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初中生物课教案

2025/10/24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初中生物课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生物课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②了解细菌的形态类型、基本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细菌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②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二、重点和难点:

①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细菌的发现

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

2、学生阅读课本58—59页。

3、知道了解巴斯的实验。

(二)细菌的形态结构:

1、过渡:细菌很小,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呢?

2、细菌图片展示。

(三)细菌的生殖:

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

2、课件展示。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

附板书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2、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初中生物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括鱼类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重点:探究鱼类水中生活的'特点。

教材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 一个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呼吸的,从而总结出鱼适于 水中生活的特征。

电教手段:多媒体观看录像片断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生物圈Ⅱ号”实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2、生物的多样性(观看录像片断)

二、新课:水中生活的动物

1、观看录像片断:《海洋中的生物》及《淡水生物》思考:

如果陆地上的生物(如猫)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 决这些问题的?鱼类等在水中生活须具备哪些条件?(游泳和呼吸)

2、游泳

①观察与思考(课本P3)

②由上可知有些问题仅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这时就需通过实验来探究。

③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㈠提出问题

㈡作出假设

㈢讨论探究思路

a、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

b、用模拟实验的方法

㈣制定并实施计划

(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由课后学生自己完成,注意:捆扎时不要过于用 力,以免使鱼受伤。)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记录和分析探究过程和结果,得出 自己的 结论)

㈤表达和交流

①以小组为单位,将各小组的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对同学提出的质疑给予 答辩。

②总结出鱼的各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

⑷完成课本P6“讨论”

3、本课小结(略)

三、作业: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并写出实验报告

四、教后感:

初中生物课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多种多样的动物,探究分析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强化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探究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严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建立生物与环境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列出知道的'动物名称。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汇总,列举数量最多的组在班上公布成果。

2、课程新授

(1)鱼的形态特征

体形为梭形,减少水中运动阻力

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

具鳍,用于游泳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做板图:画一条鱼(简笔画即可),其他同学在纸上画。学生分析所展示鱼的特征。

(2)讨论证实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

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尾鳍:保持前进方向。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据自身经验,提出实验方案。

(3)课堂小结

回顾已知的鱼类适应水中游泳的特征

初中生物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xx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xx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xx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xx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