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醉花阴教学设计

2025/10/28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醉花阴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醉花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及背景,鉴赏这首词独具特色的意境美。

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体会本词的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吟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自是花中第一流

她是名相岐国公王珪的外孙女。她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的千金。她是宰相赵挺之的儿媳。她是金石考据家赵明诚的妻子。

她是婉约词宗,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才女。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有十五座环形山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她是其中一位。

是的,她是李清照。是生于大明湖畔的婉丽佳人,是千载词苑里绽放的一枝秀美女儿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品味醉花阴

二、云中谁寄锦书来

师:那是他们刚刚新婚不久,赵明诚便负笈游学,数年未归。那天,云中鸿雁捎来一封家书,原来是家中妻子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无人相伴,难耐相思,故作此词,我们来看,她写了什么?

1.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轻声吟诵。

2.找个同学试读,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语调读时要缓慢低沉,气徐声凝,一定要慢一些。

1(字音与停顿,有/暗香盈袖)3全体齐读,注意字音及停顿。

师评:同学们把握准确,已经读顺了,可要读懂,还需要理解诗文大意

4.接下来,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一

1、根据注释理解文意,并标记不理解的诗句。

2、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疏通诗文大意,并在班内解决组内疑难5.理解文意以后,自己带着你对这首词的理解,自由的朗读一遍这首诗

三、一片冰心照玉壶

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曾评论此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闷,元人往往宗之”,“无一字不秀雅”,说出了诗歌鉴赏中最基本的方法,那就是从字句入手,慢慢来品析。因为诗歌是最凝练的艺术,我们要想把握她,不仅要从宏观上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还要从微观上深入肌理,有时通过一个句子可以把握全篇,甚至有时通过一个字的解读,一首诗歌境界全开。1.那么,你认为我们对于《醉花阴》的解读,应该从词中的哪个字入手呢?2.那我们就从“愁”开始,看看李清照在哪些方面写了愁?

小组讨论:

视觉、感觉(时间、心情)、触觉、嗅觉四个方面入手,李清照是怎么写愁的?

感觉:

①.“又”可能作者和丈夫一起庆祝过无数的重阳节,都是那么快乐和幸福,而如今又到了重阳节,却是物是人非,只有自己消磨时光。也可能是作者与丈夫分别时间很长,独过佳节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今天又是一个孤独的重阳节。“又”字还可以理解成“却又是”,表递进和加重语气,自己独居的时候偏偏又碰上这个亲人团聚的日子。无论哪种理解,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又”字里面有着太多美好的回忆,又有着太多委屈与无奈的愁苦心情。

②.“永”时间是个非常奇妙的东西,快乐时快忧郁时慢;聚友时快独处时慢;学习时快静思时慢,工作时快无所事事时慢,肯见时间是由心情决定的.,词人的一个“永昼”,就将她内心的那种因思念丈夫百无聊赖,无所事事的那种愁绪展现的淋漓尽致。

③.“半夜”

④.“黄昏”,半夜”和“昼”“黄昏”联系起来思考,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思念之殷切,已达到了每时每刻之地步。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选了一天中最萧瑟的一个时间来重点说明

⑤.“凉”

是感觉,也是触觉。

2触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瓷枕薄纱给人冷清的感觉,再加上此时是清秋深夜,更是加深了凉意,这种凉意不仅是清秋深夜的季节之凉,还包括词人身体上的凉,更是词人此时悲凉的心境。摸摸哪里都是凉的。

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深层上:重阳佳节,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和亲人的陪伴,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愁愁愁!

3.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内心已经载不动这许多愁了?愁成如此,难以言说,那让我们稍微宣泄一下,带着这种愁绪来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我找个同学起来试读。——本以为可以宣泄,可是没成想,又被你动情的朗读带回了那个西风卷帘的室内,读罢愁更愁。

视觉:

①.“薄云浓雾”阴天。是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

②.“瑞脑消金兽”漫长的白天着实难捱,李清照看着香炉中的香静静地一点一点燃烧、逐渐消融,飘起缕缕香烟,以此消磨时光。可以想象,她可能是倚在墙边,也可能是闷闷地坐在椅子上,呆呆地看着香炉,半点声音都没有,又孤寂又冷清。这个“销”字,销的是香料,也销了时间,可是销不了人心中的寂寞,反而让愁绪随着腾起的香烟也升腾而

③.“菊花”:

A.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重阳节是亲人团聚、一起登高、饮菊花酒、彼此祝福的日子,可是作者此时有亲人相伴吗C.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D.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反衬E.“暗香盈袖”

④.西风:秋风。“古道西风瘦马”凄凉之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代戏曲家王实甫《西厢记》)

⑤.瘦:词人“愁”瘦了,你看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黄花还瘦,可见词人心里有多苦,思念有多深。

3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花开无人赏,人好无人陪,花瘦人更瘦

4.播放背景音乐,请学生闭目想象。学生充分想象后,教师随着背景音乐轻吟此词。

5.师生交流: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真是凄美,我觉得你真正走进了李清照的内心)

6.带着刚才的想象,我们一起再读一下这个词。

四、淘尽万古英雄汉

她是透着哀怨、散着清香的丁香花,摇曳在千年前的南国。纵观她的人生经历,可以用这样12个字来概括“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战乱突然而至,颠沛流离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在逃亡过程中,她和赵明诚曾经一起收藏研究的15车金石古玩,全都丢失,赵明诚也不久病逝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于是她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誓言。国破的悲哀让她变得更加愁绪满怀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让学生品味,李清照诗词忠“愁”的变化

明确:1.这已然不是那个孤独的思念赵明诚的愁,这是破国的愁,是思乡的愁,是理想破灭后失望的愁,那一首首愁怨的诗词里又涌出无尽的坚韧之气,更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思考

2.人总会在失去以后,才会加倍的珍惜

五、一身轻愁,一世风流

纵观李清照这一生的情愁,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爱情的看法。教育孩子们形成正确的爱情观。LOVE=Layal(忠诚)+Obligation(责任)+Vulued(尊重)+Excuse(宽恕)可以补充关于李清照夫妇的小故事:

4“李赵宦族,然素贫俭”,两家虽都是高官,但并不富有。他们二人都喜欢金石文物,却常常无钱购买。赵明诚上太学时,逢初一十五放假回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到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喜爱的碑文和水果,回家后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带给他们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仿佛遨游于远古时代,他们高兴地“自谓葛天氏之民也”。两年后,赵明诚进入仕途,有了薪俸,但夫妻二人仍然非常节俭,把省下的钱都用来购买古文字画了。他们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之志,遇有名书画、三代奇器,不惜“脱衣市易”也要买回来。然而,刚参加工作的赵明诚工资并不高,尽管生活很节俭,甚至“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也还常入不敷出。有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要卖,索价20万文。他俩爱不释手,讲好拿回家筹钱,但在家中玩赏了两天,“终于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还给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惜者数日”。

醉花阴教学设计 篇2

课题

《醉花阴》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

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旁注与纠错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接触女诗人的作品。的确,中国新文学的传世作品出自女子之手的确实比例很少,但这决不是女子们没有才情,而是因为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太少了。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位宋代女词人的作品——李清照的《醉花阴》。

二、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常识填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 婉约 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 易安 体。李清照的词以 南渡 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 闺情(离愁) ,词风 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 怀旧悼亡 ,词风 凄凉低沉 。

2、字音通关

薄雾( )永昼( )纱橱( )盈袖( )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一)朗读练习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

四、 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答:① “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 。

②“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 。

2.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为我们写愁树立了榜样。请找出一些例句,并总结出写愁的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白

②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④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

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 夸张、 比喻 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 数量 的。李煜把愁比喻一江春水,愁是有 长度、宽度、深度 ;秦观的愁也是有 数量、深度 的。

3、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哪些字能体现出来?

明确: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答: “永昼”“半夜”“又”

李清照的愁思从白天到晚上,甚至更长,佳节又重阳,“又”字说明不止一个重阳节。

4.词人为何而愁?

答:思夫

5、《醉花阴》是一首小令。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这首词也同样如此。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把它概括出来?

答:上片:重阳思亲而不得

下片:饮酒赏菊愁更愁

鉴赏评价上片

1.具体说说词的上片的内容。(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明确 薄雾淡淡,阴云浓浓,这漫长的白昼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真令人发愁啊。为了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只好在兽型的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恰好又碰上了佳节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让“我”更加想念出门在外的丈夫。秋夜就寝,玉制的枕头,轻纱作的帐幔,凉气透骨,真叫人彻夜难眠啊!

2、下面是我们的合作探究时间,请大家按小组讨论,紧扣住“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1)赏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明确:“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销金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此二句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出浓烈的愁苦气氛:天愁、地愁、物愁、人更愁。

(2)赏析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明确:“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半夜凉初透”,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出门宦游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

3、上片小结:

上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出门宦游后自己孤独寂寞的愁苦。

鉴赏评价下片

1.我们先对下片作个整体品味,谁来翻译一下下片的大意?

菊花的香味四处流动,甚至充满了“我”的衣袖。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清风吹过黄昏,卷起了门帘,让人不觉感到一阵微凉。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黄色菊花,相思销魂的自己,不是比菊花更消瘦了吗?

2.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

明确: 这是写佳境。但在词作当中却起到了“以佳景衬哀情”的作用。古人在旧历 九月九日 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眼前的美景不但没有让她变得快乐,反而更激起她心中无限的思夫之情。黄昏正是令人惆怅之时,更加衬托了作者的愁闷相思。

3.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确: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

(关于这一句有一个故事,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时诚后,赵时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4.整体感悟下片内容:下片写作者在重阳节黄昏后独自饮酒赏菊的愁绪。

五、总结归纳,领会主旨

明确: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

六、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试背两首李清照的词作

1、《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表现少女天真烂漫的生活)

2、《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七、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表面上写赏菊饮酒,实写思念之情无法排遣的句子是:

12、能使人想到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的句子是:

13、 描写一系列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环境,点出虽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的句子是:

14、脍炙人口的写愁佳句,具体生动的夸张,传达了无尽的相思之苦的诗句是:

15、写佳节思亲,夜不能眠,寂寞冷清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醉花阴教学设计 篇3

醉花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花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醉花阴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诵读准确把握该词的情感;

(2)了解并把握李清照的创作分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赏析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并理解李清照创作分期和创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我们先看一句台词:“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PPT展示),当然也有人进行过恶搞。(PPT展示: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容嬷嬷吗)

实际上,大明湖畔确实出现过一些美女和才女,这里有一幅对联为证: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彩有后主遗风。

这就是郭沫若题李清照故居漱玉堂的对联,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李清照,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二、板块教学,整体感知

1.读一读。向学生提出四维诵读要求。

读得准确

读出节奏

读出关键

(愁:一个“愁”字开篇,反应的是作者浓浓的愁思,使全词都笼罩在凄迷、哀怨的氛围当中。思考:李清照因何而愁?

凉。表面上:重阳节,天气转凉。玉枕纱橱,难于风寒。

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到孤独、凄凉。)

引申问题:本词写作的季节?时间?

重阳节。本应于家人团聚,而此时赵明诚在山东做官,李清照在青州老家居住,李清照清寂无聊,写了这首词给赵明诚,以寄相思。“永昼”“半夜”“黄昏后”。巧妙抓住了这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读出感觉

2.品一品。品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色的菊花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这样的比喻比较恰当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作者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和内心情感。

3.比一比:比较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阐释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创作风格,引进李清照创作分期。

18岁之前,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李格非之女,)。代表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18岁嫁于赵明诚(金石学家),婚后生活幸福,44岁之前有时过着独居的生活;代表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靖康之难;46岁,丈夫赵明诚病逝于建康。

最后,请同学为该词选一幅插图。

三、总结提升

本节课是在诵读和品味中体会李清照这首词中的情感(描绘孤独的生活、抒发相思之情);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