小喇叭、声音符号和空白来记录鸡蛋的不同。因为孩子亲身经历了实验记录的过程,所以他们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孩子一边对照记录表一边有条理地介绍:我们把鸡蛋放在水里,发现一个鸡蛋竖起来,另一个鸡蛋躺下去;我们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转,发现一个鸡蛋转得快,一个转得慢;我们用手电筒照鸡蛋,发现一个鸡蛋发亮,一个鸡蛋发黑;我们把鸡蛋放在耳朵边听一听,听见一个鸡蛋有声音,一个没有声音。在记录表的提示下,孩子的表述十分清晰。
引导幼儿打开鸡蛋进行验证
师:刚才,小朋友使用了这么多的方法,发现了鸡蛋有很多的不同,那请你猜一猜,哪一只是生的,哪一只是熟的?师:打开看看,打的时候要接着碗,不要弄到外面来。把你的熟鸡蛋在表上用符号标出来。
引导幼儿小结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你们都知道怎样区分生熟鸡蛋了,那到底生鸡蛋有什么表现,熟鸡蛋有什么表现呢?
放在水里用手电筒照转起来实录:一说到猜猜鸡蛋的生熟,孩子们来了兴致,有的说有声音的是生的;有的说发亮的是熟的,亮光是鸡蛋白白的蛋清;有的说躺在水里的是熟的,因为煮熟了就重了在这时我要求孩子打开鸡蛋,真相大白,再对照记录表,孩子对生熟鸡蛋有了明确的认识:原来,转得快、会竖起来、发黑、没有声音的是熟鸡蛋。孩子通过实验、观察、记录、表述,自己探索出了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延伸活动
将打开的鸡蛋放入活动区中,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动一动,辨别一下生的食物变成熟的食物后在颜色、味道、形状上的变化。
附:记录表此记录表用来记录孩子的探索结果。在记录时,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的食品,有小变大的有趣现象。
2.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活动准备:
木耳、茶叶、饼干、方便面、温水、透明玻璃杯、搅拌棒等。
活动过程: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手)对,老师的手能做很多事情,它还会变魔术,你们想看吗?现在请你仔细看一二三变,看老师变出什么了?(活动前在大拇指上画出小娃娃)好玩吗?
2.老师还有一个本领,会把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相信吗?现在请你仔细看。
3.看老师的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木耳)它们两个一样吗?现在老师要把这两块木耳分别放到两个杯子里,然后在一个杯子里放上水,另一个杯子不放水,你们猜木耳会有什么变化?(幼儿回答)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木耳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
4.小朋友,我们看了木耳用水泡发后就会变大,这就叫泡发。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经过泡发后会产生变化呢?(幼儿回答)
5.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东西,现在就请你们来试一试看看他们泡发后会有什么变化,我们还可以用搅拌棒来搅拌一下帮助它们泡发。
6.我们的实验做完了,那个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泡发的是什么?它和没泡的时候一样吗?它是怎样变大的?刚才你搅拌的时候他们是什么样子的?现在请你来学一学它搅拌时的样子。
7.小朋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变了变了”现在请小朋友当木耳和茶叶,开始的时候木耳和茶叶是什么样子的?(小小的)老师开始加水了,现在木耳和茶叶怎样了?(慢慢变大了,越来越大,变到最大)现在老师开始搅拌了(幼儿翩翩起舞)。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初步感知舞曲的结构和特性。
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A段旋律的断顿与连贯以及B段的节奏型与休止。
体验和同伴一起玩音乐游戏的快乐。
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森林畅想曲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黑板
活动过程
一、引入故事情境,初步感受音乐
森林里举行盛大的聚会,各种各样的小树精灵都赶来参加舞会,还一起开心的玩游戏。听听什么地方树精灵在跳舞,什么地方在做游戏?
二、随乐记录图谱,进一步感受音乐结构
1.随乐记录图谱
一边听音乐,一边把森林里的热闹样子画下来,看看画的和音乐像不像?
2.了解音乐结构
音乐有几段?一共有三段:树精灵跳舞——做游戏——再一次跳舞
三、肢体表现A段,树精灵的舞蹈
1.听辨音乐细节,感受旋律的断顿与连贯
树精灵为了参加舞会,长出了小嫩芽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听听音乐里树精灵长叶子和跳舞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体验音乐旋律的断顿和连贯)
2.幼儿肢体表现
座位表现,分辨断顿和连贯。
散点站立表现,增加动作表达的丰富性要求。
四、游戏体验B段
1.听辨音乐细节,感受节奏型X X X X | XX X XX X |,休止
情节引入:树精灵请精灵之王帮助实现愿望。
第一个问题:找找“精灵之王,快快来, 快快来”在音乐的什么地方?在这张画上又表示在什么地方?
第二个问题:这个黑黑的小圆点在音乐里是什么意思?提醒我们干什么?
(听辨乐段中的节奏性和休止)
2.加入语词和动作辅助体验
座位表现,语词辅助表现节奏型、体验B段速度。
散点站立表现,重点关注休止。
五、完整表现乐曲
1、交代游戏规则
精灵之王帮助树精灵实现愿望,只要轻轻一摸,树精灵就会快乐的跑起来,
2、游戏数遍。教师及时鼓励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极开动脑筋,能想出桌子多种创造性的玩法。
2.通过积极参与活动,发展钻、爬、跳跃的能力。
3.克服畏难情绪,愿意向自己发出挑战。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教学准备
十二张桌子、垫子、四把椅子。
教学过程
一、探索桌子的多种玩法
1.幼儿主动探索桌子的玩法。
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关注一些值得学习的动作,排除那些危险或过于简单的动作,并请大家学习有价值的动作。
2.教师提供预设的动作(参照第二环节的动作)并讲解动作要领,孩子来学习模仿,为后面的集体游戏做铺垫。
二、桌子游戏
幼儿分成四个组,每组前摆放三张桌子。
规则:前面一个孩子完成任务后与后一个孩子击掌,后一个孩子继续进行比赛,依次进行,先完成的为胜利。
1.翻。玩法:桌子依次横着摆放,每两张桌子之间留有间距,幼儿从桌子上翻过。
2.爬。玩法:桌子依次竖着摆放,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表现来调整每两张桌子之间的距离,幼儿从桌子上面爬过。
3.钻。玩法1:桌子依次横着摆放,幼儿从下面钻过。玩法2:桌子依次竖着摆放,幼儿从下面钻过。
4.跳跃。玩法:椅子摆放在桌子前,幼儿双腿跳上椅子,再双腿跳上桌子,最后从桌子上直接跳到垫子上。(可根据幼儿表现,继续增加高度。)
三、放松活动。
教师与幼儿一起在音乐《我爱洗澡》中放松身体各个部位,特别是放松腿部。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