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2025/10/22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滥竽充数》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并且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钟、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5、刚才我们写的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不但具有劝谕、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生说对意思即可。(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二、揭题解“滥、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教师指出“滥竽”二字为本课要求会写字,让学生说说怎样更好的记住它们。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旧字带新字法或换偏旁:监———滥槛————滥蓝————滥篮————滥编字谜:看管(监)水源(三点水),防止泛滥。(滥)

竹竿带钩(竽)

2、理解“滥、竽”二字的意思。“竽”指的是什么?

滥:(结合文后注释理解)就是虚假不实的意思;

竽:(出示“竽”图,“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这个小故事,给同学们讲一讲。

三、读古文,对照注释理解意思,明理。

(一)、看注释,了解出处。

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习大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00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二)、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与文言文中的停顿)

2、生练读,同桌对读,指名读。

3、逐句指导学生读文言文。

4、指导学生如何读懂文言文。

(1)自由读译文

(2)对照文言文逐句理解(结合注释,理解句中难懂的词的.意思,从而理解整句的意思)

出示第一句: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

使:让

必:一定,总是。

齐宣王: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

句意: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让人为他吹竽,一定要很多人一起吹。

出示第二句: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

南郭:复姓。

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

请:请求。

说:读yùe同“悦”,高兴。

廪食:就是供给粮食的意思。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多的口粮。

师:指导朗读。

师:南郭先生不仅顺利地加入了吹竽的队伍,还享受和其他人一样的待遇。南郭处士真的就能一辈子安逸下去了吗?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的方法,同桌学习第三句。

出示第三句: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学生汇报:先读句子,然后说带点的字的意思。

好:喜欢,所以读四声。立:登位、即位。

句意:齐宣王去世了,齐泯王即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吹奏,南郭出示只好逃走了。

5、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6、思考:齐宣王死后,南郭先生为什么要逃走?

生:(他没有真才实学,根本不会吹竽。)

7、明寓意。

拓展思维: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了落荒而逃的南郭处士,你会怎么劝他?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师: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是呀,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总有一天会被人们发现的。

8、师生对读。我们来读一读大意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说之”“廪食”“立”“好”的意思)

9、教师播放古筝音乐,配乐读课文。(学生齐读古文。)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四、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五、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篇2

一、习作要求

以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原文,抓住重点内容,侧重人物心理,展开自由想象,把原文扩写成四百字以上的文章,做到语言通顺、具体生动,题目自拟。

二、教学方法

1、学法到写法的迁移。

2、由说到写,说写结合,连段成篇。

三、教学准备

1、阅读,研读原文

2、课件(从网上下载的《滥竽充数》故事的动画片

六、教学过程

(一)感知内容情境激趣

1、教师话语导入:《滥竽充数》是一则流传千年的故事,大家一定很有兴趣再次来回味,谁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者复述课文?学生朗读与复述课文。

2、看课件《滥竽充数》的故事

(二)比较赏析领悟方法

1、讨论动画解说词比较课文内容更为详细的地方?

2、投影解说词文字:“……当时,有个叫南郭的人,家境贫寒,又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生活,壮着胆子冒充吹竽高手,要求参加齐宣王的竽乐队,齐宣王不加考核,就让他参加了竽乐队,从此……”以上片段与原文“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做比较,说说有什么感受?

3、南郭为什么进竽乐队,以及怎样进的乐队?想象其他可能的起因和成因。(答案体现开放多样性)

4、讨论南郭进乐队,原文中哪一个动词概括得最确切?

5、教学小结:“混”字最为确切,围绕“中心词”“混”字,通过自由想象,把南郭进竽乐队的原因(第一次心理活动)和过程讲述得很明确、丰满了。同学们围绕“滥竽充数”成因——“混”写片段,要求注重心理描写。

6、课堂独立写作,然后交流,评价激励。

(三)方法迁移,以点及面

1、师话语导入:找到中心词

确定扩写点,大家写出了南郭充数的多个原因,请大家以小组展开学习,思考原文中还可以找到哪些类似“混”的中心词,可以作为扩写点?

2、生小组读文讨论,教师引导。

3、小结:“装”字写出了“滥竽充数”的过程,“逃”字,它写出了“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扩写点装逃

4、说词说句练习。说含有“装”字的词语,结合情境语言“画画”南郭吹竽的形象?

5、想象合奏时,齐宣王、吹竽者的'“众生相”?想象南郭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候,南郭此时的心理?(第二次心理活动)

6、说词说句练习。围绕“逃”来说几个成语?教师引导,学生描摹南郭逃跑的神情、动作形象,揣摩南郭逃跑的心理?(第三次心理活动)

7、选择“滥竽充数”的过程——“装”,或者“滥竽充数”的结果——“逃”为题,写一个片段。

8、交流片段“装”,交流片段“逃”各一、二例。教师学生相机点评。

(四)总结升华联接成篇

1、再次说说南郭人物的特点,成语“滥竽充数”的寓意。(答案体现开放)

2、同学对南郭献上几句劝告的忠言?生写作。过渡语:大家的“警世名言”暂时不作交流,留给大家把它作文点睛之笔,写在这次习作中。

师提出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连段成篇,前后照应全文写作。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故事。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寓言故事是《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

2、理解题目: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谁能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竽:古乐器,形状像现在的笙。充数:凑数。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理解词义。

(2)思考:《滥竽充数》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朗读课文。

(3)交流故事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3、小结。

这则寓言说的是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而南郭先生不会吹,于是他混在吹竽的队伍中充数,齐泯王即位后,他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默读课文,说说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你能想象他是怎样滥竽充数的?

说话练习:每逢吹竽,他( )。

3、过渡:像南郭先生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人,难道真能永久地混下去吗?

4、南郭先生后来为什么逃走了? 他听到了一个什么消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5、想象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样子,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练习说话: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 )。

6、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揭示寓意:一个人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续编故事:这下我们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的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伴和你的家人听。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分析:

我班学生理解能力比较薄弱,不懂得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似懂非懂的字词轻易放过,字词功底不扎实。这对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障碍。本班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对新鲜、感兴趣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课文短小,一读就懂,寓深刻启示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富有情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和探究欲望,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竽、郭、腮、彻、械”等5个字,会写“滥、竽、宣、超、编、腔、混、雅、彻、械”等10个字。掌握“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幽雅、彻底、机械”等词语。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在理解寓意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教学重点:

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教学难点:

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请大家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看谁能把这个动画片的内容讲一讲。(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

2、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课件:滥竽充数)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这则寓言故事,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认读,想办法识记字形。再画出新词,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生生间解决。(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课文

1、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里面。

2、找句。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学生齐读)(点击:混)

3、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团队活动,气泡图记录混之前的表现,混的'情况,混的结果等思维轨迹)

四、引领提升

1、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小组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也希望同学们要有真才实学,因为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不要做第二个“南郭先生”。

4、想一想,生活中有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或类似“滥竽充数”的事吗?说一说。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南郭先生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他偷偷地逃走了。也就是说,南郭先生失业了,失业后的南郭先生怎么办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帮他出出主意吧!(题目自拟)

2、四人小组交换看,推选出写得比较好的在班上展示。

3、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