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工程问题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综合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
难点: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激趣引入
1、谈话。张老师去新华书店买《三国演义》上下集,她所带的钱如果只买上集正好可买20本,只买下集正好可买30本,请问张老师所带的.钱最多可买这种书多少套?猜一猜。
2、到底哪位同学猜得正确,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二、类比迁移
1、出示准备。
修建一条公路长300米,由甲队单独修建需要10天完成,由乙队单独修建需要15天完成。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完成?
(1)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反馈、交流。
2、把300米改为600米、900米、1200米、若干米,分组计算。
(1)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为什么?
(2)再观察一下,以上算式都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来进行计算的呢?
(3)如果总米数没有,但还是求两队合修需多少天完成,又该怎么样列式计算呢?
三、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修建一条公路长,由甲队单独修建需要10天完成,由乙队单独修建需要15天完成。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完成?
(1)比较。
(2)思考:
A、这条公路的全长不知道怎么办?
B、甲队每天修了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乙队呢?
C、(+)表示什么?
D、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解答这类应用题的?
2、再比较:例题和准备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归纳:象这类工作总量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可用单位"1"表示,用表示工作交率,解答思路与工作问题一样,象这种分数应用题,教案《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我们把它叫做"工程问题"(完整板书)。
4、把工作总量看作"2、3"行不行?分组计算。发现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但为了计算简便,工程问题应用题中,我们常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四、巩固性练习
第一层次:试一试。
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单独施工,需8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施工,需12天完成。两队共同施工,需要多少天完成?
(1)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据式说理。
(3)改变条件和问题。
两队合作4天后,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还剩下几分之几?
第二层次:
(1)车站有货物48吨,用甲车运6小时可以完成,用乙车运4小时可以完成。用两种车同时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
下列算式正确的是。
48÷(48÷6+48÷4)
48÷(+)
1÷(+)
(2)只列式不计算
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加工8小时完成,乙单独加工10小时完成。
(1)甲单独加工,每小时完成总工作量的。
(2)乙单独加工,每小时完成总工作量的。
(3)甲、乙合做,1小时完成了总工作量的。
(4)甲、乙合做,3小时完成了总工作量的。
(5)甲、乙合做3小时,还剩下总工作量的。
(6)这批零件,甲、乙合做小时完成。
(7)两人合打天才能完成这份稿件的。
第三层次:
工程问题不只限于上述三种量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其他某些量之间的关系。
(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到乙地需要6小时,另一辆汽车从乙地开到甲地需要5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工出,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2)张老师去新华书店买《三国演义》上下集,她所带的钱如果只买上集正好可买20本,只买下集正好可买30本,请问张老师所带的钱最多可买这种书多少套?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2、工程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3、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六、提高练习
(1)生产一批零件,甲单独做15天可以完成,由乙单独做12天可以完成,两单独做10天可以完成,如果三人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2)一项工作,甲乙两人合做12天可以完成,由甲单独做20天可以完成,由乙单独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工程问题的特点,理解工作总量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工作效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2、理解掌握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怎样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以及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掌握工程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以前我们学过做工问题,谁还记得做工问题涉及到哪三种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口述,教师出示投影: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2、一条水渠长120米,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依据三量关系,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120÷5=24(米)。
24表示什么?(工作效率)
之几。它们都是用工作量÷工作时间得到的。
工作效率既可以是具体数量,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占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0。
例10一段公路和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2、分析解答。
(1)读题,思考,列式,解答,做在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30÷(30÷10+30÷15)
根据什么列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30÷10求的是什么?30÷15求的是什么?
这两个商加起来,得到的是什么?(甲队和乙队的工效和。)
再用30除以它们的和得到的是什么?(合修所用的工作时间。)
(3)板书解答过程:
30÷(30÷10+30÷15)
=30÷(3+2)
=30÷5
=6(天)
答:两队合修6天可以完成。
3、变换题中的条件再分析解答。
(1)把30千米改为40千米、45千米、500千米、10千米、2千米。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选择一个数据解答出来。
(2)谁能说说你们组选择的工作量是多少米?解答的结果是多少?
每一组推选一名同学回答,结果都是6天。
(3)既然工作总量发生变化而结果不变,那么我们去掉题中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这道题还能不能解答?
4、改造例10:去掉具体的工作总量。
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1)以讨论题为线索,讨论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
出示讨论题:
①这道题求哪个量?应已知哪些条件?
②工作总量没有给出具体数量怎么办?(用“1”表示。)
③甲队的工作效率和乙队的'工作效率怎样表示?甲队、乙队的工效
(2)汇报讨论结果。(先说讨论题再说解答方法。)
1表示什么?(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不是具体数量,我们把它看作单位“1”。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那么工作效率就要用每天完成单位“1”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3)板书解答过程:
答:两队合修6天可以完成。
5、工作总量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工作时间不变呢?请你们每一组用刚才选择的数据,计算出甲队工作效率是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乙队工作效率是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甲乙两队的工效和是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汇报计算结果:
6、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都利用三量关系来解答是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前者的工作总量给出了具体数量,因此工效也是具体数量;后者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效用单位“1”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后者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工程问题。工程问题有什么特点?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都是用“率”来表示的。)
(三)巩固反馈
1、出示“做一做”。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用20天,乙队单独做要用30天。如果两队合做,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几天可以做完?
(1)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提问反馈:第一问求什么?(工效和)
怎么求甲乙两队的工效和?(甲工效+乙工效)甲乙的工效各是多
第二问求什么?应根据什么列式?
2、只列式不计算。(小组讨论完成,每组再选一名同学分析。)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6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12天完成,丙队单独做需18天完成。
①乙丙两队1天完成几分之几?5天完成几分之几?
②若甲乙两队合做2天,还剩几分之几?
③甲、乙、丙队合作几天能完成全部工程?
3、选择正确的列式。
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快车5小时走完,慢车10小时走完。两车同时相对开出几小时相遇?
A、500÷(500÷5+500÷10)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工程问题的特征,分析思路及解题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题目特点,掌握分析、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解答下面应用题
1、挖一条水渠100米,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列式:1005=20(米)
2、挖一条水渠,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全长的几分之几?
列式:
教师提问:上面这两道题研究的是哪三种的关系?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回答:上面两道题研究的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的三量关系,已知工作总量和工程时间,求工作效率、
3、挖一条水渠100米,平均每天挖20米,几天可以挖完?
列式:10020=5(天)
4、挖一条水渠,每天挖全长的,几天可以挖完?
列式:(天)
师生小结:上面3、4两题研究的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问题、已知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求工作时间、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9、
例9、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1、教师提问:
(1)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怎样分析?怎样解答?
30(3010+3015)=6(天)
(2)把上题的一段公路完成60千米、90千米、30千米、24千米等如何分析解答?
60(6010+6015)=6(天)
90(9010+9015)=6(天)
24(2410+2415)=6(天)
(3)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结果都相同)
(4)为什么结果都相同呢?
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变了,但数量关系没有变;工作效率是用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得到的,所以工作效率是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它们的商也就是工作时间不变、)
(5)去掉具体的.数量,你还能解答吗?
把这段公路的长看作单位1,甲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乙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两队合修,每天可以修这段公路的()
列式: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3、归纳总结、
4、小组讨论:工程问题有什么特点?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工作效率用来表示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5、练习、
(1)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要30天完成,如果两队合作,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几天可以完成?
(2)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用12小时,乙单独做用10小时,丙单独做用15小时、甲、丙两人合作,多少小时完成?甲、乙、丙三人合作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三、巩固练习、
(一)选择正确的算式、
一堆货物,甲车单独运4小时可以完成,乙车单独运6小时可以完成,现在由甲、乙两车合运这批货物的,需要多少小时?正确列式是()、
四、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新的分数应用题-工程应用题、其解答特点是什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工程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用表示、)工程应用题还有很多变化,以后我们继续学习、
五、板书设计
工程问题
例9、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30(3010+3015)=6(天)
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天)
特点:工作总量:1
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工程问题的特点,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2、会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工程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工作总量是用单位“1”表示以及求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我们现在合校已经五年了多了,为了使同学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学校领导决定修一条高档次的一级塑胶直行跑道。大家高不高兴?今天我们来研究修跑道的问题。
师:他们都承诺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4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6天,(板书:修一段跑道,甲队单独修需4天,乙队单独修需6天,)
师:因为有施工现场,学校考虑到同学们的安全,学校领导想让工程队提前完成任务,要加快施工速度,还要保证质量,咱们该怎么办?两个工程队合修行不行?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1、猜想
师:同学们可以猜想一下,两个工程队共同加工需要的天数大概会是多少天?
2、验证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帮忙算一算需要几天能完成。想办法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板书:两队合修需几天完成任务?)
师:题目里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假设这条直行跑道的实际长度,如24米,60米……
师:可以,你们认为假设这条路的长度为多少米比较好?为什么?
生:4和6的最小公倍数比较好,计算方便。
师;下面我们分小组计算验证。
课件出示:
一队每天修多少千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队每天修多少千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队合修,每天修多少千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2名学生板演,并说出算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通过以上的列式计算,你们有什么疑问?
改变了工作总量,为什么合修的天数还是2、4天?
3、释疑:
(1)讨论释疑。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有价值。
下面,就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四人一小组讨论:为什么工作总量变了,而合修的天数不变?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
4、尝试:
既然合作的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的具体数值没有关系,可以假设这条道路的长度为单位“1”,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指名说一说: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这里的“1"表示什么?说出数量关系式、
5、小结:
像这样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而工作效率则用"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工程问题、(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师:今天解决的这种工程问题,其实就是用分数的方法解答我们过去学过的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三个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
6、提炼思想
怎样才知道以上的解决方法是正确的?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可以验算答案是否正确。(1/4+1/6)×12/5=1,因为我们假设工作总量为单位“1”,所以答案正确。
师:不管假设这条道路有多长,答案都是相同的,把道路长度看成单位“1”,更简便。
师:同学们,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这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谁能说说工程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生:工作总量可用单位“1”来表示,工作效率用单位“1”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师:像这种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而工作效率则用"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这种思想就是数学上“建模思想”,如行程问题等也可以用这种思想来解决。
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完成教材第43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45页第7题。
五、归纳总结,促进发展。
通过这节课的探索,你有什么收获?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