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小学优质课《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

2025/10/23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小学优质课《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优质课《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主要写了少年强强到海边爷爷小闸屋里,在狂风巨浪之夜,独自一人历经恐惧,最后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从而给人以这样的启示: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得让他们经历风雨,见世面,在实际的锻炼与挑战中学会坚强。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情感真挚感人,层次清楚分明。全文以笛声为线索,文章三次提到芦笛声,我以此线索来理清思路,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爷爷的芦笛给强强带来了什么”这一主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层层深入感受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想象和回味,带来了惊喜和快乐,更带来了坚强和勇敢。从而感受到爷爷对强强的那种独特的关爱。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继续学习运用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文中蕴含的感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意思。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3、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重点

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句子。

四、教学难点

1、入情入境理解感受大海的温柔与狂怒和强强的内心心理过程的变化。

2、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蕴涵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而且比较到位地理解文章的深远意蕴与独特构思呢?我预设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一开始,教师抒情式的朗诵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种声音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有一种声音是那样清脆奇特,让人难以忘怀,这种声音代表着爷爷对大海的无限深情……顺势质疑:这是什么声音?(爷爷的芦笛!)这笛声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给强强带来了什么感受呢?我们一起再到海边,到爷爷的小闸屋去看看。

(二)学习活动:细入味,回顾想象中的大海。

教学这篇课文时,第一段学习我是放在了第一课时。为了体现文章的完整性,我把课文第一段的处理是运用回顾复习的方式引入的。结合课文内容,用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海边美景。如碧蓝碧蓝的海水、成群的海鸟、闪烁的星星、海风的温馨以及悠扬的带着浓浓海水味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此时,教师注意创设优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强强想象中的大海的宁静、优美。因为强强从没有到过大海,在他的想象中大海永远是美好的。

小学优质课《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意思,懂得经受锻炼和考验,才能变得坚强勇敢。

2、能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会认6个生字。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四课《爷爷的芦笛》(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词语:芦笛婉转悠扬温润脸颊潮汛

喷洒摇撼打碎裹挟恐惧驱赶

3、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

4、自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说

三、自学生字

1.自己把课文中难度大的生字再记一记

2.交流难字:裹:把衣字拆成上下两部分,中间是个果

碎:卒的左边加上石字旁

颊挟:夹字加偏旁

3.其他字按照预习情况进行交流

四、交流预习的词语

五、深入学习课文

1、在强强的'想象中,爷爷的小闸屋是什么样子的呢?回读第一自然段

2、默读思考:来到小闸屋后强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试着给课文分段。

3、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

(1)兴奋

强强为什么兴奋?

指导朗读26自然段

(2)害怕

你从哪儿看出强强十分害怕?

指名说:

①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这小屋好似一只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②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③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

小学优质课《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13自然段。

3、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课文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板书课题:21、爷爷的芦笛

2、课文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来到海边,在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一个暴风之夜的有趣故事。至于这寂静是怎样的一次不平常的经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留心。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翱翔婉转蒙胧温润温馨驱赶

3、想想上述两个问题。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新词的意思。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翔。

婉转:声音高低起伏很动听。

温润:温暖湿润。

驱赶:赶走。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一(1):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

二(2~~6):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

三(11~~13):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3、分段朗读课文。

4、试说课文主要内容。

五、指导书写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第一、二段

1、自由读这两段,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说不懂的句子。通过朗读,相互启发解决疑难。

4、指导朗读。

(1)练读。

(2)指名读,评价。

(3)听录音轻声跟读。

过渡:看到了海边美丽的景色,听到了爷爷清脆的笛音,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是否就是强强此行的收获呢?

三、精读第三、四段

1、自由轻声读这两段,想一想:“放心吧,爷爷,我不怕”与“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躯干得一干二净”这两句话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是不是前后矛盾?

2、指名说。

3、默读这两段,用“~~~~”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用“——”画出能表现强强心情的句子。

4、指名读有关句子。

5、出示:

___________的环境

(1)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

(2)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3)“哗——哗——”海水一浪接一浪,永不疲倦。

(4)刚要开门,“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_________的心理

(1)强强裹紧被子,缩成一团。

(2)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3)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把爷爷找回来。

(4)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被窝。

自由读,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用关联词语填空:

______环境太凶险了,________强强感到害怕、紧张。

______环境凶险,________强强最终能战胜了自我,变得勇敢起来。

讨论:强强为什么最终能战胜自我,变得勇敢起来?

四、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5。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读一读你所喜欢的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

二、继续精读第三、四段

1、默读课文,画出你仍然不懂的语句。

2、指名说。

3、指导朗读。

(1)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听录音,轻声跟读。

4、指导背诵。

三、有感请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背诵第7~~13自然段。

板书:

21、爷爷的芦笛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长不结实

(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三、总结课文,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收获。

四、互赠名言。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3、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小学优质课《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意思,懂得只有经受锻炼和考验才能变得坚强和勇敢。

3、会认“闸、撼、颠、簸、哆、嗦等六个生字。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边读边找找出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然后借助注音认识生字。

3、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4、交流学习成果: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解释难理解的词语。

(3)练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找出文中几次提到“爷爷的芦笛”。

2、同桌交流所划的句子。

3、全班交流,指名读有关语句。

4、教师引导学生划出正确的语句。

①“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枝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第一节中)

②“爷爷折下一片苇叶,做一枝芦笛,清脆的笛音传得很远……”(第6节中)

③“……啊,爷爷的芦笛……”(第12节中)

四、品读感悟,体现情感。

1、自主学习第1~6节。感受“海水的湿润”与“强强的愉悦”。

(1)自由练习读,个别试读,大家评议。

(2)教师指导读。

①抓住“碧蓝碧蓝的海水”“成群成群的海鸟”“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柔和湿润”“拂过”等词语结合看图,引导学生感受海边自然风光的美丽宜人。

②抓住“好玩”“清脆”“拉着”“招引”“别提多高兴了”等语句,体会强强对海边生活的向往与依恋。

(3)启发思考:在这里我们除了体会到自然风光的美丽与强强的愉悦,我们从强强的爷爷身上还能感受到什么呢?

2、以读促悟,学习第7~13节。感受“环境的变化”和“强强的心理变化”,即感悟“两条明线”。

(1)初读第7~10节,整体感知。

①引读第7~10节,要求:自由朗读7~10节,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自然环境变化和强强心理变化的句子。

②小组交流。

⑧全班交流。

(2)细细品味,读出感情。

①学生合作找出关键词语。

学生找出“狂怒”“四溅”“喷洒”“吞没”“摔打”“永不疲倦”等词句体会海水肆虐凶猛的情景;找出“裹紧被子”“蜷缩一团”“连大气都不敢出”等词句体会强强紧张、焦急、害怕的心情。

②认真听教师范读。

③学生练习自由朗读。

④指名读、评议读、齐读。

3、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突破难点。从“爷爷的芦笛”中受到感染。

(1)自由读第11~13节,自主质疑。

(2)教师梳理出主要问题:

①强强一开始在他爷爷走时说不怕,后来为什么又害怕呢?而听到了爷爷的芦笛声后为什么又不怕了呢?

②强强的爷爷在漫漫的长夜里做了些什么呢?他不害怕吗?

(3)小组就以上问题合作探讨,交流认识。

(4)师生小结:

①强强未经过实际锻炼,所以害怕。

②强强的爷爷因为习惯了这样的大风大浪,所以尽管一个人去查看汛情,也不害怕。

③正因为强强从“爷爷的'芦笛”中感受到爷爷坚强勇敢的生命形象,所以后来又似乎变得勇敢起来了。

过渡:同学们找得很准确,让我们再来细读感受一下,这样悠扬的芦笛声分别在什么时候听到的呢?强强心理有何变化呢?

适时板书:

海水湿润强强愉悦

适时板书:

爷爷:慈祥能干

启发思考:这里写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强强心理的变化,这与“爷爷的芦笛”有什么关系呢?(过渡到下一步)

引导质疑,教师出示梳理出主要问题。

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五、小结。

1、让学生谈谈对“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理解。

(1)同学们互相交流认识。

(2)请他们说说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学生可举例说明)

2、小结:只有经历风雨,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形成坚强的品格。

出示“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一句,联系实际谈谈体会。

适时板书:坚强勇敢

六、布置作业。

1、填空。

()的芦苇()的笛声

()的海水()的海鸟

()的曲调()的孩子

2、仿写词语。

湿漉漉

一干二净

3、摘录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把比作,写出了。

出示作业。

板书设计:

4、爷爷的芦笛

暴风之夜

胆小→勇敢

实际锻炼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