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一年级科学教案

2025/10/24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一年级科学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板书 搜集树叶生命特征

作业 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和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对自己要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熟练地认识本课生字词。

2、理解王宁为什么要当劳动委员,理解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解题质疑

1、谈话出示课题。

2、质疑:

题目中的“我”指的是谁?

3、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⑴ 文中的“我”指的是谁?

⑵ 王宁选自己做什么,为什么要选自己?

⑶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自然段后面标上序号。

⑷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⑸ 王宁的话刚说完,为什么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⑹ 你应该向王宁学习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清除障碍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本课生字及词语。

2、同桌小组见交流。

3、读后检查:

⑴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认读。

⑵ 出示小黑板:

学校 教室 委员 亲切 班长 劳动 集体

(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⑶ 课文分几个自然段,指名说出序号。

三、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1、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

(从“静悄悄”体会到了什么?)

2、突然,王宁站起来对说:“我选我”。

(从“突然”体会到了什么?)

3、王宁选自己做什么,为什么要选自己?

4、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从“一片掌声”体会到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突破教学重难点

1、教师适当点拨:

⑴ “静悄悄地都在想”说明同学们正在认真思考选谁合适。

⑵ “我选我”:

① 说明王宁勇敢。

② 体现王宁真心实意的为大家服务。

⑶ 同学们都“楞住了”说明王宁与别人不同,不是选别人而是选自己,出乎同学们的意料。

2、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说明同学们有当好劳动委员的决心,而且相信他一定能当好,所以鼓掌表示同意。

3、让学生重点读王宁说“我选我”理由的那些话,让学生说出从这些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想法。

4、指导朗读。

(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五、 巩固练习

1、看拼音读词语:

xué xiào jiào shì qīn qiè xiǎng shēng

学 校 教 室 亲 切 响 声

bān zhǎng wěi yuán jí tí yí yàng

班 长 委 员 集 体 一 样

2、照课文内容填空:

王宁和李小青是( ),王宁像李小青一样( ),( ),我要学习王宁热爱( ),( )集体,乐意为大家服务的好品质。

3、假如你参加班干部竞选,你准备怎么做,讲些什么?试说一说。

4、自由组合,分角色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写王宁在班会上选自己当劳动委员的事。赞扬了王宁虚心好学、乐意为大家服务的好品质。希望你们向王宁学习,热爱劳关心集体、乐意为集体做好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我选我》教学设计5,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示单元主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可以让家长帮忙)

一年级科学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

1.聚焦分类话题;

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

4.了解分类的意义。

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器材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的特征,并贯穿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行给物体做编号的活动做好铺垫。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设计意图: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先对物体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学会分类的基本操作方法,为后边的活动开展打好基础;再从中发现不方便、无法反复使用以及不便于交流的问题而找寻改进措施,从而开展编号活动,为后边的活动开展以及交流研讨活动做好铺垫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设计意图: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指向分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特征,便于寻找和生活便利。学生通过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为标准对物体多次分类,不但能更好地了解物体的特征,而且对分类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学习与体会。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是为了给下一环节做铺垫。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观察、总结物体的特征,方便我们的生活。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本环节是让学生对于相同标准,分类结果却不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标准除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正确方法。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帮助我们便捷生活。

【板书设计】

给物体分类

特征 分类标准 细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