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优秀方案 > 正文

语文教学方案

2025/10/26优秀方案

老地方整理的语文教学方案(精选6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为”、“就”、“火”、“印”、“之”、“以”、“则”等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初步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介绍毕昇和他的活板印刷术,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2.疏通文意,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由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配以图片)

1、解题。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板书:活板(科技说明文)

(设计意图:由解题导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学生自主查阅作者资料。

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代表作为《梦溪笔谈》,共30卷,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的有关介绍。

(设计意图: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等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积累意识。)

二、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参照注释,注意字音。

1、板书下列汉字(或出示卡片),提问学生,其中多音字要求学生连同词一起读。

昇( ) 和( ) 炀( ) 更( )

帖( ) 贮( ) 燔( )

(设计意图:对于重点词语,只有音读准了,才能更好的理解意思,多音字要求学生连同词一起读,方便学生更好的区分词意。)

2、注意句读。(提学生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清节奏。)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3) 持/就火炀之

(4)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5) 每一字/皆有数印 (6)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7) 有奇字/素无备者 (8) 沾水/则高下不平 (9) 用讫/再火令药熔

(10)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设计意图:学生读,区分节奏,使学生更好地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三、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指名朗读第1段,疏通文意,教师指导学习。

总结:(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1)照顾上下文,准确搭配,(2)不可只拘泥于这一种方法。

请同学译出第1段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归纳: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

2、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

学习第一层。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归纳: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疏通第三层文意。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层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3、学习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照书下注释及参考书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指导,明确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更好的翻译课文。)

四、重点分析第2段

1、指名学生朗读或背诵这一层介绍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关内容。

提问: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骤?

归纳:包括: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排字模、就火炀、平模面六个步骤。其中,“密布”、“稍熔”、“字平如砥”写出了具体技术要求。

2、具体分析各项工艺要求怎么体现“活”的特点的,并用短语归纳各句大意。

1一字多印。 2.按韵贮印。 3.奇字旋刻。 4.舍木取泥。

(设计意图:在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清楚活板制作的工序。再配以幻灯片演示,更形象直观,使学生记忆更深刻!)

五、总结。

1、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2、归纳写作上的特点

(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学后总结,尤其是写作特点的总结,让学生明确文章紧紧围绕说明文的要素进行说明的特点。)

教学反思:文章写活字印刷术,紧扣“活”这一特征进行说明。主要按照工作程序的顺序进行说明,并且通过与雕版的比较,体现活板的优越性。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对于文意的疏通环节,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但是如果根据本课中字词句方面的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应掌握的知识。

语文教学方案 篇2

13空城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语文教案-空城记。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空城记》。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分析课文。

思考: (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问: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计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语文教案-空城记

语文教学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3.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了解它们,研究它们,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辛勤采蜜的小蜜蜂

2.学生从课前查阅到的资料里说说有关蜜蜂的知识

3.蜜蜂还有一种辨别方向的能力,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学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通。

2.默读,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三)讨论交流

1.全班交流

(1)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2)从“虽然手被蜜蜂刺了好多下,但我一直坚持着”体会作者为了科学不怕困难的'精神。

(3)从“起风了,陌生的景物”等与“20只蜜蜂中有17只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自己的家”对比,理解蜜蜂这种本能。

2.从作者的作法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总结、扩展

自然界中有许多奥秘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去研究,希望同学们都具有慧眼,善于发现问题并有为科学不怕困难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阅读《昆虫记》这本书

(六)板书设计

26* 蜜蜂

教案点评:

《蜜蜂》是一篇略读课文,注意采取学习运用《爬山虎的脚》一课的学习方法,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由学生通过阅读,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段,通过互助学习,交流讨论使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了解蜜蜂辨别方向的能力及生活习性,增强学生爱护昆虫,爱护自然的意识。

探究活动

观察一种昆虫或其他小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或论述你的一点发现。

语文教学方案 篇4

一 教学目的 :

1 知识: 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 能力: 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3 情感: 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二 教材分析 :

1 地位作用: 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 教学重点: 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 教学难点: 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运用。

1) 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三 设计理: 1 教法 2 学法。 串讲—诵读—练习法

四 教学媒体: 1 传统媒体; 2 现代媒体,主要是以现代媒体为主。

五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

2 新授课内容:

1) 简介作者: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语文教学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提示复述小说的内容,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

2、分析品评人物形象,把握“心声”的内涵。

3、学习心理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分析心理描写,把握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课前预习:

1、掌握生字生词,并给重要的注音释义。

2、读了课文后,想想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要描写了哪几个人?

3、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理由。

4、李京京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为什么特别渴望在公开课上读一读课文?

自我展示

复述故事(从下面三个提示中任选一个)。

⑴、按时间顺序: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公开课上

⑵、按情节结构: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⑶、用第一人称“我”复述

交流研讨

1、由李京京读课文这件事,你认为朗读课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2、你怎样理解文章标题“心声”的含义。

倾吐心声

1、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请大家举例说说。这些描写刻画细腻、真实,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特别是文中的心理描写,更让人觉得真切,请同学们找出来认真体会,分析它们的作用 ,和其他同学交流。

2、心声》这篇小说所反映的校园生活,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你对程老师的这节公开课有什么看法?如果你做老师,你将怎样上公开课?

盘点收获

谈谈你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知识、内容、写法、感情等)

自我体验

请用上心理描写,写一段自己的“生活屈事”。

语文教学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字母u、w,能读准wu和它的四声。

2能正确书写u、w,注意正确的书写姿势。

3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儿歌,借助图画、儿歌,有兴趣地学习本课的拼音。

教学重点

读准u、w、wu。

教学难点

二、三声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相关拼音卡片或投影。

学生:拼音卡片。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卡片i

yi,指名读。

2“开火车”读i和yi及其四声,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二、学习单韵母u

1在一个小女孩家门前的大树上,住着一只鸟,小女孩非常喜欢它,每天都要去看看鸟,和鸟说说悄悄话。

出示乌鸦图,谁能说说鸟的名字叫什么吗?(乌鸦)

2老师今天把单韵母家的老五带来了,出示卡片u,它的读音和乌鸦的“乌”一样。学生借助“乌”,反复练习读准单韵母u。

3示范发音,观察口形:圆圆小嘴uuu。

4学生用拼音卡片练读u的四声,重点指导u的.二声和三声。(小组合作,指读,齐读。)

5认清u,指导书写。

(1)看图想:u像什么?你怎么记住它?

(2)观察笔画笔顺,书空练习:竖右弯,竖,uuu。

(3)观察u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生说,师写。

(4)学生练习书写,提醒坐姿“三个一”。

三、学习大w

1单韵母u还有一个好朋友,两个长相不一样,出示卡片w。

2提示:w的读音和u一样。读一读:

(1)学生自由练读;

(2)小老师教读;

(3)全班齐读。

3看一看,想一想,w的样子像什么?(同桌练习自编顺口溜:两座小山尖朝下,www)

4指导书写:

(1)看看笔顺图,学习新笔画,跟着老师读一读:斜下斜上v。

(2)书空练习w的笔顺笔画。

(3)观察w在拼音格中的位置,生说师写,提醒:w占中格,两笔写成,不能过宽。

(4)学生练习书写,做到“三个一”。

(5)师生评议。

四、学习音节wu

1拍手说儿歌:

大w和小u,两个好朋友,肩并肩,还读wu。

大w和小u,乘坐火车去旅游,火车火车向前跑,wuwuwu。

2学生用卡片练习wu的四声。

3听音练习:乌鸦梧桐树跳舞大雾

五、学习儿歌

1出示插图:可爱的小女孩坐在树下读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听一听。(播放儿歌录音磁带)请小朋友仔细听,认真想:小u大w音节wu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2自读儿歌,注意u、w、wu。

3齐读儿歌。

六、拓展练习

1练习用四声调组词,编儿歌:“小乌鸦它姓乌(wū),小姑娘她姓吴(wú),一二三四五(wǔ),山上起了雾(wù)。”

2完成书上的“读读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