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老地方整理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篇1
星期一我们学习了《“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航行在大海上的“诺曼底”号,突然与对面的“玛丽”号相撞,突然而至的灾难,让船上的人们惊慌失措,就在此时,哈尔威船长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自己沉着冷静的做事风格,顺利的将船上的61人全部救出,自己却与“诺曼底”号一同沉入大海。这个故事歌颂哈尔威船长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以及他对工作的`尽职尽责,忠于职守。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我通过齐读,自读和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感情,并抓住文中关于“雾”的环境描写,来衬托哈尔威船长的镇定自若,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哈尔威船长的语言中所流露出来的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从课文中找到环境描写,并能体会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但就是对于课文结尾处的黑色雕像不容易理解,在完成课后作业是有一定难度,后来经引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对结尾这富有深意的语句有一定理解。从课堂情况和课后作业来看,孩子们对这课掌握较好,但个别差生可能还是有一定困难。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篇2
前段时间认真钻研了一番第九册《诺曼底号遇难记》,现在课已讲完,静下心来反思了一下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两点,一是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崇高品质,二是能力目标:让学生知道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并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课的情感目标,感觉落实得不到位,虽然学生感受到了船长的崇高品质,但并没几个学生为之感动,情感上的'共鸣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强烈。我想这还是因为老师引导得不到位,问题设计得不够合理,但到底怎样的问题才能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互生呢?我也同诺曼底号一起遇难了。我想今天我之所以会“遇难”,都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够用心,没有很好地去落实新课改。以后,我会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宝贵的试验田,大胆地尝试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更深层次的对话。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篇3
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通过对话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在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乱,沉着镇定,当机立断,机智勇敢时,我找了三名同学站起来分角色朗读。为了渲染气氛,把大家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说,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在诺曼底号船上,船长正驾驶着他的轮船在茫茫夜雾的大海上航行,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个小黑点,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等哈尔威船长发现他的时候,这艘满载货物的大轮船正以全速冲撞过来,要跳投躲闪已经来不及了,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玛丽号重重的撞在了诺曼底号上,诺曼底号被剖开了个大口子,海水立刻灌进船舱,所有的人都被吓呆了,接着船上所有的人恐惧的尖叫起来,吵嚷起来,哭叫起来人们一窝蜂似的涌到甲板上,大家你推我桑,形势混乱极了。这时,船长出现了......接着,让船长、大副、洛克机械师对话,船长威严的声音响起,船上出奇的寂静。这时,完全把学生带进当时的情景当中,是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所以,对话精彩极了。通过读,再谈,在感受形象,通过感受形象让学生反复去读,这样就把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了,船长的形象仿佛一下子屹立在大家的面前。
二、升华情感,写作训练
教师饱含情感的叙述:‘就这样,哈尔威船长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茫茫的大海,消失的无影无踪,就这样这位英雄的船长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曲昂扬的生命赞歌,他虽然牺牲了,但他的形象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活在所有英吉利人们的心中,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你仿照实话实说节目的语言风格对哈尔威船长说一句你的'心里话。
三、延伸拓展
出示图片伴随教师的解说:汶川大地震中76岁老人温家宝总理亲临救灾第一线;汶川地震中护卫学生的英雄教师谭千秋,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5月13日22时12分,当搜救人员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落泪。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篇4
本周二,武汉市教科院领导来我校进行教学视导,我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幸得到市教院领导张凤英老师的指导,深感荣幸,从准备备课,到二次试讲,再到正式讲课,最后到得到领导的指导,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细细回顾了整个的教学过程。《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意蕴比较深厚的文本。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地研读了文本,参考了网上的资料和部分教案,最后还是自己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好教案。第一次试讲是在吴承红老师班上,吴老师为了配合我上好这节课,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读熟课文,并在朗读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所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相当熟悉,试讲那天感觉学生的表现,状态相当不错,只是自己对整个设计掌握的并不是那么娴熟,所以整堂课的效果并不好。第二次试讲,为了急于达到好的效果,于是我修改了教案,借鉴了很多别人的东西,可是,适得其反,整堂课下来反而非常生硬,不自然,感觉也不好。
经历了两次不太满意的试讲,我又再一次潜下心来,拿起课文,反复朗读,静静地思考,仔细揣摩,重新按照自己的思路,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特点设计教案。正式讲课那天,我的脑海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非常清晰的思路,学生的状态也特别好,虽然没有在课前对课文中的问题做任何提示,但是学生事前熟读了课文,所以整堂课,无论是学生参与程度,回答问题,还是朗读课文等等方面,都还不错,我也是非常投入,满怀激情,感觉比前两次试讲的效果要好一些。特别是课文最后部分的朗读,“关于船长在挽救了60个人的生命后,自己却选择了和船同沉大海的部分”,学生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为船长伟大的精神所感动,当伤感的背景音乐配着感人的文字,学生的朗读特别精彩,情感很到位,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课后,教科院的张凤英老师和我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张老师的对我的课进行了肯定。认为我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整堂课的思路清晰,注重学生朗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品位,读中感悟。注重了语文教学中的抓住关键词句,品位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
同时,张老师对我的这堂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1、文中船长这个人物形象,在我的课堂中,整堂课下来,在学生心中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丰满的形象。虽然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船长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等,品词品句,船长这个形象,在学生心中有一定的印象,但还不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船长。而且整堂课应该是结合文本,逐步的呈现船长这一形象,让船长形象在学生心中,一步步的深化,升华。
2、教师的主观感受过多,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感悟。举一例子:‘船长和船同沉大海,值不值?张老师认为,不能这样问,因为值不值,老师的主观上就有了指向性,以至于对学生是一种暗示,让学生没有更好的发挥的空间。
3、解读教材还要刚透彻。例如“大家立刻不作声……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和“人们凝视雕像沉入大海”要挖掘内涵。
4、不管是读课文还是教课文,要给学生一种整体性,特别是六年级的孩子,不能让课文有些割裂的感觉。“例如,老师让学生先读7到11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然后再读哪些段落,在完成一个什么任务,…”这样不好,不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学习,应该是通读课文,让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牢牢把握自己的教学核心点,不管学生怎么说,始终要把学生引到这几个重要的点上来。
5、整堂课还是感觉老师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的往老师既定的内容,要求上牵的感觉。还没有完全放手学生,让学生没有太多自我的空间。感觉老师牵的比较多。
听到张老师的评价,我不禁感叹;专家不愧为专家,指出了很多没有引起我重视,甚至是我根本发现不了的问题。虽然她提得意见中,有些我无法在课堂上实施,甚至并不明确到底该怎么做,但是我依然有很多收获。当时谈到“不割裂课文,给学生整体性,放手让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这个话题时,我当时提出,这样的方式,那么老师将会更难掌控课堂,会担心收不回来,这样对老师的要求会更高。我流露出不敢尝试的想法,张老师当时的一句话”你是教研员,你都不敢尝试吗’让我顿生许多感悟。
是啊,最初听到张老师和我们谈到的对语文课的种种想法和要求时,感觉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好难,如果能做到像张老师说的那样,那简直都成特级教师了,心想,她怎么能给我们定位这么高的要求,似乎拿我们和特级教师再靠。但是,细细思考后,觉得这样未尝不可,只要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什么方法不能尝试的呢,也许,一下子无法达到那样一个高度,不能尽善尽美,但是起码要尝试,努力过后,就会一步步的靠近目标,就会离要求越来越近。
我想,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追求……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篇5
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觉得自己又有了很多的感触,因为以前也教过这课,相比,感受不是很深,更谈不上感动了。首先,在这节课上我经历了我教学生涯中再次让自己感动的40分钟。也许是年长了,容易动情了,也许是独到的教学设计吸引了孩子,也许是我的情感感染了孩子,也许是文章的内容打动了孩子,我心落泪了,学生落泪了,听课老师落泪了,这真挚的情感体验完全来自于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这节课后我细细反思,有几处感觉得做得比较好、比较实、比较细。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说的?如:“船长大声吼道”(指名读),“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不能,看视频(再男女读、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对体会船长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有帮助。对话部分,让学生分角色读,关于命令的句子指名再读,重点读“够了”,从而体会在危急时刻,在别人乱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哈尔威船长能做到镇定自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让所有的人变得井然有序,更体会他是怎样的人及伟大的灵魂。
二、读思结合,大胆提问
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不仅会提问题,更会思考问题。一个月的学会学习模式训练,让学生对提问更深入,更到位。本节课,孩子提了有价值的问题“船长真把自己忘了吗?”“真开枪打吗?”“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即时关注,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他们能结合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来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学生的'发言竟成了这节课最大的闪光点。
三、主线清晰,中心明确
在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说的做的,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一次次喊话中走入人心。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他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课文中。结尾处在伤感音乐的伴奏下,那声声呼唤催人泪下,那句句真言震憾人心。哈尔威船长那高大的形象,那高耸的丰碑,永远屹立在孩子们的心间。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
2、对阅读方法关注还不够。
3、对雾环境描写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没来得及总结,其实课文的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旨在衬托船长的果断,凸现船长的高大形象。而我却忽视了这一点,说明备课时还需深入些、细致些。
总之,我觉得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老师们给予多多指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诺曼底号遇难记》已经结束,而我对这篇文章,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将继续。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