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学设计

2025/10/28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习“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或亲自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难点:

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或亲自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1、教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教师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从而引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里共有几只动物?“咕咚”到底是什么?

三、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指导学生就所找出的动物进行质疑,学生如果不明白,教师可举例。如:听到“咕咚”的声音,小白兔是怎样做?

四、以读为本,顺学而导

(一)听到“咕咚”的声音,小白兔是怎样做的?

1、让学生观察第一幅插图,说说小白兔的动作、神态。然后让学生体会小白兔的.内心。

2、动作演示“撒腿就跑”,再用该词练习说话。

3、指导朗读。这一句的朗读指导关键,让学生读出小白兔当时极度恐慌的心理。但是不同的学生,对此有不同的体会,表现的方式也不同。

(二)狐狸、猴子、小鹿、听到兔子慌张的喊声,他们有什么反映?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慌张”、“乱哄哄”。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大致明白“慌张”的意思即可。

(2)让学生通过比较,对“乱哄哄”一词,有感性的认识,再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楚即可。

2、指导朗读

(三)狮子被吵醒之后,他是怎么说、又是怎么做的?

1、自由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狮子说的话,用横线画出其他动物说的话。

2、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1)他追上去,好奇地问“你们跑什么呀?”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抓住“好奇”这个词,通过换词的方式理解“好奇”就是“奇怪”的意思,然后朗读体会,读出疑问的语气即可。

(2)“咕咚?"狮子愣了一下,又问:“咕咚是什么呀?”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抓住“愣”字,通过表情表演,明白“愣”的意思,在读“咕咚”这个词时,“咚”字的读音要上扬,读出怀疑的语气。

(3)“我们还是回去看看吧!”

首先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的狮子皱着眉头,环抱双手,一幅要探个水落石出,查个究竟的样子,通过看图、说图,想象狮子的内心,从而读出坚决的语气。读的时候,做到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相吻合。

(4)小猴说:“不好了,咕咚来了,你也赶快跑吧!”、“我不知道。”、“咕咚是什么?”

小猴的性格活泼,读这句话的时候,语速可以稍快些。

(5)“我……我也没看清楚。”兔子摸着自己的耳朵,结结巴巴地说。

兔子在说这句话时,是结结巴巴地说的,指导学生读时,“我”字的声音要延长,“我也没看清楚”这句时,要紧紧抓住“结结巴巴”这个词朗读体会,可指导学生朗读时配以相应的表情。

(四)角色表演

五、比较表现,明白道理

小组讨论,狮子的表现跟其他动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习“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遇事不动脑筋、盲目地跟着别人,就容易做错事。教育学生遇事要多思考,不要盲目跟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识字、写字练习。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具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动物贴画、头饰、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大森林里每一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森林里又发生了什么事?你听……

1、播放声音(动物声,咕咚声),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板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字要写得横平竖直才好看。)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形声字,拟声词)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小朋友们积累的词语真多。

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这个有趣的故事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大家快去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正确、通顺、不加字、不漏字。对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

a、预习了课文,词语你会读了吗?(小老师带读)

b、看谁反应快,指名小组读。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c、(双层火车读)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瞧,木瓜快熟了,谁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会掉下来。

3、刚才小朋友们读了课文,知道这“咕咚”声是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下来,落到湖面的.声音。可就是这个声音,却让森林里小动物们——乱哄哄地(撒腿就跑)。这是为什么呢?

4、再快速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看看它们发生了什么事?

三、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板书:白兔)

(示图1)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

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自己读一读。

3、什么叫“撒腿就跑”?(板书: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在小白兔心里,咕咚是怎样的东西?这样的经历你也有过吗?

4、说一说:

我吓得撒腿就跑。

我急得撒腿就跑。

我紧张得撒腿就跑。

5、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板书:喊)谁来喊一喊?

6、指导朗读:他吓得撒腿就跑……咕咚来了!”(读出兔子当时十分恐惧的语气,拔腿就跑要读得快,小兔害怕得连想也来不及想。)

7、谁能比他读得更好?指名读。

8、男生读,女生读

9、想看看兔子是怎样撒腿就跑的吗?请同学们给它配音:咕咚来了!想想在什么时候配?(在尖叫之后)

(二)学习3—7自然段

1、听到兔子的喊声,其他小动物是怎么做的?(示图2、3)对比两幅图,小动物们和狮子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会用什么?(慌慌张张、不慌不忙)

2、课文哪些段落描写了这两幅图的内容,自已大声读一读。

3、汇报(找到了吗?)读3—7自然段

狐狸跟着兔子跑,猴子、小鹿和松鼠跟着狐狸跑,大伙儿都害怕极了,惊慌极了。(在黑板上连箭头)

4、狮子却不害怕,他是怎么做的?(追、问)

5、说一说:

动物们慌慌张张,是因为。

狮子不慌不忙,是因为。

6、小结:“咕咚”到底是什么?小动物们谁知道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指导写字。

1、今天我们要写两个字。

2、字卡,兔(独体字)组词,说句。怎么记?观察,关键笔画是什么?跟老师书空。

3、跟(左右结构)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偏旁“足”字旁,“足”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系?你还知道哪些“足”字旁的字?

4、描红,写两个。

板书:24咕咚

兔子

狐狸跑、喊(听)狮子追、问(看)

猴子、小鹿、松鼠

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

2、抓重点词句,品析感悟课文中动物们的不同表现,能大致体会“遇到任何事情,要动脑筋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地跟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重点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教学难点:

难点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配乐录音、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师:小朋友们,如果将一块小石子投进装满水的水桶里,会发出什么声音?(咚、咕咚)正是这声音,曾经吓坏了森林中中的一群动物呢!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板书课题《咕咚》,齐读。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第一次读课文,能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遇到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尽量做到通顺。

第二次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咕咚”是指什么?故事中出现了哪些动物,请用“—”划出来。

2、交流反馈

a、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三、品读课文(图文结合)

(一)、出示第一幅图,说说图意。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课文哪两个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拿起笔,划出小兔当时心里很害怕的词句。

2、反馈交流。理解“拔腿就跑”。

你有过拔腿就跑的经历吗?(师讲述自己的经历,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

小兔为什么拔腿就跑呢?可见这“咕咚”声实在是大的吓人,所以它一边跑,一边叫。它是怎么叫的,谁来试试?指导朗读。

2、在小兔的眼里,这“咕咚”是什么?

3、小猴听到小兔的叫声,认为这“咕咚”又是什么?(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而且还追它们来了)谁能学着小猴的样子,也来叫一叫(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

(二)、出示第二幅图

师:小猴子那可怕的声音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看图,从哪里看出?此时,在大伙的眼里这“咕咚”又是什么?(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好像是要来吃他们啦!)指导朗读:“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声赛读

分角色朗读1—4自然段。

(三)、出示图三

师:就这样一声很平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竟成了一种很可怕的怪物,吓坏了森林里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重量级的人物也怎么样了?正当整个森林乱轰轰一片时,谁出来稳定大家的'情绪呀?(野牛)

出示图二和图三,比较这两幅图,小动物们的表情和野牛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什么?

引读:是啊,野牛不慌不忙地拦住大象,问:“———”大象说:“————”

野牛非常冷静地问大伙儿:“———”

大伙回答说:“—————————”

野牛非常沉着地问小猴儿:“咕咚在哪里,你们看见了吗?”小猴说:“————”

最后,野牛非常理智地问兔子:“—”

兔子说:“———————————”

(四)、出示图四

师:于是在兔子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了湖边,这时,他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会说什么呢?

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实在是太可笑了!

四、拓展延伸

1、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板:沉着冷静、肯动脑筋

2、那我们以后遇到事情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咕咚

兔子拔腿就跑

小猴跟着跑沉着冷静

大伙儿一个跟着一个肯动脑筋

野牛拦、问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主要途径。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组织策略,因此,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深入地解读文本,才能设计一份有效的教学案例。《咕咚》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兔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但这是一篇课外读物,如何用一个课时,让学生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能懂得故事的寓意,我琢磨了很久,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阅读话题的设计又不能过深过放,一节一节下来,感觉又比较锁碎,最后,我通过图文结合,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又能借助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整堂课,我对学生回答作了充分地预设,因此上得也比较顺,但有一个环节,可是我未曾预料到的。书中讲大象也跟着跑,我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想到学生却揪着大象不放,当一个学生提出:“老师,大象这么大,为什么也吓得跟着跑?”我当时一愣,没想到学生的回答更精彩。“大象可能认为这咕咚比他还要大,所以也吓得跟着跑。”我在心里为学生的回答喝彩。课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学生也慢慢领悟了寓意,可有个学生可能上课听得不是很认真,他又问了前面那个问题:“老师,只不过是一声咕咚声,大象为什么也跟着跑啊?”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大象没动脑筋啊,遇到事情也没去想就跟着瞎跑。”多精彩的回答呀,是学生的问题把课推向了xx,这可真是所谓的未曾预约的精彩,我为我班学生的进步而高兴。

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教学设计 篇4

一、复习导入

1.巩固读音

(1)开火车读生字。做到人人过关。

(2)游戏——找朋友

2.辨清字形

(1)小组合作,自主交流识记字形办法。

(2)检查反馈

(3)比较字形,引导区分。

二、指导书写

1.出示:

(1)跟。

①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记住这个字,利用字族识字的方法记忆。

②指导学生观察“跟”的特点,它的笔画较多,需要注意右边是“艮”。

③教师范写,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书空、描红,每字对比书写两个。

④组词,说话。

(2)谜语:撇刀头下一扁口,一撇穿口往外走,弯钩里面两小撇,一撇一捺在外头。

①出示谜底:象

②教师引言:“象”是个象形字,本课还有一个象形字“羊”,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象”字和“羊”字的演变过程。(课件出示字的演变过程)

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范写,指出注意的地方:“象”中“口”里的撇是一笔写下来的,“羊”三个横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④组词:盲人摸象、气象万千、亡羊补牢、羊肠小道。

3.师生评价。

三、复述课文,发展语言

1.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你读后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说兔子和小动物们自己吓自己;也可能说兔子不该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乱说……)

2.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能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吗?自己练一练。指名复述。

四、排演课本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了森林王国,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以后做事要向野牛学习,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回去以后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